家,對現代人來說,多知其表,少知其里,可能是最陌生的熟悉漢字。
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家,宀下有豕:宀,指房屋,豕者,豬也。好像房屋下養了頭豬,就可以撐起一個家。這種望文生義的簡單化理解,曾經在歷史上造成重大的誤會,不夸張地說,一“家”之錯,誤國千年!
從大歷史的角度觀察,“家”的內涵在中國經歷過三重演化:國家-世家-人家。
第一章:國家-家國同構
“家”在歷史舞臺上第一次大放光彩,源于周之“封建”:封邦建國。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宗周豐鎬;周公救亂,成周營洛。周王室為了鞏固統治,強化對地方的管理,逐漸改變了先前夏商那種相對松散的方國聯盟式體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廣泛推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周王室將豐鎬和洛邑附近的膏腴沃土劃為王畿,由天子直接統治。王畿以外廣闊區域的土地和民眾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成為諸侯,鎮守疆土,保衛王室,這是“建國”。諸侯在其國內再次分封,大宗嫡子繼承諸侯爵位,小宗庶子及其他貴族封為卿大夫,給予一定的土地及附屬民眾作為采邑,這是“立家”。卿大夫以下的士,作為最低一等貴族,則不再分封。
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分封諸侯接受周王的冊封和禮器,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聘義務,并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和慶賀等事項;諸侯間發生了爭執或沖突,則由周天子進行調解和處理;卿大夫和士也都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
封建后的大大小小諸侯國和卿大夫家,分布在天下各地,構織成四通八達的統治網絡,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形成了眾星拱月的輝映格局,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讓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文化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并向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強勢輻射,周朝由此延續了幾百年的強盛。
周公定禮,八百諸侯共建華夏,為國族留下了永恒的榮耀記憶。因為歷史過于久遠,加之社會形態演化,對五霸七雄之類諸侯“國”,今人可能耳熟能詳,而卿大夫“家”之類,估計就鮮為人知了。
其實,家國同構,都是華夏文明早期蓬勃生發的中堅力量,否則,哪里會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世典章《大學》輝耀千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開章明義,闡發了華夏傳統內圣外王之道的三總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層層遞進,梳理了實現內圣外王的具體步驟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話今人耳熟能詳,什么意思?望文生義的簡單推導: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做好自身的道德修養,就能讓家庭和睦,然后去治理國家,達到全天下的太平盛世?
錯了!治國理政,平定天下怎么可能如此兒戲?真以為謙謙君子標榜道德楷模就能收拾人心,讓天下如臂使指?開什么玩笑!歷史上但凡這樣想這樣做的書呆子,輕則誤人誤己,重則禍國殃民,故事俯仰皆拾,不勝枚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strong>修身是為了齊家,這里的“家”,不是房屋下幾口人養幾頭豬的普通家庭,而是諸侯國分封卿大夫的采邑“家”。當時的諸侯國統治范圍一般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再往下分封的卿大夫采邑地域大約相當于一個縣。
三千多年前,小邦周克大邑商,勝利帶有僥幸成分,周族能夠動員組織的人口資源力量并不是特別充足。周王室在北起遼河,南至長江,包夾黃河流域的廣闊空間建國立家,封疆之內并非無主之地,域內星羅棋布著生產生活方式與周族截然不同的蠻夷戎狄。
不管建國還是立家,實質都依托于核心族群的武裝拓殖,他們以氏族集體為單位抱團遠征,選擇要沖之地建立城池,隨后圈地農耕,推行以農業種植為基礎的一整套生產生活方式,一邊戰斗一邊生產,使用文攻武衛聯姻融合禮儀教化等種種方式吸收同化周圍的蠻夷戎狄人口,逐步將周族代表的華夏文化擴散輻射,直至覆蓋達到高度均質化的格局,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項艱辛的事業,需要長期不間歇的團結奮斗。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采邑“家”與諸侯“國”高度同構,只在規模上有量的差距,在結構上沒有質的不同。他們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都有一套完整的統治和管理機構,有大批掌握著各種權力的官吏,有獨立的武裝,又有象征統治權力的宗廟和社稷,還有代表統治中心的宮室和朝廷,諸侯的最高主宰是國君,采邑內的最大首領即家君。
國有國君,家有家君,所以家國同構,君父一體。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國有萬機,要在主君,所以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有國者即諸侯,有家者即卿大夫,作為無限責任人,諸侯國君和卿大夫家君不需要考慮個人得失,只需要考慮國和家的整體利益平衡和安全發展。
所謂君子,最初字面含義就是國君和家君的兒子,作為有國有家的統治后備梯隊,務必修身為本,足以協同父兄治理好自身所屬的采邑“家”,然后輔佐君主治理好諸侯“國”,最后才能幫助王室澄清宇內,明明德于天下,還萬民兆姓一個太平世界。
明了修身齊家的真意,便明白為修身奠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重點不在靜慮閑思,坐議立談,而要身體力行,實事求是。大學之道的三總綱八條目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以“六藝”為根基修學儲能,經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