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傷筋七法
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滑液囊、皮膚、血管、神經等組織的損傷,一般分為急、慢性。
    一、急性軟組織損傷

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所致,時間短,一般有明顯的外傷史,局部常有明顯的疼痛,腫脹、皮膚發紅或青紫、瘀斑、壓痛、活動受限。
   嚴重的損傷除局部癥狀外,若因出血多還有心慌、發熱、面色蒼白、出冷汗,甚至昏迷等。
    (一)傷后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外用黃柏、元胡、五靈脂、赤芍、蘇木、白芷、木香、桃仁、紅花。內服七厘散、三七片。
    (二)傷后局部紅腫、發熱、疼痛為瘀血化熱所致,治宜活血散瘀,清熱消腫止痛,外用紫草、丹皮、黃柏、蒲黃、芙蓉葉、大黃、地丁、黃連內服七厘散、桃紅四物湯。
    (三)損傷數日后,局部疼痛、腫脹發硬、活動受限,為瘀血凝滯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外用三棱、莪術、南星、海藻、獨活、山甲,內服桃仁、紅花、當歸、三七、木香、郁金、元胡等。
      (四)損傷日久,局部疼痛、硬結不散、功能障礙。此為氣血凝結,經脈受阻所致,宜通經活絡,軟堅散結。外用生南星、生半夏、荔枝柱、川芎、牙皂、三棱、俄術等,內服陳皮、枳實、厚樸、川棟子、桃仁、絲瓜絡、花粉等。
    (五)損傷后,經治療后腫脹基本消失,但仍疼痛軟弱無力。為傷后局部氣血耗損,筋未連續所致,治宜生肌續筋,補氣健脾。外用當歸、生芪、血竭、乳沒內服、杜仲、牛膝、續斷等。
    (六)損傷日久,局部發涼,疼痛發脹,遇冷尤甚。為塞濕阻滯經絡所致。治宜溫經通絡、祛寒除濕、外用生麻黃、桂枝、威靈仙、細辛、肉桂、川烏、草烏。內服雞血藤、桃仁活血藥酒等。
    (七)損傷日久,局部酸脹疼痛,肢體沉重乏力,甚至水腫,此為濕阻經絡所致,治療宜除濕通絡、祛寒除濕。外用萆薢、防己、海桐皮、羌活、蒼術、威靈仙、續斷,內服澤瀉、車前、血藤、當歸、丹參。
    (八)如關節損傷日久,反復腫脹,活動受限,且活動越多腫脹越劇,為氣血虛損、經脈不舒、關節不利所致。治宜補氣消腫,通利關節,外用黃芪、黨參、白術、防己、車前。內服茯苓、豬苓、黨參、白術、當歸等。
    二、慢性軟傷:

指陳舊性損傷和慢性勞損。急性損傷末能及時和正確的治療或末愈又再次受傷者。由于組織末能及時重新生長修復或不良,常反復出現癥狀,如:疼痛、壓痛、組織發硬、活動受限。由于局部供血不良,每遇氣候變化或受涼遇冷,癥狀加重。
    慢性損傷多因長期勞累過度或多次細微損傷積累所致,或骨質增生。勞損的受累組織,常有充血、水腫、變性增厚,而出現疼痛、壓痛、勞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減輕。
    陳舊性損傷和慢性勞損,產生的原因不同,但臨床表現大致相似,故可采取同樣治法。
    (一)局部反復疼痛,痿軟無力,勞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減輕。為“久傷多虛”營衛不和、氣血虛弱、血不養筋所致。治宜益氣活血、調補肝腎,外用當歸、黃芪、續斷、骨碎補、乳沒,內服牛膝、杜仲、熟地、白術等。
    (二)傷部疼痛、乏力、觸之有條索或硬結感。為“久傷多瘀”,氣血凝結所致。治宜補氣活血、散結止痛。外用木香、丹參、黃芪、血藤、半夏、牙皂。內服五加皮、續斷、牛膝、丹參等。
    (三)傷部疼痛:肢冷發涼、遇寒加重、得熱痛減為“久傷多寒”,寒入經絡所致,治宜溫經散寒、活絡止痛,外用干姜、細辛、生麻黃、肉桂、檀香、陳艾、川草烏、甘松、月季花。內服大活絡丹。
    (四)傷部疼痛:痿軟麻木、天氣變化加重。為風濕阻滯,經絡不通所致。宜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外用秦艽、防風、荊介、獨活、羌活、海桐皮、鉆地風、土鱉蟲、木瓜、威靈仙。內服桑寄生、伸筋草、三七等。


第三部分 治傷七法


  一、急性止痛法
    軟組織損傷最突出的癥狀就是疼痛。
    本法主要指急性止痛,均為外用。
  強力止痛散
    川烏頭20、草烏頭20生半夏20、天南星20、萆茇20、胡椒20、蟾蜍5、馬錢子10、洋金花5、冰片6g
    上為散,加牛奶調敷。
    川烏辛熱有大毒,祛風寒濕而止痛,具有局麻作用。草烏與之相同。生半夏辛溫,有毒,外用有止痛作用,萆茇辛熱、祛寒止痛,生南星辛苦澀,燥化痰濕,消結散結止痛作用。胡椒辛熱,能祛寒止痛,蟾酥消腫強心止痛。
  二、通氣活血法
    即行氣活血法,是傷科治療諸法中的基本法則,它是穿于傷科治療的全過程。氣血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物質,氣血必須暢通無陰、周流不息的運行全身,才能發揮其營養和保衛作用。氣和血是互根、互依、互相促進的那個地方瘀滯,那個部分就不易得到氣血的充養。
    (一)內服類
    1、活絡調氣丹:
    川芎20、當歸20、丹參20、乳香15、沒藥15、蘇木15、木香10
    功效: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引起的一切證候:心腹疼痛、內外瘡瘍、一切積聚、經絡阻滯及跌打損傷、腫脹疼痛。
    方解:
    當歸:當歸行氣、活血,行血中之氣而生新,具有推陳出新作用,故能生血,川芎為氣中之血藥,辛散之力甚猛,能入肝入血,直上直下,升而不守。當歸得川芎行血活血之力大增,能行血中之氣,氣中之血,氣血兩行,相得益彰,共為主藥。
  沒藥:活血散血,能通血脈,其味苦能下泄,味辛能散,即可折川芎之過于升、竄,又有輔助監制主藥作用,乳香活血行氣,舒筋止痛,均為輔藥,丹參一味,功同四味,活血祛淤,因其微苦、寒,又能反在上述諸藥,辛燥過散之弊,蘇木亦如此,既能活血,又能涼血,共為佐使之藥。
    加減:
    (1)上肢麻木者:姜黃15、桑枝20
    姜黃:破血行氣,善治上臂疼痛
    桑枝:利濕通絡,善治肩關節不適
    (2)腰及下肢疼痛麻木者:杜仲15、牛膝15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為治腰痛良藥。
    牛膝:活血散瘀,可引血下行。
    (3)伴陰天氣加重,為瘀血伴濕濁之氣,加:稀簽草、威靈仙。
    2、氣痛散
    組成:四制香附(鹽、酒、醋、當歸水)各100g,三七60、丹參40、甘草40。
    功效:通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胸協屏傷、岔氣,脅間神經痛及韌帶拉傷肌肉疼痛。

用法:每服4~6g 2~3次/日
    方解:香附辛、微苦、甘、理氣解郁、止痛、調經、能通血中之氣,使血活而生新,經四種炮制,其列性受制,性和而純,一物而具通氣活血兩功,為主藥。
    三七:甘、苦、微溫,止血消腫去痛之要藥,止中有散,散中有止,甘草、甘平補五勞七傷,治一切虛損,益精養氣,共為輔佐之藥。
    加減:
    (1)伴胸悶咳嗽加劇者:加用柴胡10、蘇梗10
    (2)膝側副韌帶損傷:牛膝15海桐皮15
    3、頸痛湯
    組成:桑枝40、片姜黃20、秦艽20、當歸20、赤芍20、元胡15、枳實12、木通12、木香6、續斷15、厚樸12、羌活、茯苓15、陳皮12
    木通:清熱通經止痛
    主治:頸椎病(根型)
  (二)外洗類:
    活血行氣基礎方:
    組成:荊芥50g、當歸30g、生蔥50劉寄奴30透骨草20
    主治:跌打損傷及一切軟傷疼痛腫脹,均可使用。但皮膚沒有破損。
    生蔥:辛溫發表,通陽解毒,為主藥,
    荊芥:辛溫發表,通利血脈、。
    當歸:散風活血,共為輔藥。
    劉寄奴:破血逐瘀,通絡利水。
    透骨草:引諸藥入里,直到血分,以更好發揮作用。
  加減:1、伴有怕涼者:加:紅花15g、細辛15g、生麻黃10g
    2、伴痛甚者:加生草烏、生川烏各10、生馬錢子6
    3、伴久腫不消或腫脹甚者:三七根20、海桐皮20、土茯苓20
    4、伴有熱痛者:加黃芩20、松節20
    5、肌腱受傷者:加韭菜根40、鮮旱蓮草40、蔥須40
    三、祛瘀血法:
    (一)瘀血是指血瘀不通,停于體內經絡皮下,肉間等所致的各種病證。由于損傷程度、部位和病種發展的階段不同,其治法略有不同,分為活血化瘀、通腑逐瘀、祛痹化瘀。
    A:活血化瘀
    本法在運用活血化瘀法的基礎上,根據瘀血的特征在一般的治瘀血法上加特殊藥物即可;與通氣活血法相比,在病情上氣滯血瘀的程度則稍重。
  (一)內服類
    1、桃紅四物湯加減方
    桃仁15、紅花9、當歸10、赤芍10、生地15、川芎10
    功效:活血、生血、止痛、祛瘀
    主治: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癥狀,如:疼痛、腫脹、功能障礙、乏力等;偏虛者適用。
    方解:
    當歸:行血、活血,并有生血之效;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之力甚強,與當歸配合,其行血、活力倍增;生地:涼血、生血,有逐血痹作用;赤芍:行瘀止痛、涼血消腫、味苦能瀉,味酸入肝;
    桃仁:破血行瘀,潤燥滑腸,善于破血,散而不守,瀉而無補。潤腸通腑、腑通瘀化而無停留之勢,故配以化瘀的紅花,共為主藥。紅花少量養血生血,多量散血破血,中量活血調血。
    四物利血、活血、生血,本方有收有蘞,有攻有守,有補有瀉,為應用廣泛的活血基本方。
  加減:
    (1)若伴胸脅疼痛,或經閉腹痛或癥塊積聚等為血瘀肝郁所致。
    加延胡索12、烏藥12、香附12、丹皮10
    (2)若頭痛、頸痛、肩痛、心煩、失眠、脅痛
      加柴胡10、枳實12、白芍12、桔梗10,載藥上行
    (3)若腰腿疼痛,加牛膝15、五靈脂12
    2、活血、消腫止痛湯(經驗方)
    當歸15、赤芍15、桃仁10防風10、黃柏10、木通10、紅花6、乳香6、木香6、澤瀉10
    功效:行氣活血、利水止痛
    主治:肢體疼痛:肩周炎、網球肘;膝關節增生、腫脹。
    (二)外洗類
    主方:散瘀洗劑
    桃仁10、紅花12、川芎10、莪術10、赤芍10、靈脂10、牛膝10、歸尾10、澤蘭10、車前草10
  主治:血瘀引起的一切疼痛
    1、若有紅腫熱痛加:黃柏15、松節20
    2、若出現畏寒、乏力、加桂枝15、黃芪15、三七10
    3、若出現肌肉過于緊張攣縮加番木鱉15、生半夏15
    4、若肌肉有硬節、關節屈伸不利,加:莪術10、水蛭15、蔓荊子15
    B、通腑逐瘀
    就是通泄腸腑、祛除瘀血、治療瘀痛的方法,瘀血停積在體內,不論何臟、何腑或頭部或胸脅或四肢,往往因腑氣不通而加重病情,腸腑功能以通為用,臟的功能以藏為用,臟的藏需腑的通泄來維持,若瘀血堵塞內臟,腸腑又不通暢,臟腑必死無異,采用通腑逐瘀,則全身各處瘀血迅速緩解,一局活則全局活。全身氣血與局部氣血關系至為密切,全身氣血不暢,則局部氣血亦因之不瀉;局部氣血瘀阻,全身氣血也隨之不暢。通腑逐瘀藥中稍加通腸之品。使腸腑保持通暢,也能提高止痛功能。
  (一)內服類:
    1、復元活血加減方
    柴胡15、花粉10、歸尾10、紅花6、甘草6、山甲10酒浸大黃30、酒浸桃仁12、陳皮10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清熱
    主治:本方主治各種軟傷疼痛,伴有輕度大便不通者。
    服法:水煎,加黃酒1杯(20~30ml)一服后瀉下大便,痛減則停服;6小時后仍無大便,服第二次。
    方解:跌打損傷不問何經,敗血必歸于肝,治療須疏肝解郁,行氣化瘀;若大便不通,則須通腑化瘀,否則氣不得行,瘀不可化。
    大黃通腑,蕩滌凝滯、引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使肝發揮疏泄作用。肝能疏泄、諸氣才能調達,而運轉周流,血方能隨氣運行,此乃“氣為血帥”之故。歸、花、甲活血逐瘀,使敗血通而下行。天花粉“續筋傷、通小腸、消腫毒”與甘草的緩急調和,共完成佐使作用。
  (1)加減
    若脅肋蓄瘀,肋間疼痛,上方大黃改為10\白術10
  (2)若伴有腹痛、腹脹,加郁金15、烏藥12
  (3)若腰痛甚者,加地龍10、桂枝10
    2、急通止痛方:
    (1)通導丸
    巴豆霜30、大黃90、滑石30、川芎60、血竭30煉蜜為丸,每丸重2g,1~2粒/次,連服2天,不解便也要停;
    (2)桃仁承氣
    桃仁10、生大黃15、芒硝6、枳實15、桂枝6、甘草6
    以上兩藥為急性通腑之藥,不能久服、便解即停,年老體弱、久病體虛,便溏者忌用。
    C、祛痹化瘀
    損傷后,氣血瘀阻,會使氣血停滯、易受風寒、濕熱侵襲,經絡不通而成痹證,出現肢節疼痛拘急,麻木不仁,采用祛痹化瘀法。本法與舒筋活絡法作用一致,前者從病理而言,后者從證侯而言,祛痹化瘀法,多為實證,舒筋活絡法多為虛實差雜。
    這兩種方法放在后面一起講述。
  四、接骨續損法
    本法在過去專為骨折愈合緩慢而設,而今用在各種軟組織損傷病中,也很有實際意義。
    損傷疼痛的部位,不外筋骨肌肉,而腎主骨、肝主筋,滋補肝腎,行氣活血,化瘀消滯,也是治療各類疼痛的方法。
    (一)口服類
    1、壯骨丸:
    當歸80、白芍80、茯苓80、蓮米80、血竭40、紅花40、兒茶40、丁香30、木香30、丹皮40、甘草8、自然銅40、土鱉蟲30、牛膝15、地龍20、骨碎補20、血藤40
    功效:行血、活血、止痛、補骨
    主治:骨質疏松脫鈣,骨質增生及骨折恢復期。
    當歸、白芍入肝、行氣活血、柔肝補血;紅花、血竭活血化瘀,得丁香、木香,行氣解郁,使氣血暢達,瘀痛得已解除;兒茶、丹皮清肝以解血熱,蓮米甘草、茯苓健脾胃,使中氣得已宣暢。土鱉蟲、自然銅、骨碎補補骨強筋。牛膝、地龍、血藤活血通絡舒筋。
    本方有下列作用:(1)活血祛瘀,使氣血流暢,脈絡通達,骨骼、筋腱、肌肉組織得到營養。(2)健脾胃助消化,使脾胃強健,營養得到充分供應。⑶強筋壯骨,使缺鈣的骨和松弛的筋腱得到營養。
  2、伸筋丸
  南瓜子40、續斷40、丁香20、川芎20、木香20、五加皮20、厚樸20、杜仲20、蘇木20、海桐皮20、延胡索20、血竭6、乳香10、木通10、當歸10、炙甘草10、三七5、制川烏15、制草烏15、朱砂5、自然銅9、骨碎補6、白芷6、沒藥6
  功效:活血行氣,養筋舒筋、鎮痛、去麻。
  主治:一切關節功能障礙,筋肉攣縮不伸。6g/丸水丸4g/丸 2~3次/日
  3、黃芪續斷湯
  炙黃芪20、熟地20、當歸15、白芍15、骨碎補15、靈仙15、續斷15、寄生15、土鱉蟲10、自然銅10、砂仁10、甘草6
  功效:活血化瘀,養血強筋
  主治:腰部損傷后痛不甚,以酸痛為主者,酸軟
  如:壓縮骨折、骨折、椎突等。
  (二)外用類
    續筋基礎方
    白芨30、蘇木30、骨碎補30、自然銅15、蟹粉15、首烏15、魚鰾膠15、桑枝15、月季花15、當歸20、紫河車20、五加皮20、合歡皮20
    功效:生血補氣、養筋止痛
    主治:肌肉酸痛、疲乏無力或浮腫、骨折后骨痂不生。
    方法:研末同蜂蜜和開水調敷。
    加減:
    1、伴有風濕性疼痛或天氣變化加重者,加用川烏15、草烏15、防風15、秦艽15
    2、痛甚腫脹者加生大黃15、紅花15、元胡15、牛膝15
    3、伴有骨質疏松缺鈣者加何首烏30、丹參6、兒茶15、血余碳15
    4、伴有麻木者加:威靈仙30、海桐皮20、秦艽20
  五、祛痹法(兼祛痹化瘀法)
    《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痹之為病,是邪氣閉塞經絡、肢體、臟腑,使氣血痹阻不通,氣滯血瘀久后易兼風、寒、濕而成痹證。
    (一)內服類
    1、寒痹方:
    炙麻黃10(或生麻黃3)、桂枝15、紅花10、白芷15、細辛6、桃仁15、赤芍15、甘草6、肉桂6、制附片6
    功效:通經、活絡、祛瘀
    主治:寒痹
    麻黃:苦辛溫,入肺、膀胱經、祛風寒,發汗利水;桂枝: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解肌溫經通陽;白芷:辛溫,入肺胃經、祛風寒,解表散經止痛;三藥配細辛辛溫竄透,并能入肺入腎,對于風寒從表入里、入腎者,能徹上徹下,從里達表,對于風寒濕結于內外者,均能一并解除。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久寒傷腎,同肉桂制附片以壯腎陽。
      2、熱痹方:
    羌活10、獨活10、鴨跖草40、石膏40、赤芍15、蒼術15、知母10、生草10、防己10、千年健30、徐長卿15
    功效:祛風濕、清熱
    主治:熱痹、關節紅腫痛、全身發熱、口渴
    此疾不但熱在氣分,而且侵入血分,使關節紅腫熱痛,用石膏、知母、甘草清氣分之熱,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徐長卿將氣血分熱透出肌表,防己辛寒入膀胱、除風濕熱,利水消腫;鴨跖草甘寒,行水清熱、涼血解毒,與防己引藥下行,使風濕熱邪下泄而出;羌獨活蒼術祛風除濕,使一切郁濕燥化,從外而解,千年健祛濕壯筋,以養熱痹過久而致的骨軟。
    3、痛痹方:
    桃仁10、紅花10、當歸10、五靈脂10、制香附10、秦艽10、羌活10、牛膝10、炙甘草6、炙地龍10
    功效:活血祛瘀、通經絡止痹痛
    主治:痛痹,全身疼痛,經久不愈,按之更痛。
  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化瘀滯;地龍通絡配合香附、乳香行氣而止痛;秦艽、羌活祛風濕寒痹,使痹瘀兩解,身痛可止。
    加減:
    (1)痛甚者加全蝎6或蜈蚣2條
    (2)痛在腰部加烏梢蛇6
    (3)痛在上部者,去牛膝10
    (4)出現寒象,去秦艽加制川烏
    4、著痹:
    蜈蚣1~2、全蝎1~2、烏梢蛇4、土鱉蟲5、地龍10、露蜂房10、尋骨風10、伸筋草10、鉆地風10、威靈仙10、炙甘草6、鹿含草10、當歸10、老鸛草15、虎骨8、(狗骨20)
    功效:祛邪通絡、活血化瘀、強筋壯骨、止痹痛
    主治:關節腫痛反復發作,久治不俞,甚則畸形不能伸屈,類風濕、痛風。
  服法:亦可4~6g/次服,每日1~3次。尋骨風、伸筋草、鉆地風、鹿含草、老鸛草一派祛風除濕藥以祛痹,更集請蟲入絡搜風止痛;當歸:活血養血,配虎骨以壯骨,甘草調和各藥,蜈松為鎮痛要藥,善于開痰,能制止拘攣急痛;全蝎亦然,但其力稍緩;土鱉蟲化瘀止痛,僵蠶順氣止痛,蛇祛風除濕,蜂房治痹祛風。諸藥以蜈蚣為首,其余蟲類從不同角度協同蜈蚣達到制止經絡、肌腱的痙攣、拘急、掣痛,更配合祛風寒濕諸藥,以祛痹瘀。
    類風濕關節炎丸
    制馬錢子300、蒼術36、川膝30、生麻黃36、乳香36、沒藥36、全蝎36、僵蠶36、甘草36
    功效:搜風通絡、活血舒筋、止痛
    研細末,作水丸,睡飯后服0.7~1.2g,心肝脾胃腎疾患嚴重者慎用。
  (二)外用類
    1、軟骨膏1號:
  牛角炭35、火麻炭25、血余炭35、生半夏20、生南星22、生山甲22、巴豆霜8食醋適量。
    功用:軟堅化硬塊
    主治:骨質增生、骨化性肌炎傷后軟組織疤痕粘連。牛角炭、火麻炭、血余炭補陰散結;生南星、巴豆霜燥化痰結,消腫軟堅,食醋消腫痕,軟堅。
    上藥研成細末,以醋5藥2的比例調好敷于患部,用紅外線照射更佳。
    2、滑囊炎散
    生山甲10、生南星20、生半夏20、茯苓20、防己20、龍骨15、牡蠣15
    研末、熱醋調敷
    3、網球肘散
    歸尾30、川芎15、生南星30、半夏30、海藻40、荔枝核30
      4、暖筋湯
    艾葉20、官桂15、細辛10、川芎10、羌活10、紅花10、木瓜15、蒿本15、防風10、獨活10、川烏10、生麻黃10
    功效:活血散寒、溫經止痛
    主治:傷后局部發涼、變天加重
      5、祛風透骨湯
    防風20、透骨草15、骨碎補15、羌活10、獨活10、白芷10、歸尾10、靈仙10、稀簽草15、絡石藤15、
    功效: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腫脹、筋骨不利、疼痛。
  六、舒筋活絡法
    是對筋不舒而拘急,絡脈不活而凝澀所設的一種治法,一般用溫通之劑,又稱溫經通絡法。
    筋附著在骨與關節之上。其性堅韌剛勁,功能由肝主宰,并由肝血所養。因此,肝的精氣盛衰,直接影響筋的功能。絡,是經脈網絡全身的微細分枝,它無處不到,大經不通則絡脈也不通,絡脈瘀阻,經脈也為之阻塞,筋也會失去濡養。因經絡是氣血運行的輸道,輸道不通,則氣血受阻,筋脈失養,《靈樞本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營復陰陽,筋脈強勁,關節清利矣”。
    本法同祛痹化瘀法作用一致,共同論述。
  (一)內服類
  1、羌活乳香湯
      羌活20、獨活15、當歸15、赤芍10、陳皮12、防風15、荊芥15、丹皮12、續斷15、紅花10、桃仁10、乳香10
    功效:祛痹化瘀、通氣活血
    主活:跌打扭傷、骨折、體痛夾外邪者。
    方解:凡是損傷后氣滯血瘀又產生痹癥,不論何處氣滯血瘀,痹痛不止,均可用本方治療。方中羌活、獨活、祛風化濕,其中羌活以氣勝,尤長于去上半身及肢體風濕。獨活以味勝,尤長于治下半身腰、膝、足、脛等處風濕。二藥更與防風相配,上下左右表里之風濕都能搜治。防風為風中潤藥,與荊介相配,對傷科疾病兼表邪者均能治療。
    當歸、川芎、乳香為血中氣藥,主要使脈氣宣通,血液隨之暢旺。丹皮、苦寒涼血,亦血中氣藥,能監制過分辛溫燥熱之品。桃仁、紅花為活血化瘀之藥,與上藥配合,使氣機暢達,血行暢旺、瘀化痹解,疼痛拘急消除等。
    軟傷病最易產生瘀痹糾結不解。傷損之后氣滯血瘀,易為風寒濕侵襲而成痹,痹瘀糾結,若調之不當,形成頑疾。本方即治痹,又治瘀既活血又治氣,于活血化瘀之際同時祛除痹邪,于理血之中理氣、理氣之中理血,用血中氣藥、氣中血藥,十分恰當。
  2、通絡化瘀湯
  續斷20、土鱉蟲20、兒茶12、檀香10、木香12、羌活20、獨活20、松節20、白芨20、紫荊皮20、乳香10、官桂10
    功效:舒筋逐寒止痛
    主治:軟傷后疼痛,乏力、怕涼、麻木
    軟傷久后,陰多陽少、虛多實少、寒多熱少,用藥以慢性為主。羌獨活、松節辛溫,祛風寒濕痹而止痛。木香芳香辛溫,為行氣止痛藥。檀香辛溫理氣消風腫。乳香辛溫行氣止痛。官桂辛甘性熱、除積冷、通血脈,用兒茶監制其猛烈,以消血腫。土鱉蟲性味感寒,逐瘀破積,通絡理傷,力量甚猛。白芨性涼、滋補且斂,對辛散燥烈藥物起佐使作用,共同達到理傷止痛目的。紫荊皮苦平,活血通經,治筋骨疼痛,與辛溫藥協同達到除寒舒筋止痛的目的。
  3、小活絡丸
    膽南星80、制川烏80、乳香30、沒藥30、地龍80、麝香0.4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主治:軟傷病,四肢麻痹,關節障礙、坐骨神經痛、梨狀肌損傷、半身不遂、骨節疼痛等
    用法:蠟丸研末白酒400g,倒入120g白酒中,調成漿糊,將藥粉調成團,作丸涼干,每丸重4g,每日2次。
    水丸:每服4g,每日2~3次,血虛者用四物湯水沖服。
    絡脈被風、寒、濕、痰等所阻滯,氣血瘀阻又增加風寒痰的危害,反過來,又促使氣血更加瘀阻,還應行氣化瘀,活血通絡。川草烏辛熱以祛風寒,除濕止痛,力量甚猛,對于通經活絡起主要作用。南星涼而豁痰。地龍性涼,入血通絡,共同起輔佐和監制作用。
    乳香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沒藥入血化瘀散血,二藥均能活血通絡,起輔助作用。
  4、舒筋湯
     鉆地風15、雞血藤15、五加皮15、續斷15、石楠藤15、木瓜12、牛膝12、川芎12、威靈仙12、獨活10、桂芯10、桑枝20
    功效: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祛風寒濕、活血
    主治:患肢無力、痛楚脹痛、屈伸不利、腰痛腿軟。
    專為筋不舒而設,鉆地風、木瓜、石南藤、威靈仙、獨活、桂芯、五加皮、祛風寒濕邪;川芎、牛膝通利血脈;雞血藤、續斷補肝益血。筋舒活絡,則四肢有力,酸脹疼痛,屈伸不利等疾隨之消失。選藥盡量選用一藥二用者。如:石南藤既能強壯腰膝,又能祛風寒濕邪而止疼痛。對腰膝無力而兼風寒濕者尤宜;五加皮強心益氣,又能除風濕;續斷、牛膝既補肝腎,又通利血脈。雞血藤活血以舒筋,又能強壯補血。
  5、活絡去濕丸
    川芎40、秦艽40、千年健40、續斷30、天麻24、杜仲32、寄生32、松節32、當歸24、首烏24、防風24、獨活24、川牛膝24、牡蠣24、石斛24、雙花24、狗脊16、桂枝16、鉆地風16、甘草16
    功效:祛風濕、舒筋絡、活血止痛
    主治:  關節酸痛、肢體酸軟無力、風濕疾病
    用法:  水丸4、每日2—3次、1丸1次
    首烏補肝腎之精陰。枸杞強腎而祛風濕痹痛,補而不滯,長于治療下肢酸軟痹痛。杜仲補肝腎,壯筋骨。續斷補中兼行,為續筋要藥。諸藥協同甘草的補中強筋,提高經絡臟腑的抗病和修復能力——扶正以降邪。當歸補肝腎,強筋骨,益經血,且能去風除濕。秦艽:苦平祛風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因其能舒盤活絡,故能治痹痛攣急之癥,與川芎辛溫走竄,通達血脈相合,其通經活絡之力更大。其通經活絡之力更大。以此二藥為主。
  千年健辛濕,祛風濕而健筋骨,防風祛風除濕,為風中潤藥。松節祛風除濕,天麻祛風止痛而治攣急。獨活祛風除濕而利關節。鉆地風祛經絡風濕以舒筋活絡。以上諸藥更配桂枝辛溫發散,其祛風寒濕痹的作用猛增。但為防止過于辛溫燥烈,故用甘涼的雙花,以清熱解毒。石解味苦性涼,生津益味,清熱養陰,且能療腳疾痹痛,與辛溫燥烈的祛風除濕藥配合達到相互協同,相互臨帛的作用。
    行血活血,與牛膝通利血脈合用,使血液流暢。澤瀉利水,排除組織敗液。在各種通經活絡藥中,加入牡礪的鎮澀,似不可理解,牡礪味咸澀而涼,長于斂陰潛陽,止汗澀精,不適于風寒濕痰阻滯經絡所致的絡脈不通。但生用化痰軟堅,清熱除濕,久服且能強筋骨,所以只能生用。
  6、虎骨木瓜湯
  虎骨30、川芎30、當歸、續斷、天麻、五加皮、紅花、牛膝、香櫞、白茅根、玉竹各30、木瓜30、秦艽、防風、細辛各15、佛手45、寄生120
    功效: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鎮痛主治:關節痛、四肢麻木、腳腿拘攣、半身不遂等
    用法:白酒7.5kg,冰糖1kg,泡20~30天,20~30ml/次
  當歸川芎行血活血,配紅花、牛膝海活血化淤筋脈暢通;用秦艽、防風、天麻、細辛、木瓜、松節、寄生祛風寒濕痹,疏通經絡,從而使筋腱肌肉得以舒緩關節得以通利。再用虎骨壯骨、續斷續筋、強筋。五加皮益心氣,除風濕,香櫞理氣解郁,消痰助消化。本方平穩而有效。
  (二)外用類:
    歸芪紅花熏洗藥
    歸屋15、生芪15、牛膝12、5、骨碎補15、透骨草15、靈仙15、紅花6、赤芍6、川芎10
    功效:祛痹化瘀、補氣活血
    主治:軟弱無力,肌肉萎縮及一切軟傷疼痛、乏力者。
  加減:
    1、若伴有骨質增生,關節硬者加南星20、生山甲20、海桐皮15
    2、伴麻木甚者加千年健30、威靈仙20、木瓜15、細辛15
    3、伴怕冷怕涼者加生草川烏各15、官桂15
  七、強筋壯骨法
    本法是補益法在傷科治療中的具體運用,若軟傷過久,會出現骨不健,筋不強的狀況,其原因多為損傷所致氣血虛弱,肝腎虧損或傷后外感風寒濕邪。臨證時的情況使用補氣血強筋、補肝腎強筋,驅風濕強筋骨等法治之。
  A、補氣血強筋骨
    本法主要針對軟傷后期因氣血耗損或體質虛弱形成虛證,以致邪留不去,筋骨不強,損傷難愈。病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骨軟無力,酸脹疼痛等。
  大力丸
    龜板(油酥)60、紫河車60、黃柏(鹽酒炒)45、杜仲45、牛膝36、天冬45、麥冬45、五味子21、生地90、牡礪15、人參30、茯苓60、砂仁20   6g/丸2~3次/日
    龜板咸甘,入肝腎、補腎健胃,滋陰潛陽;紫河車甘咸性溫,大補氣血,益精補腎,既能增益胃氣以抗邪,又能補氣血,以壯元陽元陰,一物而陰陽兩補,令患者由無力變有力。人參甘苦溫,大補元氣,氣陰兩補之力,共為主藥。
    杜仲、牛膝補肝腎、壯腰骨、強筋骨治足膝無力,天冬麥冬滋陰生津。黃柏清腎火與龜板。配合治骨蒸潮熱。牡礪平肝潛陽安神,治失眠、遺精;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止行,澀精止泄而安神。
  B、補養肝腎強筋骨
    1、玉帶丸
    杜仲180、續斷180、破故紙150、炙香附120、木通120、白術120、熟地120、狗脊120、當歸120、黃芪120、胡桃仁120、元胡60、川芎60、骨碎補60、風仙花60、炙甘草60
    功效:行氣補血、補氣、溫腎鎮痛
    腰痛日久、腰膝無力,下肢行步軟弱。
    用法:將胡桃仁搗爛如泥,余15味研細末,入胡桃泥拌勻,煉蜜為丸,每粒重4g,每次1~2粒,每日2~3次。
  當歸、川芎、熟地為四物湯去芍藥,起補血作用,加入續斷,則能補肝血,以續筋、強筋;杜仲、破故紙、骨碎補、狗脊、胡桃仁補腎壯骨。肝腎同源,補肝即強腎壯骨。續筋強筋;香附味辛微苦甘而性平,為血中氣藥,善于解郁,凡氣郁血郁諸證用之最為合適。與其它辛濕氣藥,燥烈耗氣,易于動火者不同,亦與木香氣味若劣,通氣者不同。香附開郁散氣而和血脈,不但婦女和調氣血常用之,即男子氣血不和者亦用之為佳。香附延胡索,散瘀止痛,當歸、川芎、風仙花:活血調血相配合,則氣血流暢,藥力易于運行。黃芪、甘草、白術補肺健脾,兼壯全身之力。全身皆壯,肝腎亦隨之健旺,局部與全身相互促進。與大量壯補藥中加入苦涼木通,以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既監制諸藥辛燥,也反佐補益藥過于固澀。
  2、抗骨質增生丸
    熟地45、雞血藤30、骨碎補30、鹿含草30、狗脊24、獨活24、海桐皮15、焦三仙15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利氣止痛
    治療:一切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為腎氣衰減,退化而致,往往因風寒濕熱邪侵而增劇,故大劑補肝腎的同時兼治痹證。熟地、骨碎補、鹿含草、狗脊補腎;雞血藤補血祛風;羌活、海桐皮、獨活祛風寒濕痹,補肝腎藥往往礙胃,加焦三仙以化滯助消化。
  3、勞損丸
    當歸60、黃芪50、雞血藤100、白芨50、血竭20、兒茶30、羌活20、獨活20、紫河車30、阿膠珠30、桑螵蛸30、土鱉蟲30、續斷30、骨碎補30
    功能:補氣血、強筋骨
    一切勞損、腰痛、肩周炎等均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六章 骨科病中醫臨床秘方(第1-13)
3.骨傷科醫方 一、筋骨傷損 28方
坐骨神經痛的老偏方,民間治療坐骨神經痛偏方大全
痹證論治 中醫關節炎治療驗方十則 類風濕性關節炎臨證絕招 風寒濕痹論治
『華秘:傷科』魏氏傷科集(魏指薪)
三、魏氏傷科(魏指薪)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炎陵县| 攀枝花市| 赤峰市| 贵定县| 隆德县| 噶尔县| 尚义县| 临泉县| 淮滨县| 临高县| 拉萨市| 全南县| 区。| 柏乡县| 宜兰市| 汾阳市| 奉贤区| 六枝特区| 西昌市| 怀集县| 仙桃市| 宿州市| 新竹市| 庆阳市| 绵阳市| 双牌县| 崇明县| 两当县| 乌兰浩特市| 晋江市| 鸡西市| 观塘区| 宿松县| 澜沧| 镇坪县| 张家界市| 永德县| 鄱阳县| 右玉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