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韃靼人,西夏國內緊接著發生了一場政變。七月三日,李安全被廢,齊王遵頊即位,是為夏神宗。
與李安全的篡位一樣,這也是一件疑點重重的事件。李安全為何被廢?羅太后有沒有參與其中?李安全被廢,其子李承禎為何沒能即位,反而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遵頊當了皇帝?所有這些問題,史書都未記載清楚,要想知道答案,只能靠猜測。
如果說李純祐被廢源自于蒙古第一次入侵西夏時他的不作為,那么李安全被廢也必然與西夏在戰場上的失利有關。蒙古第三次來攻時差點將都城攻破,西夏屈辱求和,還有被弱小民族黑韃靼打得稱臣妥協,這樣的奇恥大辱,作為皇帝的李安全自然難逃干系。如果羅太后也參與了此次政變,那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了,李純祐僅僅只是不敢抵抗就被廢了,李安全連吃敗仗,國家的臉面都讓他丟盡了,羅太后豈能饒他?至于李承禎未能即位,大概是由于他那次領兵御敵的失敗讓大家難以放心把這個國家交給他吧。
李安全于被廢后一個月暴卒,具體時間是八月五日,時年四十三歲,謚曰敬穆皇帝,廟號襄宗,墓號康陵。
李安全廢純祐自立,不久純祐暴卒,李安全被廢,很快也非正常死亡,這讓我覺得,冥冥之中,報應這個東西,似乎是存在的。
李安全并不是一個好人,我也并不喜歡他。他為了一己私利,拉幫結派,擾亂朝政,最后甚至廢主自立,害死了李純祐。即位后也不見他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績,一個好好的國家反而被他折騰的日漸衰弱,這樣一個人,實在很難招人喜歡。
不過,要說他一無是處,似乎也不對。蒙古第二次來攻,他調集重兵前去抵抗。時隔一年,蒙古再次傾國而來,他不顧蒙古人的兇殘,把自己的兒子派去御敵。鐵木真兵臨城下的時候,他親自登上城墻,鼓勵將士堅守。黑韃靼國來侵,他親自率軍出征。雖然這些行動鮮有成功,而且他這么做或許僅僅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但從客觀上來講,他對這個國家是有功的。
來說說西夏的新皇帝遵頊吧。遵頊是齊王彥宗的兒子,小安全一輩。齊王彥宗,史稱他“材器英敏,善騎射,饒武略,遇事敢為”,當時正值任得敬擅權,大肆迫害宗室子弟,彥宗這么能干,任得敬自然不會放過他,隨便找了個罪名,把他貶去守涼州。彥宗是個聰明人,自然不會在當時明著與任得敬對著干,老老實實去了涼州。他在涼州頗有政績,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愛戴。任得敬被誅殺后,他被仁孝召入京城擔任馬步軍太尉,死后謚曰忠武。
相比于他爹,遵頊也不差,他“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是個讀書的好苗子。李純祐在位時遵頊曾參加科舉,成績好得讓人羨慕——廷試第一。從遵頊“博通群書”的情況來看,這個成績有很大可能是他憑真本事考出來的。后來遵頊承襲了父親的齊王爵位,不久又被升為大都督府主。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遵頊積極參與了廢黜李安全的政變。在這次極有可能是羅太后與大臣共同發動的政變中,他或許只是被人推薦,當了皇帝罷了。
后來的事實證明,書讀得多,成績好,并不一定就適合當領導,遵頊,不過是一個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罷了。
遵頊剛一即位,就派大軍進攻金國的東勝城,拉開了西夏與金國此后十幾年戰爭的序幕。
從感情上來講,遵頊有一萬個理由攻打金國。西夏作為金國的藩屬國,遭敵入侵后找金國求援,金衛紹王非但不出兵,還說敵人相攻,乃己國之福。任何一個人站在遵頊的位置上,恐怕第一個想法都是報復金國。
可是,軍國大事,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感情用事的,作為統治者,一定要理智行事,眼光看遠一點。這也正是為什么說政治家是這個世界上最能隱忍的動物的原因,沖動的結果,只能是損人不利己。
具體到西夏、蒙古、金的三角關系中,西夏與金的友好關系已近百年,這么多年里,兩國只見雖然偶有摩擦,但絕大多數時候是和平的。這一次金國見死不救固然不對,但絕不該就此與之反目成仇,很明顯,西夏與金有共同的敵人——蒙古。蒙古的迅速崛起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西夏和金國,此時兩國理應摒棄前嫌,同仇敵愾對付蒙古,怎么能自己先打起來呢?
西夏與金在對待外敵以及處理兩國關系上所犯的一系列錯誤,意味著兩國距離滅亡已然不遠了。
自西夏皇建二年(遵頊即位后改是年為光定元年,1211)八月派兵進攻金東勝城,遵頊一直未停止對金用兵,每年都要從年初打到年末,那叫一個執著。雖然也曾遇到金軍的頑強抵抗,吃過敗仗,但由于金國此時正遭到蒙古的瘋狂進攻,無力援救遭到西夏進攻的各個州縣,西夏在局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戰果頗豐,接連攻陷金保安州、慶陽府、邠州、鞏州、涇州等許多州縣,殺了多位金軍將領,還俘虜了金國駙馬、靜難軍節度使烏林答琳。
就在西夏不斷向金國用兵的時候,金國國內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政變,金國右副元帥胡沙虎(又名紇石烈執中)于金至寧元年(1213)八月二十五日率部下數千人沖入皇宮,毒殺了衛紹王,擁立完顏珣(金世宗長孫、衛紹王之侄)為帝,是為金宣宗。
金宣宗的運氣不太好,剛一即位,蒙古人就打過來了包圍了金中都(今北京)。金宣宗無力抵抗,只好遣使向蒙軍求和,答應了鐵木真的許多苛刻條件,鐵木真這才退兵。蒙古退軍后,金宣宗認為中都距蒙古太近,自己的安全無法保障,遂決定南遷。這次南遷可以看作是金國滅亡的征兆,因為這充分暴露了金國的軟弱,給了鐵木真滅金更大的信心。
金宣宗此時應付蒙古蒙古已是相當吃力,自然不想與西夏再打下去了,他決定與西夏講和。當時的情況是,西夏屢次攻打金國,金國一些邊將不甘受欺,也偶爾出兵攻夏以示報復。金宣宗為向遵頊表達講和的誠意,表示將對這些邊將予以治罪,希望兩國能化干戈為玉帛,共同對付蒙古。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金宣宗都已經給足了遵頊面子,遵頊理應借坡下驢,停止攻金。可遵頊之前嘗到了攻金的甜頭,又憚于蒙古方面的壓力,遂一口回絕講和,繼續對金用兵。夏金邊境依舊充斥著烽火狼煙、刀光劍影,兩國講和的又一次絕好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面對西夏無休止的進攻,金宣宗忍無可忍,在暫時消除了蒙古的威脅之后,決定對西夏發起反擊。金貞祐四年(西夏光定六年,1216)十二月,金宣宗命右監軍陀滿胡土門、延安總管古里甲石倫率軍進攻西夏鹽、宥、夏諸州,慶陽總管慶山奴、知平涼府移剌塔不也率軍進攻西夏威、靈、安、會諸州。遵頊聞訊,分兵抵抗,雙方勢均力敵,一時相持不下,后來金軍主動撤軍,此戰遂不了了之。
西夏、蒙古、金三國之間的持續戰爭下,國小民疲的西夏首先瀕臨崩潰。戰爭造成的巨大兵員損失和經濟倒退讓西夏不堪重負,此時的遵頊終于有所覺悟,面對蒙古不斷要求自己攻金的命令,他不再積極回應了,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拒不出兵。西夏光定七年(1217)冬,鐵木真打算再征花剌子模,要求西夏出兵隨征,遵頊予以拒絕,鐵木真大怒,命手下第一大將木華黎率軍去教訓不聽話的西夏。
西夏軍隊此前長期征戰,疲于奔命,哪里能抵擋得了蒙古鐵騎?蒙軍沒費多少力氣就再次兵臨中興府城下。驚慌失措的遵頊命太子德任留守中興府,自己匆忙逃往西涼府。西夏無力抵抗蒙古大軍,再次遣使請降。此時鐵木真一心想要西征,見教訓西夏的目的已經達到,就接受了西夏的請降,命木華黎退兵,此即蒙古第四次攻夏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