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夏文化的探索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代文獻對夏朝的論述雖仍系傳說,但是從《史記·殷本紀》關于商代世系的記載,已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實為信史的情況推斷,《史記·夏本紀》關于夏代歷史的記載,亦當有所依據。
  因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類似甲骨文那樣的有關夏代文化的確鑿的實物資料,夏文化的遺物也難以辨識,所以,在夏紀年內,分布于文獻記載中夏王朝主要統治區域的考古學文化,自然成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夏代的紀年,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通行的歷史年表采用的夏代起訖時間,為公元前 21 世紀至前 16 世紀。
  傳說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諸多地點,古代文獻對其地望的記載頗多差異,后世學者的考證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陽平原,伊、洛、潁水流域,以及晉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別是汾、澮、涑水流域,學術界的看法基本還是一致的。
  目前,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目標已經逐漸集中于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因對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獲得大量的比較系統的資料而得名①。二里頭文化分兩個類型,一個是以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另一個是以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②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東下馮類型與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相同或近似之處,也有某些差異,所以是同一文化的兩種地方類型。
  ① 《新中國的考古學》,《紅旗》1962 年第 17 期。
  ② 《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二里頭遺址按時間順序以及文化內涵的變化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出土的標本經過碳十四測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 1900 年至前 1600 年。東下馮遺址測定的數據較二里頭遺址的數據稍晚。二者的年代大體都在夏紀年的范圍之內。
  二里頭類型遺址已經發現數十處,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區。除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外,經發掘或試掘的遺址,還有陜縣七里鋪,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偃師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澠池鹿寺,臨汝煤山,鄭州上街、洛達廟,浙川下王崗等地點。
  古代文獻關于夏人在豫西活動的記載很多。《逸周書?度邑解》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卷五中說:“雒汭,雒水入河之處,在河南府鞏縣北。伊汭,伊水入雒處,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南五里。”《史記·周本紀》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國語·周語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上述記載和考證清楚表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區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處。二里頭類型遺址的分布范圍恰與“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
  東下馮類型遺址也發現幾十處,分布于晉南的運城和臨汾盆地。已發掘的遺址有夏縣東下馮、永濟東馬鋪頭、翼城感軍和襄汾南大柴等地點。晉南素有“夏墟”之稱。《左傳·定公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誥,而封于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叔虞為晉國始封之君,其地在夏墟,是古唐國的故土。叔虞封唐乃稱唐叔虞。《史記·晉世家》對此有所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古史專家徐旭生先生對夏墟的地望曾有詳細考證,認為“《左傳》所指的夏墟當在山西的西南部”①。東下馮類型遺址分布于晉南,大致在汾、澮、涑水流域,與“夏墟”的地望相符。
  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大約在公元前 2300 年至前2000 年。王灣類型分布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水流域,主要遺址有洛陽王灣、矬李、孟津小潘溝、偃師高崖、臨汝煤山和登封王成崗等。在王灣遺址的發掘中,獲得大量富代表性的資料②,王灣類型因而得名。王灣類型的分布地域與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分布地域大體一致。在地層關系上,王灣類型又直接疊壓在二里頭文化一期之下。二里頭文化一期與王灣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有明顯的承襲關系。所以,王灣類型晚期也應在探索夏文化的范疇之列。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分布區域集中于晉南的臨汾盆地,翼城、曲沃、襄汾、侯馬、新絳等地均有發現。其地域也正在“夏墟”的范圍之內。陶寺類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其起訖時間約當公元前 2500 年至前 1900 年。若此,則陶寺類型晚期在夏紀年范疇之內,亦當屬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南大柴遺址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①,與陶寺遺址皆為襄汾縣所轄。兩地隔汾河東西相望,距離僅 15 公里。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早于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二者在時間上大致銜接。但是南大柴遺址的發掘資料表明,東下馮類型與陶寺類型的文化面貌差異頗大,二者并無明顯的承襲關系。可知陶寺類型的發展受到遏制,其去向目前尚不清楚。東下馮類型并未直接承襲當地的龍山文化,而是自豫西的二里頭文化發展而來的地方類型。
  ① 《1959 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 年第 11 期。
  ② 《洛陽王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1 年第 4 期。
  ① 《大柴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7 年第 7 期。
  邊遠地區的一些考古學文化,例如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時間為距今 2000 年左右,雖然大體在夏紀年之內,但因該文化的分布,非夏人主要活動區域,其先民不屬夏民族,所以不在探索夏文化的范疇之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里頭文化
從夏族北上晉南看夏族的起源
歷史上的夏朝真實存在嗎?二里頭文化是夏商并存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夏朝:夏朝文化的探索,這里有你沒聽過的事
夏朝文化的探索(2)
中華文明從哪里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海原县| 石楼县| 遂溪县| 临桂县| 洛阳市| 深泽县| 武宣县| 灵寿县| 苍南县| 荣昌县| 察哈| 昭平县| 新闻| 闽清县| 钦州市| 平谷区| 宝清县| 内黄县| 巫溪县| 苍溪县| 迭部县| 文水县| 邳州市| 弋阳县| 即墨市| 淮南市| 天长市| 连云港市| 加查县| 隆子县| 定安县| 昆明市| 林芝县| 鄂托克旗| 宝山区| 突泉县| 繁峙县| 武安市| 贵德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