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商代前期統治者鑒于夏王朝傾覆的教訓,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緩解了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矛盾,使新生的商代奴隸制政權得以穩固,并在各個方面有所發展。
湯是商代歷史上的第一個國王。直到滅夏前夕,商人尚未完全脫離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湯以與夏人同姓的有萃氏國君的奴仆伊尹和夏朝貴族后裔仲虺為師,學習奴隸制的統治術。他在滅夏戰爭決戰的前夕向眾人宣布自己稱王,他說“吾甚武,號曰武王”③,這一事件標志著商族正式拋棄原始的軍事民主制,初步確立了王權。此時的王權雖說還不像秦漢以后專制君主權力那樣集中,但也使其具備了很大號召力。
?、?《尚書?湯誓》。
鑒于夏王朝覆滅的教訓,商湯等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商朝新生政權。
首先,革除夏末統治的弊端。商初統治者已注意到夏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統治者過于奢侈腐化,過度地壓榨民力。因此,湯告誡其臣下要勤于自己的事業,有功于民,否則他要予以懲罰①。商湯自己對此亦身體力行。傳說滅夏之后,天大旱,五年沒有收成,商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谑囚迤浒l,■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上帝。民乃甚說(悅),雨乃大至”②。此事未必確有其事,但從中亦可窺見商湯為了商王朝的統治基業而盡心竭力之一斑。由于商湯對內采取了“以寬治民”的政策,得到了人們的擁護,統治基礎初步得以穩固。
其次,為了籠絡人心,穩定夏王朝遺民,商湯對后者奉行懷柔政策。如《史記·殷本紀》載湯“封夏之后”,為此“夏民大悅”③。此舉減少了社會動亂,使得部分夏人轉而支持商王朝。
商湯在滅夏之時曾征伐過不少方國部落。如《孟子?滕文公》所記: “(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但在滅夏以后,對于原有的方國部落,只要他們接受商王朝的統治,承認商王為天下共主而不犯上作亂,都一如其舊,并將他們召到商都進行安撫④。
?、?《史記·殷本紀》。
?、?《呂氏春秋?順民篇》。
?、?《呂氏春秋?慎大覽》。
④ 《逸周書?殷祝解》。
與此同時,商湯加強了政權機構的建設。以仲虺、伊尹為左右相,制定了刑罰。
商湯采取這些措施較好地調整了各方面的關系,減少了因政權更迭而出現的社會動亂,擴大了商王朝統治的社會基礎,亦使得商初的政治局面很快穩定下來,并為商王朝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商王朝在商湯的統治下亦逐漸強盛。因此,《詩·商頌·玄鳥》歌頌道:“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到商湯后期,以商族人為中心的新生的奴隸制商王國,終于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充分鞏固下來。史傳商湯滅夏在位 13 年而死去。其長子太丁早死,于是太丁之弟外丙繼承王位。外丙在位 3 年死,外丙之弟仲壬繼位,仲壬即位 4 年又死,伊尹再立太丁之子太甲為王,太甲是商湯的嫡長孫。據說太甲繼位以后,不遵祖訓,破壞法度,非常暴虐。為此伊尹“放太甲于桐宮”①,將其軟禁。此間伊尹攝政,全權處理朝中政務。太甲居桐宮 3 年,終于悔過自新。因此,伊尹還政于太甲。太甲親政以后,能夠修德勤政,因而諸侯都來歸附,商王朝更加強盛。此即《殷本紀》所謂:“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所以,先秦文獻屢把太甲與商代另外幾位名王如湯、武丁等一起稱為“天下之盛君”。據殷墟卜辭可知太甲的確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表明其在商代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商代建國初期經過湯至太甲的苦心經營,終于強大起來。其中商王朝的開國元勛伊尹居功至偉。
伊尹和種虺是商初重臣。史載兩人分別是商湯的左相和右相,有著極出色的政治才能,為商王朝的統治做出過杰出貢獻。
古人關于伊尹的傳說很多,先秦文獻大都說他是有萃氏媵臣,作為有萃君之女的陪嫁來到商湯身邊,親為廚師以滋味悅湯,充分顯示出自己的才能。湯委之于國政。伊尹在助湯滅夏、鞏固商政權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滅夏以后,他還幫助商湯等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史載他先后“作《咸有一德》、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后》”①等。據鄭玄的解釋:“《肆命》者,陳政教所當為也?!夺藓蟆氛?,言湯之法度也”②。可知上述典章是商湯以來政治、法律制度的集中總結。商湯死后,伊尹作為一名開國元勛所起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的。商王朝從湯傳至太甲雖已歷經三王,但時不過 20 年,商政權尚需要更進一步的穩固。而太甲繼位后又不遵守商湯以來的法度,改變了商湯的方針政策,且為人暴虐。這使新生的商政權面臨到巨大的危機。為了挽救商政權,伊尹果斷地采取非常措施,將太甲禁閉于桐宮,令其閉門思過。自己則親主朝政,終使商王朝免于傾覆。太甲悔過后,伊尹又斷然還政于他,自己仍北面就臣位。經過這次變故,太甲終于在伊尹的輔佐下有所作為。伊尹放太甲又迎回太甲之事在《尚書》、《左傳》、《國語》等先秦文獻中均有記載?!渡袝?君奭》對伊尹尤為推崇:“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薄秴问洗呵?慎大覽》亦說:“祖伊尹,世世享商。”通過殷墟卜辭可知,伊尹受到后世商人的隆重祭祀。顯然,伊尹在商族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死于沃丁時期③。
?、?《史記·殷本紀》。
?、?《史記·殷本紀》及集解。
?、?《史記·殷本紀》及集解。
?、?《史記·殷本紀》。
關于伊尹放太甲事,史家亦有不同的說法。古本《竹書紀年》說:“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與前述說法相矛盾。按此則伊尹放太甲的性質就變成了篡位奪權。實際上,此說是后人出于君權不可侵犯的信仰而捏造出來的。果真如此,商后人就不會那樣起勁地祭祀伊尹了。
仲虺在商代歷史上的影響遠較伊尹為小,相關記載亦極為簡略。據《左傳·定公九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等記載,可知仲虺曾為湯左相,地位相當高。史載仲虺在政治上很有一套自己的見解?!蹲髠鳌は骞辍氛f:“仲虺之志云: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國之利也”。至于仲虺的其他事跡,因年代久遠,史籍缺載,已難以考知。關于仲虺的政治觀點,《古文尚書?仲虺之誥》有較系統的記述。由于《古文尚書》晚出,且《仲虺之誥》不見于較為可信的《今文尚書》,因此僅可作為參考。
太甲死后,其子沃丁繼位為王。沃丁死,弟太庚立。太庚死,子小甲立。小甲死,其弟雍已立。從沃丁到雍已四王,史書無大事發生的記載,這段時間大致是商王朝平穩發展的時期。但是到雍已時已經“殷道衰,諸侯或不至”①。殷道衰落的原因不外乎在盛世太平的情況下,統治階層內部逐漸腐化、政治混亂,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社會出現動蕩。雍已死后,其弟太戍即位。史載太戍前期由于雍已以來朝綱不振,祭祀荒蕪而呈現出一派荒涼衰敗的景象。太戍以伊陟為相,并聽從伊陟的建議,修德勤政,終于使商朝轉危為安。因此,“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②。
① 《史記·殷本紀》。
② 《史記·殷本紀》。
太戍死,其子仲丁繼位。從仲丁至盤庚共傳五世十三。他們依次是:仲丁。仲丁死,弟外壬立。外壬死,弟河亶甲立。河亶甲死,仲丁子祖乙立。祖乙死,子祖辛立。祖辛死,帝沃甲立。沃甲死,祖辛子祖丁立。祖丁死,弟南庚立。南庚死,祖丁子陽甲立,陽甲死,弟盤庚立。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期商人曾五遷其都?!渡袝繁P庚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即是講商王五遷其都之事。所謂五遷大致為:1.仲丁遷囂。2.河亶甲遷相。3.祖乙遷刑。4.南庚遷奄。5.盤庚遷殷。其中的第五遷盤庚遷殷已為考古發掘所證實,其地在今河南省安陽殷墟。其余四地位于今天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較為通行的說法是:仲丁所遷之囂在今河南滎陽。河亶甲所居之相在今河南省內黃縣。祖乙所遷之刑或以即今之河北邢臺。南庚所遷之奄一般認為在今山東省曲阜。關于上述四地的地理,學術界還有其它說法,因此尚不能視之為定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各家都承認在湯至盤庚各王時,商都曾經過數次遷徒。商都屢次遷徙的原因,歷來說法不一。兩漢學者以為是“去奢就儉”。也有說是因為自然災害,如水災等。亦有說是因為征伐的需要。更有人認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都城屢遷的原因。近年已有學者指出,對于各次遷都要特別注意其政治因素。實際上,國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遷都之舉一般都會有政治原因在內。仲丁至盤庚幾世,王位更迭頻繁且亂。司馬遷說:“自仲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①??梢?,殷都屢遷的原因應主要是王室內部爭奪王位,而水患和征伐外敵則是次要原因,有時甚至只是借口而已。
?、?《史記·殷本紀》。
總的看來,從仲丁至陽甲這一時期是商王朝的中衰時期。此時商王朝國力衰落,聲威下降,周邊各方國部落也多不來朝貢。盤庚繼位以后,力排眾議將首都遷于殷,使王室內部得以穩定。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商王朝復興,到武丁時達到其鼎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