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順應歷史潮流滅掉了強大的商王朝,建立起周政權。商王朝雖已滅亡,但其殘余勢力仍很強大,甚至嚴重威脅著西周政權的生存。為了鞏固西周王朝的統治,武王及以后繼位的成、康諸王采取許多重要措施來穩固西周政權,并為昭穆時代的對外擴張奠定了基礎。
武王在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馬上采取一系列的行動以穩定形勢。首先,為控制原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封商紂之子武庚于殷,讓他繼續統率商王朝的遺民,同時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為武庚傅相,監視商遺民的動向,后者即史書所謂的“三監”。顯然,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周滅殷,是小國對大國的勝利,勝利已來之不易,但要以小國統治大國更加困難。表面上看封武庚于殷是讓其奉守先祀,不絕殷后,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穩定形勢的臨時措施,因為周人當時尚無力直接統治新征服的廣大地區。緊接著為了安撫民心,武王先后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以及百姓,并且表彰了深得民心的商朝賢臣商容的閭里,整修了比干的墳墓。武王又命令把鹿臺的財物和鉅橋的積粟發放以賑濟貧困。他還論功行賞,分封賞賜有功的臣屬。《尚書》有《分器》篇,《書序》云:“武王既勝殷,封諸侯,班宗彝,作《分器》。”《史記·周本紀》有類似的記載:“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分器》篇已亡佚。據《史記》記載,武王時分封的規模很大,他“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次受封”①。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周初的政治形勢雖仍很嚴峻,但也得到了暫時的安定,更重要的是它為以后周政權的穩固奠定了初步基礎。
武王伐紂分封之后返回鎬京,并制定了許多雄心勃勃的安邦治國的計劃。史載他憂天下之未定“自夜不寐”②。但是,他未來及實施這些計劃,便于滅商后的第二年因病去世。武王死后其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即位時年紀尚小,還是個不懂世事的娃娃。而這時周王朝內有管、蔡各懷野心,外有武庚、徐、奄等商朝殘余勢力不忘復辟,新生的周政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面對此種形勢,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毅然站出來攝理朝政,協助成王完成了武王的未竟事業,使西周政權最終得以穩固。
① 《史記·周本紀》。
② 《史記·周本紀》。
《史記·周本紀》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荀子?儒效》亦說:“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下之籍,聽天下之斷。”很顯然,在成王年幼期間,周公曾踐天子位代行天子之事。此舉曾招致王室諸兄弟的猜疑,甚至連召公奭也有所懷疑。留在殷商故土任三監的管叔、蔡叔等對此更是不滿,他們散布說“公將不利于孺子”,即是說周公將危害成王。周王室出現的動蕩、不和,使得以武庚為首的舊勢力覺得有機可乘。因此他串通管叔等三監并聯絡淮夷、徐、奄、薄姑等方國發動了反周叛亂。西周政權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對此,周公旦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膽略,首先穩定了周王朝的統治核心,取得召公和太公望的堅決支持。接著,他向王室成員和各路諸侯指明討伐叛亂是上天旨意,是文王事業的繼續,不管是什么人參與叛亂都要予以懲罰。并最終使王室成員和各友邦諸侯認識到叛亂的嚴重性和平叛的必要性。周公經過一番“內弭文兄,外撫諸侯”的工作,統一了內部思想,組成平叛大軍,親自東征,將以武庚為首的叛亂迅速鎮壓下去,殺掉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①。接著周公又揮師東進,經過 3 年的苦戰終于擊敗參與叛亂的許多東夷國家。《孟子?滕文公下》云:“(周公)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直至此時,周才算徹底地消滅了商王朝殘余勢力,并真正控制了殷商故地。這次戰爭標志著周人滅商事業的最后完成,也是周初政治局面由動蕩趨于穩定的一個轉折點。
① 《史記·管蔡世家》。
東征的勝利,使周王朝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實行更有效的統治。當時,加強對廣大地區特別是殷商故地控制的措施之一便是建侯衛,借以鞏固西周政權,《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說:“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此時分封的侯國主要有宋、衛等。周公在消滅武庚、管、蔡之后,將其地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分封給未參加叛亂的微子啟,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司馬遷寫到:“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啟)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宋都商邱(今河南商邱市),傳說其地為殷商舊地,商先公相土曾以此為都。將殷商之后封于其先祖所居之地,顯然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目的在于安撫殷遺民。另一部分分封給武王之弟康叔,號稱衛。《史記·衛康叔世家》云:“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遺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是將周貴族封于原商王畿之內,直接統治殷遺民,進一步加強了周對這個地區的控制。
在分封親信的同時,周王朝自滅商之日起便計劃營建東都,以強化對廣大東部地區的統治。周公東征以后,便將這一計劃迅速付諸實施。成王派召公奭到洛陽察看地形,周公親往監督營建,建筑王城和成周二城。王城故址在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成周故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以東的漢魏故城一帶。東都建成以后,周公把參與叛亂的殷頑民強行遷往成周,在王城派住八師軍隊,以監視殷頑和整個東部地區。按召公奭的說法,東都地處天下之中,更是諸侯朝會,四方入貢的理想之地。東都的建立對于加強周王室對東部的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公攝政 7 年以后,周政權終于穩定下來,成王亦已長大成人。基于此,周公毅然還政于成王,并將治國經驗也傳與成王,而自己仍北面就群臣之位,繼續輔佐成王。周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所作所為,對西周一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社會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周初武王、成王在周公、召公等賢臣的輔佐下,通過平定叛亂、封建侯衛、營建東都等重大行動,終于使西周政權在東部地區站穩腳跟,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政治局面的穩定,經濟迅速發展。
成王在位 30 多年,西周王朝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成王去世后,太子釗繼位,是為康王。康王在位 20 余年,此時天下安定,一片興旺繁榮景象,周王朝發展到其最興盛的時期,史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而不用”①。康王死后,相繼承襲王位的是昭王瑕和穆王滿。昭王在位不足 20 年,穆王在位約 50 年。昭穆二世憑借前世打下的基礎,大舉出征遠游。《史記》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的記載,雖很簡略,但明確昭王死于南巡途中。此事在《竹書紀年》中有更詳細的記載:“昭王十六年伐荊楚……。十九年,……喪六師于漢。昭王末年,……王南巡不返”。表明昭王曾用很長時間和力量征伐南方荊楚等方國,但并未取得成功,不僅喪失了軍隊,而且自己也落得個身死異鄉的下場。穆王繼位后仍堅持對外用兵,引起許多附屬國家的不滿,“自是荒服者不至”。昭、穆二世在成康以來國勢強盛的基礎上,大肆進行南征北討,雖然擴大了周王朝的影響,但也過多地消耗了國力,西周王朝逐漸難以支撐,所謂“王道衰微”已露端倪。
① 《史記·周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