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去世后,由其子共王繄扈繼位。穆王在位時雖然王道開始中落,但由于當時還有成康盛世聚攏的雄厚家底,因此尚能守成。到共王及其以后,西周社會開始出現許多變化。王室日漸衰落,而一部分諸侯士大夫的勢力則開始膨脹,社會矛盾也在逐步加劇,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史記·周本紀》說:“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之時,王室衰微,詩人作剌”。懿王死后,共王之弟辟方立為周王,是為孝王。孝王死后,“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①,可知此時還發生了西周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王位繼承上的例外。據說到夷王時,王室更加衰落,以前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也不得不屈尊“下堂而見諸侯”②。此時社會各個方面的矛盾層出不窮,西周前期許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亦遭到破壞。王室與諸侯的矛盾加劇,“諸侯不朝”的記載不絕于書。王室內外大大小小的貴族已開始分化,其中有人集中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土地和奴隸,有些貴族則逐漸失去了其原有財富而破落下去。《詩·大雅?瞻卯》所謂:“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復奪之”,即是此種現象的一種反映。1975 年在陜西岐山縣董家村出土的裘衛家族銅器銘文記載了裘衛家族由低級奴隸主通過與大貴族買賣土地、聚斂大量財富最后上升為大奴隸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世襲貴族矩伯等將周王朝封給自己的土地拿來換取裘衛家族的寶玉、車馬等來裝點門面。這種買賣交換土地的行為與周代土地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公有制顯然不相符合,但此時已被視為合法,周朝官員甚至幫助解決劃界、交換手續等問題。上述情形表明,到西周后期奴隸制的土地公有制已經開始瓦解,土地私有現象開始出現。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引起政治的變革。這也是諸侯地位加強,周王室地位呈西山落日之勢的根本原因之一。
① 《史記·周本紀》。
② 《禮記?郊特性》。
在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厲王■繼位。厲王是夷王的兒子,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貪婪殘暴的君主之一。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厲王好利,并信用好利的榮夷公為王朝卿士,委以大權,將原來屬于公有的山林川澤之利皆霸占為己有。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周人歷來的傳統,引起許多貴族的非議,而且也斷絕了廣大勞動人民——國人的生路,激起了他們的不滿和責難。對此厲王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對人民采取高壓政策。他從衛國找來一位巫師監督人們的言行,發現有敢于非議者,立即處以極刑。厲王通過這種恐怖手段暫時將人們的公開議論壓制了下去,史稱“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對此厲王非常高興,他得意地對召公說:“吾能彌謗矣,乃不敢言”①。召公是位頭腦較為清醒的大臣,他見厲王如此倒行逆施,便又一次勸說道:“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宜之使言。……。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②,指出壅塞民口后果將不堪設想,但厲王根本不聽勸說,繼續一意孤行。國人在厲王的高壓下生活了 3 年,終于忍無可忍,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暴動,將厲王趕出了王宮,“厲王出奔彘”。厲王的太子靜藏在召公家里,暴動的國人知道以后包圍了召公的宅院,要求交出太子。召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③。
厲王出逃以后,由諸侯指掌朝政,史稱“共和行政”,這一年是公元前841 年,自此中國歷史開始有了準確的編年。關于“共和行政”,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是周公、召公攝行天子事,實行貴族共和政治。其根據是《史記·周本紀》所說的“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諸侯推舉共伯和攝行天子事,根據是《竹書紀年》所謂“共伯和干王位”的記載。《史記·周本紀》正義引《魯連子》的記載云:“衛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于彘,諸侯奉和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共和行政共 14 年,在這期間由諸侯代行周天子之政。
① 《史記·周本紀》。
② 《史記·周本紀》。
③ 《史記·周本紀》。
厲王末年的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群眾性武裝暴動,它的直接結果是動搖了周王朝的統治根基,加快了西周王朝滅亡的進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其逃亡地彘。太子靜此時已由召公養大成人。于是諸侯立太子靜為王,是為周宣王。宣王繼位以后,吸取前王教訓,刷新政治、勵精圖治,“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在周公、召公等賢臣的輔佐下,周王朝的國力得到一定恢復,“諸侯復宗周”,這便是所謂的宣王中興。宣王利用國勢暫時振興的機會,發動了大規模對外戰爭,他先北伐ǎ狁,將直接威脅王畿安全的ǎ狁打敗,迫使其北遁。接著又南征荊楚,恢復了周王朝對南方的影響。《詩·大雅?江漢》有“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的詩句,表明其進一步拓展了疆土。然而好景不長,宣王多年的征戰,一方面鞏固了邊庭,但在另一方面也耗損了國力,宣王三十九年,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將由南國調來的軍隊都喪失掉了,為了補充軍隊,不得不“料民于太原”①。加之他晚年在政治上許多舉措失當,如干涉魯國立太子事,使得魯國發生內亂。從而引得許多諸侯不滿,結果是“諸侯多畔王命”②,埋下了王朝破敗的種子。可見,宣王中興并未徹底扭轉西周中期以來赫赫宗周江河日下的頹勢,只是暫時延緩了西周王朝滅亡的速度。
宣王共在位 46 年,死后由其子宮湦繼承王位,是為周幽王。幽王繼位后,天災人禍交相襲來,社會動蕩不安。史載幽王二年,周王朝京都所在的關中一帶發生強烈地震,河水斷流,山峰崩塌,造成了嚴重危害。這使得危機日重的周王朝更是雪上加霜。面對嚴峻的形勢,周幽王不僅沒有采取任何補救措施,而是沉湎于聲色犬馬中不能自拔。據說他嬖愛褒姒,為博得褒姒一笑竟將軍國大事視做兒戲。《史記·周本紀》如是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如此作為,加劇了各侯國與宗主周王朝的離心離德傾向。在用人上,幽王重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之類的人物,使“小人在位,君子在野”①,朝政在這些人的把持下更加黑暗,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幽王不顧朝臣諸侯的反對,立自己寵愛的褒姒為王后,立褒姒所生之子伯服為太子,而將原來的申后和太子宜臼廢掉,并欲置之于死地。在這種情況下,申后的父親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舉兵進攻宗周。幽王急忙燃烽火召集諸侯救援,但各路諸侯因以前屢受戲弄,這次竟再無人應召。幽王得不到援兵,只得帶著褒姒、伯服諸人和財寶向東逃亡,逃到驪山腳下(今陜西臨潼縣),幽王和伯服被追兵殺死,褒姒和財寶則被擄掠而去。此后諸侯共立故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繼位時,國力衰微,鎬京殘破,周王朝已無力抵御戎狄的侵逼。為了生存,周平王只得在晉、衛、秦、鄭等諸侯的護衛下東遷洛邑。至此,西周王朝結束。史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中國歷史進入動蕩的春秋戰國時代。
① 《史記·周本紀》。
② 《史記·魯世家》。
① 《詩·小雅隰桑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