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灼是小說《水滸傳》以及《說岳全傳》中的人物,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并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法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梁山受招安后,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勛。班師回朝后,呼延灼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后來率領大軍,打敗了金兀術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呼延灼陣亡。
人物資料 出 處:小說《水滸傳》中人物[1] 梁山排 名:8。 籍 貫: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綽 號:雙鞭 星 號:天威星。 上山前職業:汝寧郡都統制。 上山原因:原為朝廷命官,圍剿梁山,兵敗被俘后,被宋江招降。 梁山職務:馬軍五虎將第四名。 武 器:雌雄虎眼鞭(雌鞭12斤,雄鞭13斤),烏油七星鏈鎧 坐騎:踢雪烏騅馬 出現:第54回;上山:第58回。 史書記載:史書記載呼延灼是宋江起義軍的三十六個頭領之一。詳細內容見宋江起義。 上山原因
梁山軍為救柴進,打破高唐州,殺了太尉高俅的堂兄弟高廉,高俅聞信大驚, 上奏宋徽宗舉薦大將呼延灼帶兵征剿梁山,徽宗準奏,并賜呼延灼名馬“踢雪烏騅”。呼延灼奉旨,帶領副將韓滔、彭汜率連環馬軍出征, 陣前交鋒不勝,于是放出連環馬大敗梁山軍。 梁山頭領湯隆獻計,宋江使時遷盜甲請得徐寧上山教使鉤鐮槍,大破連環馬。呼延灼單騎敗走青州以圖將功折罪,于路夜宿桃花山下,被山大王李忠、周通盜走寶馬。 呼延灼至青州見慕容知府,知府命其率兵征剿境內桃花、二龍、白虎三山賊寇,答應功成后為他向朝廷求情。呼延灼攻打桃花山,李忠不能敵,求救于二龍山,魯智深、楊志、武松來援,呼延灼與魯、楊二人交鋒不分勝敗,帶兵回城并于城下走馬活擒白虎山寨主孔明。其弟孔亮敗走途中遇武松,聽其義赴梁山求救,宋江帶兵下山,設計擒得呼延灼,呼延灼歸降梁山,獻計打破青州,三山聚義,眾好漢同歸水泊。英雄排座次呼延灼為一百單八將之八,梁山泊馬軍五虎將之四。 人物剖析
宋朝開國功臣呼延贊嫡派子孫, 忠于宋王朝,上梁山后支持宋江“招安”。 人物結局
梁山全伙受招安后, 呼延灼參與了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全過程,曾力擒遼帥兀顏光之子兀顏延壽,平南歸京后被授予御營指揮使,每日隨駕操練。后領大軍,破金國四皇子金兀術,出軍殺至淮西陣亡。 一說為救宋高宗,八十歲與金兀術大戰,不敵,馬陷吊橋被金兀術斧劈馬下(《說岳全傳》中的說法) 。 《說岳全傳》第36回寫到,在大金國兀術大舉追擊之下,康王高宗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如漏網之魚,從句容逃到了海鹽縣,縣主路金向大元帥王淵推薦正隱居于海鹽的昔日梁山好漢呼延灼,護圣駕康王要去監安,途中,遇到獻長江給兀術的長江王杜充的追趕,呼延灼老將出馬,一舉砍死了杜充。接著兀術領兵趕到,呼延灼再次出陣,兀術喊道:“老將如此忠勇,反被奸臣陷害。某家今日勸你不如降順某家,即封王位,安享富貴,以樂天年,豈不美哉?”呼延灼大怒道:“我當初同宋公明征伐大遼,鞭下不知打死了多少上將,希罕你這樣個把番奴!”兩人大戰三十余合,八十高齡的呼延灼,終究年老,招架不住,在敗走中馬陷吊橋,被兀術一斧砍死在馬下。呼延灼為護駕康王宋高宗,英勇捐軀在抗金戰場上,表現了高度愛國的民族精神。 相關故事
水滸傳中梁山泊五虎上將呼延灼因善用兩條鋼鞭, 故稱為“雙鞭呼延灼”,是一百單八將之八位。 宋靖康之亂,國難當頭,金兵南犯。建炎3年宋高宗趙構為避追兵輾轉至海鹽,那時呼延灼也隱居海鹽,將軍老當益壯,英姿颯爽,手握雙鞭奉昭赴海鹽西門御敵,將軍先斬金將杜充后戰主將金兀術,終因吊橋年久朽爛,馬陷前蹄,將軍壯志成仁,可歌可泣。現在海鹽人民為了紀念呼延灼老將軍為他筑了塑像,威風凜凜立在街頭。后來,人們又把呼延灼掉到水里的兩條鋼鞭神話了,有一年大旱附近的河都干枯了,只有西門吊橋下面的水始終很滿,每天清早人們常見兩條大黑魚從水低浮到水面,據說這是呼延灼的兩條鋼鞭化為助民的兩條“烏龍”。再后來,呼延灼的子孫為了避免奸臣迫害,住在海鹽的都改為姓“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