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制作骨針以后,人們就懂得了用針縫制衣服。但當時也還“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禮記?禮運》)。人們用針縫制皮毛衣服時,所用的原料可能是野生的植物或其纖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發現用幾股纖維合成繩索可以加強抗拉力和耐磨性能,所以在捕捉飛禽、走獸時已經使用了編織的網罟。這種捕獵用具可能是最早的編織物。大概從中得到啟發,人們后來又發明了利用植物纖維紡織成布,從而為人類抵御寒冷找到了一種新的材料。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紡織用具是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中出土的陶紡輪。由于還沒有發現同時期的紡織品,所以當時的紡織技術處于何種狀態還難以了解。但是紡輪作為紡織工具,說明距今 8000 年前的磁山文化先民在探索紡織技術方面已經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以麻、絲為原料織成布帛的技術,并把這些紡織品用來制作衣服。
人們最初使用的織物原料是野生的麻纖維。他們可能從枯敗的野生麻桿中發現其纖維很有韌性,于是用它來紡紗和編織。經過若干代人的摸索,最終發明了織布技術。仰韶文化時期,各地的遺址中經常發現布紋和為數甚多的骨針、骨錐、紡輪等用具,這是一些紡織與縫紉時使用的工具。它們的出土,表明原始紡織技術已為許多人所掌握,布已成為人們衣著的重要原料。
紡輪有石質與陶質兩種,多為圓形,中間有一圓孔。這是將纖維捻成細線的工具。近代有些地方還用類似的紡輪,在孔中插一根 15—20 厘米長的圓棒,利用圓餅狀物體轉動時產生的力偶使纖維抱合和續接。
當時使用的織機是水平式的。一端固定在立樁上,另一端系在腰間,將麻線來回穿梭編織??棽疾捎妹芙浘暤目椃ǎ善繁容^稀疏,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 10 根左右,大多為平紋麻布。陜縣廟底溝、華縣泉護村等許多遺址都發現過這種平紋麻布的印痕。
不過,各地的紡織水平并不一致。吳縣草鞋山遺址的馬家浜文化層中出土 3 小塊炭化紡織物殘片,是我們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紡織品實物,經鑒定其原料可能是野生葛。它們都是緯線起花的羅紋織物,織物的密度為:經線每厘米 10 根,羅紋緯線每厘米 26—28 根,地部緯線每厘米 13—14 根。花紋為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織物組織結構是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還有羅紋邊組織。馬家浜文化比仰韶文化的年代要早,因此這一發現顯示了這一地區居民相當進步的織造工藝技術。
織造這種織物的技術比平紋布要復雜一些。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管狀骨針、骨刀、木質緯刀、木卷布棍等遺物(它們的年代比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織物年代更早),經鑒定可能是原始腰機的部件和引緯工具。這些發現,說明這一地區居民使用的織機比上面提到的要進步。河姆渡出土的紡織工具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紡織工具。
良渚文化時期,紡織技術又有改進。錢山漾出土的苧麻織品有麻布殘片和細麻繩。其中平紋麻布的經緯密度每平方厘米 16—24 根。有的每平方厘米經線 31 根,緯線 20 根,其密度與現在的細麻布相近。苧麻性喜高溫、濕潤。長江下游的氣溫較高,雨量充沛,是適合苧麻生長的地域。不少地方有野生的苧麻,為人工栽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中國是苧麻的原產地,所以苧麻被稱為“中國草”。
良渚文化的居民又開辟了飼養家蠶和生產絲織品的新領域,這是新石器時代居民的一大貢獻。吳江梅埝遺址出土的黑陶器上有淺刻蠶紋的圖案。錢山漾遺址中出土的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經鑒定,原料都屬家蠶絲。細絲帶寬約 0.5 厘米,是由 30 根單絲分 10 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絹片的經緯密度為每平方厘米 48 根,可能是繅而后織的。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絲織品實物。這些實物說明早在 4200 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我國的絲織業已達到一定水平。
家蠶絲又叫桑蠶絲,與柞蠶絲、蓖麻絲不同(它們不屬于家蠶絲范疇),是桑蠶化蛹前吐的絲,顏色潔白,有光澤,手感柔軟。一只桑蠶能吐出 800—1500 米的天然纖維。它由絲朊(也叫絲素,是一種蛋白質)和絲膠(對絲朊起保護作用的蛋白質)組成。現代家蠶比漢代以前的家蠶形體大得多,吐的絲也粗。平均纖度為 2.4—3.2 旦尼爾,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單根蠶絲纖度為 0.78—0.96 旦尼爾。良渚文化時期家蠶的形體更小,所以錢山漾出土的蠶絲纖度偏細,通過增加經緯紗數以達到絹織物的密度,每平方厘米經緯密度為 48 根。在吳江梅堰袁家棣的良渚文化遺址內,發現一件帶柄灰陶壺的腹下部,刻有 5 條頭向一致的蠶紋,其形態與現代家養桑蠶酷似,也可證明良渚文化時期已有桑蠶。這一發現說明早在 5000 年前我國就已飼養桑蠶,并用蠶絲織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織物。
原始織機的出現,使麻、葛與蠶絲等纖維被織成布、絹等織品。人們制做衣著的原料在毛皮之外又添了新的品種。人們衣著的式樣、品種也多樣化了,因而出現了以玉、石、骨、蚌為原料制作的墜、環、串等各種裝飾品。用麻線織的網,使捕魚的效率大為提高。各地遺址中大量出土網墜也證明了這一點。總之,紡織技術的發明,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