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開了一大片黃秋英,纖細的莖葉上,深深淺淺黃色系的花朵,迎風搖曳。與近年來被人們叫做波斯菊,大波斯菊,格桑花的秋英比較相似,同一個屬,只是秋英的顏色是紫紅粉紅白色,葉片更加纖細罷了。
黃秋英,拉丁名Cosmos sulphureus。與秋英一樣,原產于墨西哥地區,跟波斯沒有關系,與西藏也沒有關系。因為顏值高,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栽培。黃秋英和秋英都能形成花海,花期長,在云南,四川等地區已經逸為野生,所以近年國內是越來越多見它們的美麗身影。
黃秋英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葉二至三次羽狀深裂,裂片比秋英的寬多了(圖1)。
黃秋英屬于菊科,與之前講的蘭科一樣,菊科的花也自成一派。它的“一朵花”,本質都是由十幾朵直到上千朵小花構成的,專業上叫它頭狀花序,是由兩種不同的花構成,邊緣花瓣樣的是它的舌狀花,中間管狀部分是管狀花。舌狀花專門吸引昆蟲,很多菊花的舌狀花是沒有雌雄蕊的無性花,有些菊花的舌狀花還是能觀察到雌蕊,是單性花。而管狀花專門授粉結籽,節省養料不說,原先小小的管狀花通過這種結構形成大花,更有利于昆蟲傳粉。菊科植物的這種結構,促使它成為全世界物種數量最多的超級大科。
來看看黃秋英的花序吧!它的花序單生于枝頂,在人們看來就是“一朵大花”(其實是一個頭狀花序)立在枝頭。“這朵大花的花瓣”是平整的(有些個體并不平整)圍成一圈的8瓣,其實是8朵舌狀花,每朵舌狀花由一片舌片組成,雄蕊雌蕊什么的都不存在,是無性花(圖2),畢竟它的功能就是~~~色誘昆蟲來給管狀花傳粉。當然也有少量重瓣品種混在花海里,超過8瓣舌狀花上下錯落排列著,像蝴蝶的翅膀一樣輕顫,雖然是多層,但仍是纖纖弱質。(圖3)。
“這朵大花的花心”是小小一坨,仔細看,喲,里面還挺多結構的哈!其實這是一堆結構一摸一樣(當然高度大小有所區別)的管狀花,每朵花下部有膜質托片,上部是管狀的花瓣包著雌雄蕊(圖4)。若干朵管狀花擠在一起,高低不同,這樣一旦來一只蜜蜂,就能一次傳好多花粉啦!
剖開一朵管狀花看看,花瓣,雄蕊,雌蕊的全家福看圖5。
黃秋英管狀花的花瓣,呈管狀,也像細細的小喇叭,下部合生處細,頂端鋸齒狀5裂的口子略大(圖6),它的雄蕊也很特殊,雖然有4枚,但是下部的花絲分離,而花藥聯合成筒狀,這種被稱為“聚藥雄蕊”的結構也是菊科的典型特征(圖6)。雌蕊下部的花柱很細,柱頭就從聚藥雄蕊中伸出,頂端膨大,具短毛或伸出短尖的附器,實際肉眼只能看到頂端分兩叉(圖7)。
把單層品種的黃秋英花序倒過來看看,8瓣舌狀花更加明顯了。而且,你可以看到秋英花序的雙層花序總苞片,外層8片,近革質,淡綠色,內層8片,膜質,顏色與舌狀花顏色接近。(圖8)。如果是重瓣品種,它的總苞片層數也相應增多。看這圖,黃秋英的總苞片和舌狀花的排列很有秩序?大概是因此黃秋英的屬名用上了cosmos,其希臘詞源即“秩序、有序排列”。(但是我覺得菊科其他屬種也都挺有秩序的)
黃秋英的果實是瘦果,瘦果就是像瓜子那樣的果。黃秋英的瘦果上有粗毛,秋英則是無毛,等9-10月再來看吧!
進階版~~~~種的升華之科屬特征
菊科——COMPOSITAE
草本、亞灌木或灌木,稀為喬木。有時有乳汁管或樹脂道。葉通常互生,稀對生或輪生,全緣或具齒或分裂,無托葉,或有時葉柄基部擴大成托葉狀;花兩性或單性,極少有單性異株,整齊或左右對稱,五基數,少數或多數密集成頭狀花序或為短穗狀花序,為1層或多層總苞片組成的總苞所圍繞;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至多數排列成總狀、聚傘狀、傘房狀或圓錐狀;花序托平或凸起,具窩孔或無窩孔,無毛或有毛;具托片或無托片;萼片不發育,通常形成鱗片狀、剛毛狀或毛狀的冠毛;花冠常輻射對稱,管狀,或左右對稱,兩唇形,或舌狀,頭狀花序盤狀或輻射狀,有同形的小花,全部為管狀花或舌狀花,或有異形小花,即外圍為雌花,舌狀,中央為兩性的管狀花;雄蕊4-5個,著生于花冠管上,花藥內向,合生成筒狀,基部鈍,銳尖,戟形或具尾;花柱上端兩裂,花柱分枝上端有附器或無附器;子房下位,合生心皮2枚,1室,具1個直立的胚珠;果為不開裂的瘦果;種子無胚乳,具2個,稀1個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