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在銷售過程中,是一個關鍵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因素。為什么呢?
我想說,在事實上,這些銷售員都是沒有境界的銷售員。他們獲得的那點成功,并非都是由于他們具有堅持不懈和追求上進的精神,而更多的是應該歸功于他們在失敗里面學來的一些經驗和方法。他們之所以強調勤奮和毅力,是因為他們都受了自己的一小點自戀心情的誤導,他們只是忍不住地去把過去的艱苦歲月拿來咀嚼品味而已。
銷售的過程就象是追女孩子一樣。女孩子不好追,你主動與之接近,可她的心思如海底的針,她的善變如天上的云,欲迎還拒、難以捉摸;客戶不好求,你主動上門尋求合作,可他們對你諸多挑剔。追女孩子,講究魅力表現、芳心打動、臉厚皮薄、鞋底磨穿、嘴皮說破、做事做絕、殷勤大度、機緣巧合;營銷人對目標客戶,也理應展現自我、宣揚特性、心情感化、懂事殷勤、會說會做、盯住不放、死磨硬泡又不至于使其對你生厭。
我們是一群有夢的人,我們堅定著我們的夢想,并為此激情付出。當然夢想與激情并不僅僅是口號而已。我們對這些話語的理解,絕對不能流于表面,我們必須深入。一切夢想的實現,都需要有方法,我們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蠻干。
天才們是創造性地去思考,而不是去重復。當遇到問題時,他們都會問自己他們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看待問題,如何重新思考問題,以及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問自己他們被教會如何解決問題。他們往往會得出多種不同的答案,答案也許是非傳統的,也許是非常獨特的。
創造性地思考問題時,一個人會產生盡可能多的,他可以想見的選擇性方法,考慮到最起碼的最近似的答案。主動地探索各種方法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已經找到了最有希望的方法。
生活的回報只會出現在旅程的后期,而不是旅程開始的時候。你無法預測要走多少步才能實現目標。對于銷售員來說,朝著自己的目標持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失敗之后要回過頭來想一想,總結一下經驗,為什么會失敗,為什么會遭到拒絕,然后再找出對付拒絕的辦法,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胸有成竹。
沒有賣不動的產品,只有想不到的辦法
在一個著名的商業網站上瀏覽的時候,我突發奇想。在論壇上發了個帖子:“假如你有100斤黃豆要賣出去。可現在市場上黃豆正滯銷。請問你有什么辦法把豆子賣出去?”
一時間,跟帖的網友紛紛支招兒,他們提出的辦法不下20種,其想像力令人嘆為觀止,深受啟發。僅列舉如下三種:
第一種方法:如果市場上豆子滯銷,那么就把豆子剝成豆瓣,賣豆瓣;如果豆瓣賣不動,就把豆瓣腌了,賣豆豉;如果豆豉還賣不動,那就加水發酵,改賣醬油。
第二種方法:將豆子制作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就改賣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就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大稀了,那就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就放幾天,改賣臭豆腐;如果還賣不動,就讓它徹底長毛發霉后,改賣腐乳。
第三種方法:讓豆子發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還滯銷,就讓它長大點,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點,當盆栽賣,命名為“豆蔻年華”,到城市的各大中小學校門口擺攤,并到白領公寓區開產品發布會,記得這次賣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還賣不動,建議拿到適當的鬧市區進行一次行為藝術創作,主題就是“豆蔻年華的枯萎”,記得以旁觀者身份給各個報社打電話報料,如成功,可迅速成為行為藝術家,并以此完成另一種意義上的資本回收,同時還可拿到報社的報料費;如果行為藝術沒人看,報料費也拿不到,那就趕緊找塊地。把豆苗移栽入土,灌溉施肥,除草培育,幾個月后收成,再去市場賣豆子……
由此可知,這世上只有賣不出豆子的頭腦,沒有賣不出去的豆子。其實,不光是賣豆子,賣其他產品也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被自己的慣性思維束縛,因為我們的心里充滿了太多的條條和框框,而對眼前的機會視而不見。
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看你怎么去抓。推銷高手能把梳子賣給和尚,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賣給森林中的馬鹿,他們推銷的都是客戶并不需要的產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大多數推銷員而言,都會是一個不可能有結果的結果。
但是,對于推銷高手而言,更多接受的卻正是類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和超越自我的挑戰,而他們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將幻想變成理想,把理想變成現實,將所有不可能通過努力和技巧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可能!
4.“照話學話”法
■
有一位男顧客,進店看了一件標價3000元的上衣,銷售員小陳走過去。
“這件衣服,怎么這么貴?”顧客問。
“這里的衣服就是這樣貴的啊!”小陳沒有思索就說。
“就買這件!”顧客說。
“好的。”
小陳說:“當時模仿完后,我感覺說錯了,臉一下子紅了。可聽見顧客說就買這件。尷尬沒有了,心里想這方法還真有用!”
……
■
推銷就是溝通,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目標一致,達成交易。以上這樣方法叫做模仿,這種方法運用在推銷以及人際交往中,非常成功,威力無比。
人際溝通有三個要素:話題、語調和身體語言。那么如何發揮各個要素的作用,提高溝通的效果呢?要領就是模仿,通過投其所好,制造和諧氣氛,達到溝通模式盡可能與溝通對象保持一致。說白些就是對方習慣用什么方式,你就用什么方式配合。案例中的小陳就是以話題和語調模仿,實現了成交。
“照話學話”法就是首先肯定顧客的見解,然后在顧客見解的基礎上,再用提問的方式說出自己要說的話。如經過一番勸解,顧客不由說:“嗯,目前我們的確需要這種產品。”這時,銷售員應不失時機地接過話頭說:“對呀,如果您感到使用我們這種產品能節省貴公司的時間和金錢,那么還要待多久才能成交呢?”這樣,水到渠成。毫不矯柔,顧客也會自然地買下。說得多,不如問得巧(6)
一般地說,提問要比講述好。但要提有份量的問題并非容易。簡而言之,提問要掌握兩個要點:
(1)提出探索式的問題。以便發現顧客的購買意圖以及怎樣讓他們從購買的產品中得到他們需要的利益,從而就能針對顧客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恰當的服務,使買賣成交。
(2)提出引導式的問題。讓顧客對你打算為他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信任。還是那句話,由你告訴他們,他們會懷疑;讓他們自己說出來,就是真理。對待抵制先揭示,再化解(1)
抵制心理的類型
通常顧客對購買商品都存在抵制心理。抵制心理是顧客產生的憂慮造成的。銷售人員必須預先考慮顧客潛在的抵制心理,并懂得如何做出反應。
在銷售過程的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顧客的抵制心理。例如,在被接近時,顧客可能不愿意同銷售員談話。當銷售員介紹商品時,顧客也可能產生抵制心理。
有些常見的抵制態度的出現是因為顧客并不想在當時買東西或對價格、商品、商店及其服務質量或銷售員感到不滿意。
顧客有時抵制立即做出決定。他們可能說,“我還沒有下決定呢”,“我要和我妻子商量一下”或“我想我得等一會兒”。所有這些顯示顧客對于自己對商品的需求或商品的優點并不確信。而延遲購買的真實原因可能是商品的價格或商品本身。同樣有時顧客只是不喜歡做決定。對那些猶豫不決的顧客,安慰有時比施加壓力更有用。
價格可能是顧客持抵制心理的主要因素。考慮到價格因素,有些顧客可能認為商品價格過高,與其他零售店的價格不一致或比它的價格還高。其他常見的對價格持的抵制態度有“我買不起”,“我將找一件更便宜的時裝”或“我會等到清倉大甩賣時再來買”。
有關商品的抵制態度包括“這個紗門質量太差了”,“這件衣服尺寸不對”,“我認為這臺復印機看起來不好”,或“我不喜歡這套衣服的料子”。
顧客有時可能不喜歡商店本身。例如,顧客有可能到一家商店去買東西,即使他們通常不到那兒去。當他們去商店時,他們可能對購買商品感到不安。這些顧客對商品的質量及商店的退貨規定可能需要更多的信息。
對于個別的銷售員,顧客有時也會有抵制心理。銷售員的個性、行為或著裝都可能同顧客所料想的不同。顧客可能會想,“我并不喜歡同這種人打交道”。該銷售員可能不能消除顧客對他所持有的抵制態度,因此對雙方而言,最好是把顧客領到另一個銷售員面前。從而商店更有可能賣出商品,同時第二個銷售員可能以后也會予以回報。
工作有效率的銷售員知道顧客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抵制心理。他們知道所賣的商品價格比競爭對手的貴,知道某一商品明細目錄的可選范圍有限,他們還知道商店不接受某些信用卡。既然不能消除顧客所有的抵制心理,工作有效率的銷售員在為銷售而做商品介紹時就能預見并處理一些顧客的抵制心理。例如,銷售員可以說,“這把電鉆有點貴,但我會向您演示您能用它做很多不同的事。”
對待抵制先揭示,再化解(2)
揭示顧客的抵制心理
有些銷售人員錯誤地將顧客對商品不太好的評價當做顧客有抵制心理。下面是一個例子:
有一種運用相似性的辦法也經常被用來增強人們的好感以提高人們的依從機率:聲稱自己有類似的興趣和背景。
比如說,汽車銷售員在受訓時就被告知,當檢查顧客拿來的舊車時,應該注意尋找顧客的背景和興趣的蛛絲馬跡。如果在汽車的行李箱中有露營裝備,這個推銷員過一會兒就會提到自己一有機會就喜歡到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去;如果在后座上有高爾夫球,銷售員可能就會順口說他希望雨最好還是不要落下來,這樣下午他才可以打成早已計劃好的那場十八洞的球;如果他知道顧客是從外鄉來的,他也會驚訝地說他也是在那里出生的。
雖然這些相似之處看上去可能很不起眼,它們卻的的確確在起作用。比如說,研究者們在檢查保險公司的銷售記錄以后發現,顧客們更可能從與他們有相同的年齡、宗教信仰、政治觀點或抽煙習慣的推銷員那里購買保險。 例如,顧客可能會說,“我很高興到你們店里來看商品,但我不想在這兒買任何東西。”對此,得體的反應是,“請問您不喜歡我們商店的什么東西呢?”顧客對此問題的回答可能揭示了顧客的誤解或一個觀點,而對這一誤解,銷售員很容易就可以消除掉。例如,顧客可能會說,“我不喜歡你們的退貨規定。我喜歡退貨后得到現款,而不是賒賬。”知道了這位顧客不買商品的真實原因后,銷售員可以回答,“我們已經改變了退貨規定,現在的規定是退貨后付現款。” 銷售人員應試圖通過站在顧客一邊來緩解顧客的抵制心理。這一點可以通過先同意顧客的抵制心理,然后再予以反駁。通常顧客總認為銷售員不贊同他們的抵制心理。與此相反,銷售員應當意識到顧客的抵制態度是真誠的,而他們應當尊重顧客的觀點。銷售員可以說,“我了解你的感受。如今什么東西的價格都很貴。”同意顧客的觀點之后,銷售員應當開始向顧客提供一些他所不了解的信息。在表達不同看法時,技巧是很必要的。
正是因為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相似之處也可以非常有效地讓人們說“是”,而且制造出一層膚淺的相似又易如反掌,因此現在很多的推銷員訓練計劃都教他們的學員要“像鏡子一樣”反射出顧客的身體姿態、心情表達方式,因為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似性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對待抵制先揭示,再化解(3)
例如,對于“我不喜歡這些打褶的新褲子。”這樣的抵制態度,一個男士服裝銷售員可以回應說,“先生。當我第一眼看到這些褲子時,我也有同樣的感受。但穿上去很舒服,而且很時髦。一年前這些褲子開始面市時,我買了兩條,而現在是我最喜歡穿的褲子。”銷售員先贊同顧客,不認為他的反應是不正常的,但接著他就轉變顧客的抵制態度通過這樣表達不同看法,使顧客認識到商品的優點。對待抵制先揭示,再化解(4)
銷售員:您放心,我們的售后服務絕對一流。我們公司多次被評為“消費者信得過”企業,我們的售后服務體系通過了ISO9000的認證,我們公司的服務宗旨是顧客至上。
準顧客:是嗎?我的意思是說假如它出現質量問題等情況怎么辦......
銷售員:我知道了,您是擔心萬一出了問題怎么辦?您盡管放心,我們的服務承諾是一天之內無條件退貨,一周之內無條件換貨,一月之內無償保修。
準顧客:是嗎?
銷售員:那當然,我們可是中國名牌,你放心吧。
準顧客:那好吧。我知道了,我考慮考慮再說吧。謝謝你。再見。
銷售員:唔……
■
表面上看,這個銷售人員對顧客提出問題的解釋應該說翔實全面無懈可擊,而且幾乎是脫口而出,搶先回答了顧客的問題,他流暢的話術再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樣的對話結束后,銷售人員甚至會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覺得自己在異議化解話術的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終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同時,也可能為自己能夠在顧客面前展示敏銳的智慧而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