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原名徐壽康,我國家喻戶曉的著名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影響深遠,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并稱為中國畫壇“金陵三杰”。
據說,徐悲鴻畫馬往往思索半天才畫出1根馬的鬃毛。
泰戈爾還忍不住打趣他:“您思考了大半天,原來只是為了畫馬頭上的一根鬃毛?太費勁了,你把筆給我,我來畫幾根。”泰戈爾接過筆很快畫完,但左看右看都像一匹病馬。
1939年,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應印度大詩人人泰戈爾邀請,前往印度國際大學講學。在為期3年的講學時間里,泰戈爾經常陪同徐悲鴻游覽著名的風景區大吉嶺。
俗話說,三天不練手生。在游覽空閑之時,徐悲鴻也經常拿出畫夾來畫駿馬。但細心的泰戈爾發現,徐悲鴻每次都很認真,且每一筆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才下筆。
有時,他看到徐悲鴻提著筆,在那兒苦苦思索著,最終落下了筆,卻只是畫出了一根馬鬃毛來,這讓他很是不解,又有些著急。
有一次,徐悲鴻畫駿馬時,又在那兒苦苦思索了,泰戈爾忍不住打趣他道: “您思考了大半天,原來只是為了畫馬頭上的一根鬃毛啊?這太費勁了,你把筆給我,讓我來畫幾根。”
徐悲鴻依言把畫筆遞給了泰戈爾,泰戈爾接過筆,在徐悲鴻已經畫好的馬頭上添了幾根鬃毛。畫完了,泰戈爾左看右看,臉上露出了尷尬的笑容:
“我這幾根鬃毛畫上去,這匹馬頓時變成了一匹病馬、呆馬、癡馬,還是您畫得好啊!”
不得不說,泰戈爾當時的表情估計特別逗,原來大詩人也是這么有趣,這么接地氣啊,只能說隔行如隔山,詩詞和繪畫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這時,徐悲鴻笑著跟泰戈爾解釋說,畫馬的鬃毛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比如應該畫在哪兒、畫多少、畫多少弧度,都直接影響到這匹馬的整體形象。
還有,馬在悠閑時、奔跑起來時、低頭吃草時,鬃毛的擺動都是不一樣的。在畫上,每根鬃毛都是有生命的,透出馬的喜怒哀樂。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畫畫的學問原來這么大!誠然,很多時候繪畫的成敗完全取決于細節,一根鬃毛看似微小,仿佛也不值一提,卻往往能透露出整匹馬的整體生命力。
可見,任何一件事情,細節有多重要!細節決定成敗!曾有這樣一句名言:使人疲憊不堪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說得多好啊,令徐悲鴻最為苦惱的往往是那粒細小的“沙子”。
徐悲鴻創作的駿馬神態各異,讓國內外書畫愛好者大開眼界、深受啟發,而徐悲鴻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讓我們十分欽佩和敬重!
最主要的是,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在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這么一偉偉大的畫家生命走到了盡頭,確實讓人唏噓啊。致敬一代著名畫家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