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去世前,叮囑張大媽:房子和存款等你百年之后再分給孩子們,那是你的養老錢。張大媽牢記老伴的叮囑,5年后一場大病,讓她明白再多的錢不如孝順的兒女可靠。
63歲的張大媽和老伴,有2兒2女,那時候為了養活一家人,老伴辭職下海經商,因為吃苦耐勞,加上眼光的精準,老伴很快就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小老板。
張大媽那時候是工廠一個最普通的女工,老伴賺錢后家里的生活條件好了,張大媽本想著辭職回家照顧孩子,但是老伴說家里不能都是自由職業,堅持讓張大媽在工廠上班,家里請了鐘點工幫忙照顧和接送幾個孩子。
張大媽在那個時代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對象,老公能賺錢、兒女學習好,家里還請著保姆,那個年代用得上保姆的人家鳳毛麟角。
兒女們都成家立業后,張大媽也到了退休的年紀,有了一筆雖然不多但是卻可以養活自己的退休金。
張大媽想讓老伴退休不做了,但是老伴卻說趁著還能動就再多掙點錢,將來兩人養老不拖累兒女。
老伴62歲那年,在一次洽談業務時突然暈倒了,送到醫院后被確診為肺部腫瘤,張大媽心里難過極了,她全力以赴的照顧老伴,希望老伴能夠挺過去,老伴熬了2年后還是去世了。
老伴去世前家里有三套房子,一間商鋪,老伴把4個兒女叫到眼前,把家里的房子和存款做了分配:一套給張大媽自住,其他兩套留給兩個兒子,張大媽在世時,房租給張大媽養老;商鋪給兩個女兒,將來出售后兩個女兒均分。家里剩下的48萬存款留給張大媽日后的生活、生病時支付醫療費;張大媽自住的房子等張大媽百年后出售由4個兒女均分售房款。
兒女對于父母的財產安排沒有異議,也表示會好好孝順母親。
老伴等兒女們不在身邊時,拉著張大媽的手囑咐她:房子和存款你一定要牢牢地握在手里,這是你養老的本錢,不要提前給孩子們,免得將來你老了受苦。
張大媽哭成了淚人,雖然她和女兒女們想盡辦法也沒能留住老伴,那一年張大媽57歲。
老伴去世后,兒女們想要接母親去家里養老,張大媽覺得自己還不到60歲,身體健康,不想去打擾兒女們的生活。
她牢牢地記著老伴的臨終囑托,把房子和存款掌握在自己手中,老伴去世后的幾年里,張大媽卻因為這些財產和兒女們產生了矛盾。
先是大兒子因為失業,想要投資做生意,但是自己資金不足,就想跟母親借20萬,作為啟動資金,張大媽卻不想借,擔心兒子沒經驗,把自己的養老錢賠進去。
后來,兒子提出把家里的房子賣掉一套,畢竟那是父親去世前分配給自己的,自己只是提前拿到而已,結果張大媽堅持說這房子必須在自己百年之后處置。
兒媳婦和兒子提出用那套房子做抵押貸款也行,張大媽也拒絕了,后來是兒媳婦回娘家借了10萬,又找朋友和姊妹湊了10萬,解了燃眉之急。
兒媳婦對張大媽有了意見,覺得婆婆在自己兒子在困難時候不肯伸出援手,只想著自己養老。
后來大女兒的兒子想要出國讀書,但是每年的費用需要30萬左右,大女兒和張大媽商量能不能在兒子讀書的幾年,把商鋪的租金先給在自己供兒子念書?這樣自己的壓力也小一些。
大女兒向張大媽保證:將來母親養老需要錢的時候她一定補上,權當現在母親幫自己救急。
小女兒也勸張大媽說:媽,你先把租金借給姐姐用,將來我們姊妹倆也會孝順你的。但是張大媽拒絕了兩個女兒的要求。
大女兒不高興,覺得自己不過是暫時借用這筆租金,而且妹妹也沒有意見,母親這樣做眼里全是錢,卻看不到母女親情,不顧念外孫的未來發展。
后來,大兒子生意失敗,欠了一大筆錢,為了還債,大兒子想要把自己的房子賣了還賬,和張大媽商量讓張大媽把父親留給自己的房子給自己住。
張大媽不同意,說這就是大兒子不聽自己的勸下瞎折騰的下場,后來張大媽提出,大兒子如果想要住進那套房子就必須每個月給自己1000塊錢,因為同樣的房子外面要收租金3000塊錢,自己這不過是讓兒子兩口子有點壓力而已。
大兒媳婦就說婆婆不顧念母子情,在自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卻不幫忙,大兒媳婦娘家哥哥把自己的一套房子借給了他們住。
這次大兒子也對張大媽有了意見,覺得自己的親媽還不如大舅哥一家對自己好,張大媽的這個行為讓自己在丈母娘家抬不起頭。
后來,小兒子的丈母娘生病需要20萬治療費,小兒子知道母親手里有存款,就想要借錢給丈母娘治病,畢竟當年父親生病時,小兒子的女兒出生,張大媽忙著照顧老伴顧不上幫忙帶孫女,孫女都是小兒子丈母娘帶大的。
小兒子說自己不能在丈母娘需要的時候置身事外,張大媽只肯給小兒子1萬塊錢,并說這錢不用還了,小兒子說自己是借母親的錢,將來一定會還。
看母親不肯借錢給自己,小兒子提出先把房子賣掉,自己只要房款的一半,剩下的錢都給母親養老。
張大媽說沒聽說誰家的兒子賣了自己親媽的房子給丈母娘治病,還說小兒子是娶媳婦不是入贅。
小兒子無奈之下找朋友借錢湊夠了丈母娘的手術費。
小兒女生了二胎后,想讓張大媽照顧,張大媽說前面哥哥姐姐的孩子自己都沒幫忙帶過,如果給小女兒帶孩子擔心被其他子女攀比,她說每個月給小女兒2000塊錢,讓她請個保姆照顧孩子,但是這筆錢將來要從賣商鋪的錢里摳出來,免得大女兒不平衡。
張大媽的“護財”行為,讓兒女很不滿意,但張大媽也不在意,覺得自己手里有錢,將來不擔心兒女不孝順自己。
張大媽每天優哉游哉跳廣場舞、和老姊妹游山玩水。
張大媽雖然“護財”不舍得給兒女花大錢,但是也不是純粹的“葛朗臺”,她會在收到房租后給兒女們發紅包、在孫輩生日、考上大學時發獎金,孫輩們每次回家看她時候,她都會給孫輩們發紅包。
兒女們對于自己母親的這種行為既失望又覺得母親也不是一個真正無情的人。
張大媽63歲那年,晚上在廣場上跳舞時,突然摔倒了,有人趕緊給她的兒女打電話,原來是腦梗,因為救治及時加上腦梗程度輕微,張大媽沒有生命之憂。
張大媽病倒后,兩個女兒輪流在醫院陪護,兩個兒媳婦負責做飯、送飯。住了一個月的醫院后,張大媽恢復得不錯。
回家后,兒女們商量著接張大媽去自己輪流住,每家住3個月,張大媽卻不愿意,覺得自己這樣就像個沒家的人。
兒女們只好輪流去張大媽接陪護她,看著幾個孩子,每天不辭辛苦的照顧自己,張大媽覺得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不應該把錢看得那么重,只想著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應該相信自己孩子的品行。
于是她把兒女叫到身邊,把房子給大兒子一家住了一套,其他的房子和商鋪的房租,每個月均分給4個兒女補貼家用。
兒女看著突然“活明白”的母親,調侃說:媽,你不護著你的錢了?
張大媽不好意思地說:以前是我想錯了,總覺得有錢就不愁養老,現在我明白了,再多的錢也不如有孝順的兒女。你們都是好孩子,我不擔心我的養老問題了。
有時候,生活里很多想不明白的問題,會在遇見一場突發狀況時讓人豁然開朗,就像張大媽在一場大病后明白了:當只需要養老時,真正靠得住的是孝順的兒女,并不是金錢。
錢是維持生活的物質基礎,但幸福生活并不是只有錢就能實現的,幸福生活還需要親情、家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理解。
老人給自己的晚年生活積攢足夠的金錢是正確的,但是卻不能把攢錢當成生活的唯一目標,在子女遇到困難時也應該伸出援手。
生活里,沒錢是不能的,但是只有錢沒有親情的生活也是冰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