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老了的時候,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希望過一種兒孫繞膝的晚年生活。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有時美好的愿望只能停留在期待中,要想變成現實要經歷很多的風雨和波折。
有人說: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但兒女的家卻不是父母的。這話是大部分父母與子女生活的真實寫照。
1、幫兒女要適可而止,不要一直給兒女家做帶薪的免費保姆。
張大媽經常聽親戚朋友中的過來人說,將來老了一定不要主動去兒女家住,一旦處理不好生活中的瑣事,就會讓父母和兒女之間變得關系尷尬,甚至會影響兒女的夫妻感情。
張大媽經常不以為然,她覺得那是說婆媳之間不好相處,她自己生的是女兒,而且女兒從小就是聽話孝順,母女倆關系也一直不錯,怎么會和女兒處不好關系?
老話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婆媳關系不好出,岳母和女婿和很少有處不好關系的。
等到女兒生了孩子后,女兒說不想讓婆婆伺候月子,希望張大媽去照顧自己和外孫。
張大媽剛退休,本想出去游山玩水,但是女兒的需要她不能拒絕,于是高高興興的住進了女兒家。
女兒在家時就不會做家務,這有了孩子后更是手忙腳亂,全靠著張大媽做家務、帶孩子。
加上女兒和女婿工作忙,經常很晚才下班,偶爾早回家倆人也不幫忙做家務,就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等著吃飯。
有時候張大媽覺得很累,想讓女兒和女婿搭把手,女兒推女婿,女婿推女兒,讓張大媽非常不高興。
有一天張大媽準備去幼兒園接外孫時,彎腰穿鞋時突然就閃了腰,當場疼的直不起腰來,張大媽給女兒打了個電話讓她去幼兒園接孩子。
女兒說她正在開會走不開,就給女婿打電話,讓女婿回家接孩子并帶著母親去醫院看看。
女婿接回外孫后很不高興,說自己這幾天正忙還要請假回來接孩子,然后一臉不耐煩的問張大媽怎么穿個鞋還能閃著腰?又敷衍的問她要不要去醫院看看?
張大媽看著女婿拉胯的一張臉心里很不舒服:自己給他們辛辛苦苦做家務、帶孩子,不但沒換來一聲感謝,還懷疑自己閃著腰是假的?
張大媽氣不過說不要用去,自己躺躺就好。女婿果真就不在管她了。
張大媽覺得心里很委屈,等到女兒回家后張大媽說女兒不關心自己,女兒有點不耐煩的說:不是你自己不去的么?怎么就是我不關心你了?
張大媽覺得自己全心全意的伺候女兒一家三口的生活,女女兒不但不知道感恩,自己不舒服女兒還對自己不耐煩。
張大媽覺得自己的付出太不值得,越想越委屈的她決定回家,不再給女兒一家做帶薪保姆。
女兒不想讓張大媽回家,女婿也一再挽留她,張大媽這次沒心軟。她回家后白天逛街、爬山、喝茶,晚上跳完廣場舞后回家追劇。
張大媽如今每天生活的舒服、輕松、快樂,遇到那些要去給兒女們帶孩子的姐妹時,張大媽就把自己的經歷講給他們聽。
2、留好自己的養老金,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給兒女。
李大叔和老伴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退休后每個月工資有15000塊錢, 老兩口生活中吃喝都很簡單,經濟條件也屬于比較寬裕的。
李大叔唯一的兒子已經30歲了,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因為在大城市生活,每個月的房貸、車貸、還有兩個孫子的生活費,日子過得比較緊巴。
李大叔的岳父母家里拆遷分了100多萬,岳父比較開明,給了李大叔老伴10萬塊錢,其余的錢都給了大舅哥,說明以后養老靠大舅哥,李大叔的老伴到時候只照顧老人不用負擔岳父母的醫療費和生活費。
兒子得知外公給了李大叔這筆錢后,就找李大數要這筆錢,說想要換個車,李大叔拒絕了但是答應每個月給兒子3000塊錢還房貸。
李大叔老伴去世后,兒子和媳婦過來把他接到家里住說要給他養老,兒子和他商量說把家里的房子租出去,租金也能補貼點生活。
李大叔覺得兒子和媳婦能主動來接自己過去生活,說明兒子是有孝心的,就同意了兒子的提議,租房子的事都是兒子打理的,房租也都轉到了兒子的卡里。
李大叔隨人心里有點不高興,但是想想自己在兒子家生活,就算是自己給兒子的生活費。
剛開始李大叔在兒子家其樂融融,時間長了后兒媳婦的臉色就不好看了。
有一天,李大叔聽見兒子和媳婦在臥室吵架,李大叔仔細一聽,原來兒媳婦埋怨他扣門。
兒媳婦說:你爸每個月退休金8000多塊錢,手里還有存款,你爸就你一個兒子,他百年之后所有的錢不都是咱們的?你看他現在摳摳搜搜的樣子,咱倆兒子的興趣班他做爺爺的也不說給孫們出點學費。
“將來你爸還不是指望咱們養老?你姥爺都知道給你媽分點錢,你爸真是個鐵公雞一毛不拔”。
“你讓你爸把工資給咱們吧,兩個兒子的興趣班每個月也不少的錢,他在咱們家吃住,留著錢干什么用?你可千萬看好了你爸,別讓他再找個老伴”
李大叔聽了心里拔涼拔涼的,自己每個月給兒子還3000塊房貸、房子的租金也在兒子手里,媳婦這樣說自己,兒子竟然一聲不吭。
心灰意冷的李大叔搬回了自己家,想起兒媳婦說的話,他覺得憑自己的退休金完全可以再找個老伴一起生活。
雖然兜兜轉轉一直沒遇到讓他覺得心動的,但是他覺得一個人生活也聽安逸,他決定把養老金都攥在自己手里,過好當下的生活,至于以后的事那就以后再說吧。
3、如果融不進兒女生活,就去過自己幸福生活。
劉大媽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年輕時候就愛說愛笑,結婚有孩子后更是愛絮叨,原本老伴在的時候還有人聽她嘮嘮叨叨,老伴走了后,面對突然空曠下來的家,劉大媽就覺得冷清而孤單。
兒子把劉大媽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兒媳婦是個冷淡性子,天天回家也不愛說話,劉大媽說十句話換不出兒媳婦一句話,劉大媽如果和兒子說多了,兒媳婦臉色就不好看,還會借口把兒子叫回房間。
有時候,劉大媽和孫子聊天,兒媳婦就說劉大媽干擾了孩子學習,兒媳婦雖然不說張大媽,可是兒媳婦冷著臉訓孫子張大媽就覺得那時兒媳婦在訓自己。
張大媽于是學會了刷手機,每次看手機里的段子也覺得很高興,兒媳婦就嫌棄她開的聲音大太吵,可是張大媽又不習慣帶著耳麥,每次帶耳麥聽一會她就覺得腦門子都嗡嗡響。
后來,張大媽干脆每天吃完飯后就去跳廣場舞,后來在跳舞的時候遇見了比她大幾歲的于大爺,兩人互生好感,張大媽干脆搬到了于大爺家住,兩人每天有說有笑,張大媽也終于覺得有個人不嫌她絮叨、愛聽她說話了。
張大媽拒絕了于大爺要領證的提議,她說兩人就這樣相處著也挺好,彼此都沒啥心事,想看兩相厭的時候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孩養老。
寫在最后:
以前“養兒防老”是絕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但是人老了后和兒女之間在衣食起居、生活習慣、思想上都會有奮起和代溝,尤其這中間還牽涉到兒媳婦和女婿。
父母和子女之間有些小矛盾還容易化解,但是和兒媳婦女婿子之間一旦出現矛盾就很容易越來越深。
生活是瑣碎而容易消磨人的耐性的,有句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一般是指婆婆住在兒子家,婆媳關系又是千古難題,這時候如果兩代人之間沒有足夠的理解和退讓,生活必定一地雞毛。
即使是父母住女兒家,因為女婿也是外姓人,也很容易產生矛盾,讓女兒在中間為難。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身體健康時,就盡量不要和兒女同住,和兒女的小家庭保持適當的距離。
在兒女需要父母幫忙時,父母的健康條件和經濟條件又來得及,那就不妨給予適當的幫助,只是一定要把握好“幫忙的度”,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邊界。
有時候父母和子女的小家庭之間就像兩只刺猬:離得遠了思念,走得近身上的刺會扎的彼此心疼。
父母子女之間,“遠香近臭”是一條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