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承認,我讀《活著》的時候,眼淚流得稀里嘩啦的,我一邊擦著眼淚,一邊把書給讀完了。
小說不難讀,很通俗,而且文字我很喜歡,余華講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卻用了一種看似輕松,幽默,詼諧的口吻來描述。
我覺得這種筆調與故事本身的慘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倒是別有一番滋味。
故事確實是很悲慘的,余華很“殘忍”,非要把一個人往絕路上寫,我想這樣做肯定是有目的的。
《活著》劇照 福貴
這本書故事發生的背景正好是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后80年代左右。
故事跨越了大概八九十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段,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凡,對每一個經歷過社會動蕩,歲月浮沉的中國人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
所以,這段故事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況且,它又是個悲劇,它把人的黑暗面,那些每個人心底不愿觸碰的東西扒開來給你看,這種感覺是觸怒驚心的。
因此,這樣的故事可能在當時的中國并不能進入主流,但是人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有悲劇,只有慘,只有苦難,才能泛起一個人心底最真實的自我,使得一個人去反省他自己。
你想想,當你生活優渥,啥都不缺的時候,人很容易麻痹的,變得貪婪,懶惰,連思考都不愿意。
那么,也可以理解,這部作品在國外拿了那么多大獎,也是顯而易見的。
余華
2.
小說的故事并不復雜。
雖然小說的背景發生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但又比較特殊的階段,但是它沒有直接去描述環境,也沒有任何的褒貶之意,它只是在講述大環境之下小人物的生存故事。
所以,這也是它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普通人的故事才更能夠觸動普通人的心。
那么小說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福貴,他本是一個富家少爺,但是他貪迷賭博,把家產全部輸光了。
于是,他從一個錦衣玉食的少爺淪落為窮酸卑微的農民。
他的父親被他氣壞了,不久以后撒手人寰,他帶著他的老母親,妻子和兒女開啟了艱難的下半生。
《活著》劇照
最后,他的母親走了,妻子也走了,他的兒子上中學的時候給縣長的老婆獻血,結果把命給獻沒了,他的女兒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去世了,他的女婿在工地干活出了事故,他后來唯一的外孫吃豆子吃撐給吃死了。
只留下孤苦伶仃的福貴,帶著他的老牛,咀嚼著夕陽下的一絲余光。
沒有了親人牽掛的福貴,反而坦然了,平和了,也沒有了往日的銳氣和韶光,如今的他只是一個快入土的老人,僅此而已。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余華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不給人留一點希望,比如他可以讓小孫子留著,陪福貴一起度過余生。
就像讀《祥林嫂》時,我一直覺得為什么魯迅先生不能給祥林嫂留條活路呢?
她被人賣過,死了丈夫,唯一的兒子也被山里的狼吃掉了,村里的人都看不起她,她的痛苦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同情,難道就不能給她留一點溫存嗎?
這種悲中帶“喜”的故事不是更容易給人希望嗎?
或許是因為當時的時代,確實黑暗,人能生存下來,就已經不容易。
又或許,小說本身不在故事的表現,而是在指向生命的意義。
《活著》劇照 家珍
3.
余華他和當時同個時代的作家不太一樣,比如像賈平凹,路遙等,本身出生窮苦家庭,那段苦難的記憶對他們來說刻骨銘心,他們的文字里,故事里就會自然而然的代入這種感覺。
但是,余華是個職業小說家。
他出生六十年代的杭州,原來是個牙醫,我想按照他那時的生活條件,他本來的日子不至于太糟糕的。
他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小說的,那么,他一定會把他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帶進故事里面去。
《活著》這個故事,或許就是他在思索,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他自己在序言中也是這么說的,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那么在《活著》這個故事中,我覺得主要反映了這么兩個點。
《活著》劇照
第一,生活的無常。
小說中有這么兩個細節最能夠體現。
一個情節是,福貴原來是地主家的兒子,他與龍二賭博的時候,龍二作弊把他家的田地全部贏走了,結果,龍二反而成了地主爺。
可是誰知道,他這地主爺當了沒幾年,新中國成立后,因為政治原因,他這“地主爺”反而被端了。
他臨死之前對著福貴說,福貴啊,我是替你去死的。
確實,因為他的土地是從福貴手里贏去的,可誰又能料到這一天。
還有一個情節是,福貴曾經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他在打仗的路途上碰到了一個叫春生的年輕人。
后來,春生不知怎么的,當上了縣長,福貴的兒子就是給春生的老婆獻得血獻多了,結果一命嗚呼。
可是后來,國家又經歷了一次政治的洗禮,春生被人斗爭,像他這樣從死人堆里逃出來,又爬到事業頂峰的人,結果卻熬不下去自殺了。這也是極大的諷刺。
福貴就不用說了,他本身的身份轉變,命運轉變,就是極具戲劇性的。
所以,人在這個大環境,大歷史背景之下是很渺小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去控制,去阻止。
當一個浪濤打來的時候,每個人也只能被背后的力量推著往前走,直到時間把每個人吞噬,消滅,再無蹤影。
那么第二,小說中也描繪了各色各樣的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貴的妻子家珍。
在那時如此惡劣,如此慘淡的環境之下,家珍也一直以堅強,善良,賢惠的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
她從未被困難打倒,也從未放棄過生活,也從未蹉跎過歲月。
從始至終,她都熱愛著這個家,對這個家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活著》劇照 家珍
福貴年輕的時候賭博,家珍到賭場去,跪下來求他回去,被福貴一腳踢飛。家珍絲毫沒有怨言,始終對福貴不離不棄。
后來,一家人困難之時,家里實在是連一粒米都拿不出來了,家珍拖著病體,跑到自己的老父親家討來了一把米,度過了難關。
即便是家珍知道自己得了軟骨病,治不好了,她也沒有向命運屈服,卻始終以自己的力量對抗命運。
家珍的品質著實可貴,這樣的家珍也是接近理想的,接近完美的。
或許作者想要表達的是,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總會有這樣的人出現,給仍在苦難中的人們一種希望,一種活下去的勇氣。
當然,我也不想把它變成雞湯,我知道人在面對復雜的環境時,各人有各人不同的選擇,即便家珍做得不夠好,也不能怪她,這很正常。
《活著》劇照
這世上又有幾個人能夠像圣人一樣活著,很難。
就像司馬遷筆下《史記》中的許多人物,他們身上就有些極其可貴的品質,比如信陵君賢而下士,他不是做表面功夫,他是真的愿意去真心對待有才賢的人,即使他們住在窮鄉僻壤,他也一樣會親自去請,去和他們做朋友。
有美好品質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稀缺的。
所以,在《活著》這部小說中,家珍就是整個故事中的一抹光,一抹最有亮彩的光。
這就是我理解的《活著》,可能有很多不對的地方,但我所思考的就是這么多。
那就寫這么多吧,它就是一個故事而已,就是這樣,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生活還是要靠我們去努力的,有希望,有計劃的活著。
意義這種事,很難探討的,每個人都說不清楚,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著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