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水滸傳》當中,武松這個人物是作者濃墨重彩刻畫的一個典型的“好漢”。小說中武松的出場是由宋江到滄州柴進莊園避難而引出的,這是這部小說人物描寫的一個特點——一個人物引出另一個或一批人物。而當武松出現之后,作者用了十個章回來講武松的故事,可見作者對武松這個人物的喜愛。
《水滸傳》最先出場的并不是類似于宋江吳用晁蓋等主要人物,甚至不是婦孺皆知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當中任何一個好漢,最先出場的是整部小說當中最大的奸臣,曾經的潑皮破落戶高俅。高俅引出的是短暫亮相的禁軍教頭王進,由王進引出第一位登場的水泊梁山好漢九紋龍史進,史進則引出神機軍師朱武等三人。然后,史進又先后引出了著名的好漢魯達魯提轄,魯提轄引出了“逼上梁山”的典型人物豹子頭林沖,由此一路引出各類好漢。
武松這個人物在出場之時,是一副落魄之像,在小旋風柴進的莊園里,這位后來的“打虎英雄”、陽谷縣都頭武二郎卻是另外一番境遇,他投靠的小旋風柴進并不待見這位好漢,甚至是非常的冷落。至少在及時雨宋江見到這位武英雄的時候,正打著擺子(瘧疾)的武松幾乎是“無人問津”。
這是怎么回事呢?號稱廣交天下好漢的小旋風柴進為何對投奔他的武松如此不待見呢?我們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
書中按表,鄆城縣押司及時雨宋江因為被他養的外宅閻婆惜發現私通梁山賊寇的證據而威脅并敲詐勒索,宋江為了保命而殺人滅口,手刃了閻婆惜,因此亡命江湖,跑到朋友小旋風柴進的莊園避禍。這個時候的武松在柴進莊園已經住了一年了,宋江見到武松的時候,武松在柴進莊園已經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了。
江湖人稱小旋風的柴進,是被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逼迫讓位的后周君主柴氏的后裔,當年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后,也覺得自己這事兒辦的不太厚道,有點欺負柴家孤兒寡母的意思,所以趙匡胤就給柴家賜了“免死金牌”,也就是小說當中柴進家族手里的“鐵卷丹書”。并且保全了柴氏家族的“榮華富貴”。當然這個事兒應該是經過小說“演義過的”,歷史上似乎沒有什么針對柴氏家族的“鐵卷丹書”,但北宋一朝對柴家還是很關照和包容的。
柴進大概是繼承了祖上的產業,擁有一個相當規模的莊園,在滄州地界屬于首屈一指的“富豪”。這位柴大官人學孟嘗君,熱衷于結交“江湖好漢”,大凡闖了禍,落了難的江湖好漢,尤其是被發配到滄州的囚犯,柴進都要接濟,投奔他的那些避禍的江湖人士 柴進都會收留,他的莊園養了不少的這樣的“江湖好漢”。武松就是其中之一。
應該說,武松投奔柴進的時候,也是應為“殺人”而逃亡江湖,跑到柴進莊園避禍應該是因為武松得知柴進廣交江湖好漢以及收留落難或者避禍的江湖好漢的名聲。武松算是慕名而來。因為在小說當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武松和柴進之前認識,更不要說什么交情了。
對于一個素未平生的沒有什么江湖名聲的“小人物”,柴進對武松的態度在一開始應該是挺夠意思的,并沒有什么“不待見”。但是,隨著武松在柴進莊園住的時間越來越長,柴進對武松的態度漸漸的發生了變化。開始“不待見”武松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柴進對武松的態度由敬重變得不待見呢?
我個人認為,造成這個狀態的主要原因在于武松,而柴進的責任很小,當然,柴進大概是耐心和心胸不太夠,但是如果因為這個就怪罪柴進對武松的不待見的話,其實是不夠厚道的。對于一個沒什么交情的沒什么名氣的來自于小縣城的“閑漢”武松,柴進能夠收留和容忍武松一年多已經實屬不易了。一般人其實做不到柴進的那個程度和境界。
按照武松自己的話來講,武松剛到柴進莊園的時候,柴進也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武松,也是把武松當做英雄好漢對待的。但是時間一長,柴進就不那么把武松當回事了,似乎是說柴進很不厚道。其實,武松也不想一想,柴進憑什么要把武松當神一樣供著?
但是武松并不這樣認為,武松是一個很自信甚至是很自負的人(當然他也的確有這個本錢)。他并不認為自己投靠柴進是什么“落難”而尋求幫助和庇護,他大概認為到柴進莊園避難應該是自己給了柴進莫大的面子。這就是武松在柴進莊園越來越不受人待見的根本原因。在柴進莊園,不待見武松的并非柴進自己,幾乎莊園里的所有人都不待見武松。
在到柴進莊園之前,武松并沒有什么江湖名氣,僅僅是一個喜歡爭強好斗的“閑漢”。柴進對這個慕名而來的愣頭青算是禮待有加,一開始也是好酒好菜并且很是尊重。但時間一長情況就慢慢的發生了變化,一來大概是武松自視甚高,對于柴進的熱情款待并未表現出應有的感激或感恩之情,反而認為這個待遇是自己應得的,柴進就應該對他熱情款待,甚至應該討好巴結才對。二來柴進似乎覺得這個并不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實際幫助或者提高自己江湖名望的人,在自己這里住的時間也太長了,自己也不可能總是親自關照,所以,當柴進對這個住下來就不走了的“投靠者”表現出些許的怠慢的時候,武松就開始發作了。
武松的發作是沖著奴仆和壯丁來的,這就顯得很不厚道。
武松這個人物,特點鮮明,有其非常光彩的一面,也有不光彩的一面。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之前,其實骨子里有“欺軟怕硬”的劣根。當然,他的欺軟怕硬并非是害怕厲害的欺負軟弱的,他敢欺負的其實是那些“草民”,而他懼怕或者卑躬屈膝的是官老爺。柴進對他的怠慢他非常不滿,但是他并不敢在柴進面前表現出不滿和憤懣,他把自己對柴進的怨氣都發在了那些莊園里地位底下的壯丁或者奴婢。稍有不滿武松就會動輒大打出手,爆粗口都已經算不得什么了。
在武松后來的一些表現來看,他其實在官府或者說官老爺面前還是挺畢恭畢敬的,基本上是不跪不說話,他內心還是向往在主流社會“建功立業”博得個一官半職,為祖宗爭臉,為自己爭臉的強烈愿望,因此無論是在第一次見到陽谷縣令還是在牢城營見到施恩的父親,孟州牢城的管營,甚至是在那個張都監面前,武松都是表現的·“納頭便拜” 。直到自己再一次走投無路投奔二龍山落草,武松依然抱著“熬到朝廷招安”的幻想。這是武松這個人物的一個很大的特征。
武松的這種幾乎是蠻不講理的對待下人的做法,必然導致整個柴進莊園的上上下下的人的不滿,當然,武松這個人惹不起,于是大家就選擇“躲避”。當然柴進肯定也對武松粗暴對待自己奴仆壯丁感到不滿——打狗還要看主人呢!我柴進收留你,不感恩也就罷了,要求不要太高啊!也太不把我這個柴大官人放在眼里了!
這樣的兩種心態的人,其關系肯定是漸行漸遠,武松的高傲會讓柴進感到不適,而柴進的怠慢會更加激發武松的發泄。應該說,武松感到的是“世態炎涼”,而柴進感到的是“得寸進尺”。如果不是宋江的到來,相信武松和柴進最起碼的會是“不歡而散”。
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如果武松在柴進莊園短暫停留,柴進定會極盡照顧,而武松也會覺得在柴進處“很有面子”而對柴進感激不盡。但是時間一長,很多事就會變。武松實在是因為太自負而沒有了眼色。江湖上有一句話叫做救急不救窮,武松沒有考慮自己和柴進的關系,就像當然的把柴進莊園當成自己的家,把自己當成莊園的主子,這大概是最大的問題。
柴進這個人,廣結江湖好漢其實也是有目的的,作為前朝的后裔,他骨子里對于宋朝是抱有相當大的警惕心理的,所以,他對“鐵卷丹書”看的很重,同時,拿這個鐵卷丹書當成了自己的一個資源和財富,成為他敢于庇護犯罪之人的資本。同時,柴進想通過結交江湖好漢來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包括資助水泊梁山的第一代寨主王倫,都是他構筑自己的江湖勢力的一部分。只不過柴進還是少了些“江湖經驗”和“江湖套路”,他的“善舉”并未達到他的目的。
柴進對前來投靠的江湖好漢,在物質上很慷慨,態度上很禮貌。但骨子里卻沒有擺脫“施舍”二字。而“施舍”一定是居高臨下。柴進的施舍基本上是居高臨下。宋江看透了,林沖更是“算計透了”。所以,宋江在柴進莊園被視為“上賓”,林沖在柴進莊園被熱情款待。
武松看不出眉眼高低,當然會被“不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