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9種方法
觀察是積累材料的有效方法。作文離不開材料,要寫好作文必須學會觀察。觀察的方法有如下9種:
(1)抓住重點進行觀察:觀察沒有重點,就會胡子 、眉毛一把抓,結果對什么印象也不深,寫起來就不具體。只有抓住重點觀察 ,印象才能深刻,寫起來才能具體深刻。例一、天黑沉沉地陰上來,一陣狂風過后,嘩啦啦地下起雨來,雨越下越大,外面成了水的世界。例二:天色暗下來,刮起一陣狂風,要下雨了,一會兒,粗大的雨點落下來了,打在玻璃上叭叭直響。雨越下越大,我透過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間像掛著無比寬大的珠簾,灰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屋頂的瓦片上,濺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層薄煙籠罩在屋頂上。雨順著房檐流下來,開始像斷了線的珠子漸漸地形成一條線。地上的水愈來愈多,匯成了一條條小溪。例一寫了天色,狂風和陣雨,雖然重點是寫雨,但不具體,原因是對雨觀察得不細,沒有重點,只有籠統的感覺,寫起來就不形象具體。例二同樣寫了天氣,狂風和陣雨,但觀察時抓住了重點,對雨觀察得細,寫起來就形象具體。
(2)抓住特點進行觀察:特點就是指某一個人或者事物,所具有的突出的,區別于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標志。例如,一個班有幾十名學生,他們肯定長得不一樣,家庭情況、習慣動作、說話聲音、性格特點等也不盡一樣。只有抓住特點觀察,寫出來才不會千人一腔、萬人一面。要抓住特點,必須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抓住特點還必須善于把觀察對象進行比較,從中抓住特點,抓住特點還要注意事物的名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它的特點。例如觀察:“馬尾山”遠看一定像馬尾……
(3)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觀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寫作時,才能言之有序,怎樣才能做到有序觀察呢?A:狀態不同的事物,觀察的順序就不同。觀察靜態的事物,可以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順序觀察,也可以按一定的方位順序進行觀察,還可以按構成事物的順序或事物不同的特點進行觀察;觀察動態事物,可以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空間位置變化的順序觀察;B:角度不同,觀察的順序不同;C目的不同,觀察的順序不同;D構造不同,觀察的順序不同。
(4)要細心地進行觀察:粗心大意是小朋友們常犯的毛病,因此寫起作文來就容易概括、籠統,沒有話可寫,細心觀察是克服這種毛病的良藥。例如下面這段文字就生動地敘述了賣菜人坑害顧客的細節“胖爺爺一邊說著:‘小心,小心!’一邊雙手一搓,搓起手上的黃泥,又一搓,搓成一個小泥珠,左手捏住,右手提秤的那一瞬間,敏捷地把泥球粘在秤砣底下。”當秤菜時是這樣的“胖爺爺倒出雞蛋,抓起一把芹菜,麻利地放在秤盤里,手指暗暗地往上一頂,秤桿翹上去了,沒等耷拉下來,手又把秤砣按住了。‘二斤高高的,秤桿戳破天了!’”沒有細致地觀察就不能把胖爺爺收顧客的雞蛋和賣芹菜的經過寫得這樣細致。
(5)聯系、形象地觀察:觀察要做到觀察此,聯系彼,寫作文才能做到形象、生動。例如《林海》一課,作者做到了聯系、形象化地觀察,才寫出了生動的文章。寫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觀察興安嶺又寫道“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連樹與樹之間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開著小花,招來各色的小蝴蝶——它們很親熱地落在客人身上。”作者抓住了林與海的聯系,海與色的聯系,綠色之間的深、淺、明、暗之間的聯系。又抓住了嶺與松、樺、花的聯系,花與蝶、蝶與人的聯系。寫出這樣的好文章來。
(6)動靜結合地觀察:把事物的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進行觀察,就能夠捕捉住事物的此靜彼動或同一事物靜態、動態變化的具體形象。寫出好的文章。 例如《草原》一課就是在動、靜結合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在這境界里,連駿馬與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在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觀察到的靜態。“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是給草原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忽然,一陣風吹過,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一群馬,馬上的男女穿著各色的衣服,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又是觀察到的動態,觀察的結果巧妙地反映在文章里,就成了人們愛讀的,文字優美的《草原》了。
(7)隔時重復觀察:隔時重復觀察就能捕捉到同一觀察對象在不同的時間表里的具體形象。例如《鳥的天堂》一課,作者在不同的時間觀察,效果就不一樣。第一次是黃昏時只看到了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沒看到鳥,因此,發出了鳥的天堂沒有一只鳥的感嘆。第二次是早晨,看到大榕樹上有數不清的鳥,因此,又發出了“鳥的天堂”真的是鳥的天堂啊!的感嘆!
(8)整體分解地觀察:把觀察對象做為一個整體,把它分解為各個部分,按照次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觀察,就能夠獲得準確、細致的完整材料。例如以貓為觀察對象,可以把它分解為頭、身、足幾部分進行靜態和動態的觀察。如果以觀察農村風光為對象,那就可以分為山、水、林、田、路、或遠景、近景,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細地進行觀察。
(9)介入情感地觀察:在情感的作用下,捕捉的具體形象似乎也有了情感,例如《花潮》一課,因為作者懷著贊美之情觀察美景,情感介入了形象,看到了“每棵樹都在微風中炫耀著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枝頭上顯示著自己喜悅的心情。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自己的花影,就好像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像這樣介入情感的觀察,捕捉到的形象就富有情感,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情感豐富。親切感人!”
觀察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觀察方法。無論用哪種方法觀察,事前都應該明確觀察目的,要看什么,怎么看,才能從觀察的事物中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特點,重點、難點、關鍵,就能為寫作積累更具體,更生動的材料。
把人物寫活的5種方法 同樣是寫人的記敘文,有的讀后令人難忘,而有的讀后印象不深,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有的人把人物寫活了,有的沒有把人物寫活。要把人物寫活,關鍵是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把人物寫活,常用用以下5種方法。 (1)通過心理活動突出性格特點:《平平在家里》一課,塑造了平平的形象,使我們如見其人,印象深刻。平平想向史小藝學習,做愛勞動的好孩子,可奶奶讓他給提桶水,他都不肯。平平又想向曹桂琴學習,關心同學,想哪個同學掉在冰窟窿里,一定會奮不顧身地去救他,可妹妹讓他給系鞋帶,他都不肯。通過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一個想做好事,又不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天真的兒童形象活生生地擺在讀者面前。 (2)通過語言突出人物性格:《小交通員》一課塑造了機智勇敢的小交通員立安的形象。這一光輝形象主要是通過語言加上動作來完成的。小交通員立安給王叔叔送文件,被敵人用槍逼著,他“楞了一下”馬上又鎮定下來,說:“把豆腐錢給我吧!”“混蛋”特務打了他一個嘴巴,“誰欠你的豆腐錢?”孩子哭著嚷開了:“你不講理,我爹病了,叫我來收十八號的豆腐錢,你不給,還打人……”“你瞎眼了,這是十七號,再不滾崩了你!”孩子趁勢退了出來,這段對話,表現出立安臨危鎮定。隨機應變,機智過人的形象保住了文件又脫離了危險。 (3)通過行動來突出人物性格特點:《東廓先生和狼》一課塑造了對惡人講仁慈的形象。這一形象之所以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就是因為東郭先生個性鮮明,具有典型性,東郭先生的形象主要是通過救狼的行動表現出來的。 (4)用襯托法突出人物性格:有的文章寫幾個人物,重點塑造其中一個,其它人物起襯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例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課,塑造了老頭、老太婆和金魚的形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太婆,老太婆通過老頭向金魚要木盆,要房子,要當貴婦人,要當女皇,要當金魚親自伺候的海上女霸王,要求越來越高,一個暴戾、貪得無厭的老太婆躍然紙上。但是這一鮮明形象地塑造,是與老頭的善良、寬厚和金魚的知恩圖報分不開的。 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突出人物性格:有的文章為了把人物寫活,綜合運用了各種描寫手法突出人物性格。例如《窮人》一課,塑造了桑娜這一形象。就是通過心理活動、語行動等多種描寫方法的綜合運用實現的。“桑娜深思著,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也從早到晚地干活,”這一段心理描寫,介紹了家境貧寒,丈夫不得不冒著嚴寒出去打魚。“他現在在哪呢?上帝呀,保佑他,救救他吧!開開恩吧!”桑娜自言自語道出了她對丈夫的關心。“沒有一個人照顧她了,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呀”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不是鬧著玩的啊?自己的五個孩子已夠他受的了,……是他來了嗎……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呀……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是自作自受……”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道出了桑娜對寡婦西蒙的同情和把西蒙兩個孩子抱過來的思想斗爭。“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啊,兩個孩子都在她的身邊,睡著了。他們那么小,……一個還不會說話。”通對過語言的描述表現桑娜對西蒙一家的同情和在自己家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扶養西蒙孩子的高尚品德。《窮人》一課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多種手法塑造桑娜的勤勞、善良的。塑造個性鮮明的形象才能把人物寫活,要把人物寫活,有時要側重于心理描寫,有時側重于行動描寫,有時側重于語言描寫,不管側重哪一方面,都要要配合其他手法,只有這樣,才能靈活地把人物寫活。 細節描寫的方法 細節,就是根據中心的需要,對人物性格、外貌、言行、心理及其周圍環境所進行的細膩、具體的描繪。細節描寫能夠深刻地說明人物和事物的本質,使人物的性格、更加豐滿突出。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真實性,好的文章沒有不注意細節描寫的,如果說情節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骨架和血肉,人物才能活起來。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在寫救助車夫一節就做了細節描寫:“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灘血,他聽到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顯出難以忍受的痛苦,……爸爸跑到伯父家,不一會就跟伯父拿來了藥和紗布,他們抱著那個車夫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出鑷子給那個車夫夾出玻璃片,伯父拿出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通過這細節的描寫,魯迅先生關心車夫的形象躍然紙上。有許多小朋友作文寫得不具體就是細節寫得不夠,要寫好細節,必須做到認真觀察,要做到多讀書,注意別人是怎樣描寫細節的,從中受到啟發。 描寫心理活動的幾個問題 同學們常常在記敘文中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那么,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我認為以下三點非常重要。 1、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情感。 比如:課文《我的心事》中的心理描寫,既符合“我”的年齡,又符合“我”作為一名小學生的身份,突出了“我”不守信用后的十分后悔的心情;而課文《我的戰友邱少云》中的“我”的心理活動則完全符合一個年輕戰士的所思所想,所感。有位同學在作文中寫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站在長城上,撫摸著古老的城墻,思緒萬千,想到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等等。這顯然不符合這個孩子的心理、性格及其情感。 2、描寫要與環境相吻合,應符合人物的思維及情感的變化。 比如課文《窮人》中在那個風雨之夜,當鄰居西蒙死了,桑娜把她的兩個孩子抱回家之后十分忐忑不安,她怕丈夫回來后責怪她,甚至打罵她,這種心理活動就十分符合人物生活的特殊環境,因為他們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很難養活了。后來,當丈夫沒有責怪她時,桑娜的心情又開朗起來,當看到兩個孩子安然無事,她心中還有點喜悅,這種心理活動又完全符合人物的情感和思維變化。有些同學在人物心理描寫中,就沒有注意到環境及人物的情感、思維的作用。比如寫到某同學在考場上遇到難題時,竟寫到他想到雷鋒或是想到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其實,只要想一想考場上那種特殊的環境,想一想人物當時的思維狀況,就不會出現這樣虛假的心理描寫的。 3、 心理描寫要為中心服務,要與人物的行為、表現結合起來。 生活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基本上是不間斷的,但是在文章中卻不能隨意地進行心理活動描寫。文章中的任何描寫都必須根據中心的需要有目的、有選擇地進行。仍以課文《我的心事》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是告訴讀者做人要守信用,根據這一中心,文章重點寫了“我”失信后的后悔心情。如果說文章中大量地寫“我”在看《大鬧天宮》時,如何沉浸在緊張情節中的心理活動那就完全脫離中心了。此外,這篇文章中的心理描寫又是與情節的發展,與人物的行為、表現緊密地結合起來的。比如冒雨買票、雨中呆立,又比如看電影時低頭進門,溜墻根等,使人物心理與整個事件有機地融為一體。然而,在同學們的作文中,與中心無關的心理活動卻是時有所見,有些心理描寫雖然“緊扣”了中心,卻脫離了環境和人物的行為表現,像是硬要“貼”上去的,這不但沒有突出中心,反而削弱了感染力。 要想自然貼切地進行心理活動描寫,需要注意的問題還很多,以上幾點僅供同學們參考。 例文:一塊泡泡糖 放學的時候,我忍不住又跑到小店里買了一塊泡泡糖,一邊嚼,一邊走回家。我知道這個時候是不能吃泡泡糖的。可是舍不得吐,只希望今天的晚飯遲一點兒。 “伊依,吃飯了!”不好,剛進門,媽媽就叫我吃飯,泡泡糖怎么辦?若被媽媽看見了可就麻煩了。媽媽一連叫了好幾次,我低著頭不知聲。趁媽媽轉身的功夫,我趕緊隨口一吐,拿了碗去成盛飯。媽媽生氣地說:“今天怎么了啞巴了?”這時,盛好飯的爸爸走到餐桌旁,也生氣地說:“下次再這樣,就干脆不要吃了!”忽然,我呆住了,我剛才吐的泡泡糖正好吐在爸爸的椅子上。我想叫他不要坐,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怎么辦?如果說了,非挨爸爸的“鐵沙掌”不可;不說,那后果……正在我猶豫不決時,爸爸早已坐了下去。“快點,還站著干什么?”爸爸的男高音又把我嚇了一跳。我不安地坐到位子上吃起飯來,不時看看爸爸,心里不停地說:“吃慢點,吃慢點……”可是天不知我意,爸爸很快就吃完了一碗,起身要去盛第二碗。他第一次沒有站起來,第二次用力一站,只聽“咝”的一聲,爸爸感覺到褲子被什么粘住了,回頭一看,原來是泡泡糖。我還沒來得及把頭低下,爸爸便對我怒目而視。我的臉上火辣辣的,趕緊低下頭,一言不發。 唉,今晚又要上一課了。 心理活動描寫特點: 1、 心理特征:心中有鬼; 2、 內心獨白; 3、 心理活動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相結合。 驚喜 “聞劍,到辦公室去,老師有請!”好友張明沖進教室大叫,還朝我擠了擠眼。 “嗨,你又犯什么事了?”一大幫同學圍上來,。“哈哈,你又要挨批了!”同桌幸災樂禍。“我這幾天的表現還不錯嘛,能有什么事呢?”我在心里嘀咕。但“圣旨”難違,是福是禍只好由天定了。 “報告!”我站在辦公室門口,低著頭,像等待被審訊的罪犯。 “進來,坐下!”鄧老師朝我招了招手。有沒有搞錯?老師還朝我笑?不會是笑里藏刀吧?我的心直發毛。 “祝賀你,聞劍!你寫的作文《烤山芋》發表了!這是雜志社寄來的樣刊和作為稿酬的幾本書。” “不會是做夢吧?”我使勁掐了一下大腿,好疼!揉揉眼睛,發現老師正笑瞇瞇地看著我。“發什么愣啊,快去拿呀!”“哦,是,是……”我清醒過來,雙手接過老師遞過來的雜志,翻開一本,果然找到了我的那篇文章,頓時,…我的思緒不由得飛到了上學期… “謝謝老師!”我朝老師深深地鞠一躬,朝教室飛奔而去。 寫人物心里活動的二種方法 心理活動是指人的心里想了些什么,包 括人的思想,對事物的看法,思想上的斗爭及決心。 因此,在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時,要與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情等。寫人物心理活動的目的是反映人物在物定環境是的思想、活動的心理狀態,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人物的心理活動,往往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情等方面表現出來。因此,在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時,要與人物有外貌 、語言、行動、神情等方緊密結合起來。用多種方法來寫。 一、心理活動類別: 1、 第一人稱:讓人物自己表白心理活動和內心活動。這種方式只能局限于揭示“我”的內心世界,不能揭示他人的內心世界。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課的結尾就是通過“我”的自言自語,表明了內心世界。抒發了對周總理的敬佩之情:“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 2、 第三人稱:用第三人稱的方法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并與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情的描寫等相結合,完整地刻畫人物的形象。常用“他想”。例如:《雞毛信》一課,有一段文字寫海娃的心理活動就是用第三人稱寫的:“海娃睡不著,他想:‘鬼子明天還要宰羊,若是今晚跑不掉,雞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連一封雞毛信都不會送啊!’” 二、描寫心理活動方法:心理描寫就是對人物進行心理剖析,直接表述人物的精神境界。目的在于準確的傳情達意。它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描寫心理活動有以下幾種方法: 1、:內心獨白: 常通過“自言自語”、“暗暗地……”例如:《中國:卡塔爾的足球賽》一文:“0 :1的時候,我的心涼了半截,緊握的雙手滲出了冷汗;1 :2的時候,我焦急的心情開始放松,如果有人看我一眼,那他準會發現,興奮的紅云涌上我的雙頰。” 2、 表情描摹: “4 :2中國隊贏了!”體育場數萬名觀眾歡騰起來,內心的喜悅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他們有的笑著,有的喊著,有的手舞足蹈,有的頻頻高舉雙臂,還有的手挽著手,唱起了國歌……感情的潮水在奔流…… “笑”、“喊”、“舞、“唱”、“奔流”、“翻騰”,這些描寫,把觀眾的喜悅心情描摹得多么真實、自然,合情合理呀! 3、 展開聯想:“如果說我有了一臺電腦,我就會在知識的海洋里吮吸成長的甘露,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 4、 寄托夢境:“我懷著美好的愿望進入了夢鄉,我看到了綠色的大草原,草原上牛羊成群,野花盛開,我放聲高歌:‘我終于回到了故鄉……’” 5、 借物寫心理活動:“然而,走在路上,仿佛四周的一切都在指責我,垂柳使勁地擺動著它們那長長的辮子,仿佛在責怪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小紅;閃電劃破烏黑的天空,又將劃破的地方修好,仿佛在告訴我“無論同學以前做過什么,都不應該去計較”;雷聲接連不斷地“吼”著,仿佛在對我說“你這樣做,會失去更多的朋友”…… 寫人物對話的4種形式 對話是記敘文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文章中插入對話,不僅可以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活潑,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對話的形式有如下幾種: 一、提示語在前,用冒號。低年級可用:[人+話]。如: 老人問:“姑娘,你是氣象員嗎?” 二、提示語在后,用句號。[話+人]。如 “姑娘,你是氣象員嗎?”老人問。 三、提示語在中間,用逗號。[話+人+話] 如: “嗯,”姑娘老老實實地回答,“我是鄉里氣象站的氣象員。” 四、沒有提示語,單獨成行。[必須交待是兩個人物] 如: “老大爺,您買點啥?” “姑娘,給我稱二斤蘋果。” “您是自己吃,還是送人?” “是我自己吃的。” “您就買這個吧!” 例 文 《借驢》 有人朝他的鄰居借驢,說:“請你把你家的驢借我用一會。”[提示語在前] “你來得太不巧了,我的的驢不在家。”主人答道。 [提示語在后] “這……” [沒有提示語,單獨成行] “真對不起!” 這時,驢在廄里叫了起來。 “咦,這不是你家的驢嗎?” “唉,你這個人真是,”主人傲慢地說,“你竟相信我的驢,卻不相信我。” [提示語在中間 ] 小練筆:對話訓練《借書》 小紅敲了敲門,叫道:“小麗在家嗎?”“在,誰呀?”小麗把好友迎進來。 “我想朝你借《安徒生童話故事》,行嗎?” “行!,”小麗想了想,說,“下冊讓別人借走了,你先看上冊吧。” “好吧。謝謝你了!” “跟我還客氣!” 小紅拿著書高高興興走出門,揮了揮手,說:“再見!” “慢走!”小麗應聲道。 掌握這三種方法后,要學會靈活運用,不能一說到底。有些同學在寫人物對話時,往往習慣用“說”,一“說”到底,缺少變化,體現不出人物的個性和說話時的情態。如下面一段話:星期日早晨,我剛醒,媽媽就對我說:“快起來!”我小聲說:“我還沒睡夠呢!”媽媽說:“我帶你去公園玩。”我聽了說:“我們去動物園吧!”媽媽說:“可以。”我說:“好極了!” 一個“說”字,在這么一小段話里就重復了六次,多單調,多啰嗦!如果把“說”字變換一個說法,把全段改成這樣: 星期日早晨,我剛醒,媽媽就催我:“快起來!”我小聲嘟囔:“我還沒睡夠呢。”媽媽說:“抓緊點時間,我帶你去公園!”我聽了,懇求道:“那得去動物園。”媽媽滿口答應:“可以,可以。”我便一下子蹦下床,舉起雙手叫道:“好極了!” 你看,這是否比改前顯得語言富于變化而又生動形象了呢? 寫人物語言的9種方法 “言為心聲”語言能夠表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寫人的作文要寫好人物的語言。寫人物語言主要有如下9種方法: (1)語言要體現人物的職業特點:例如《趕花》一課中,養花人說:“我們也和蜂兒一樣,一年四季很少在窩里停,天南海北哪里開花就往哪里趕。”這極精彩的比喻,符合養蜂人的職業特點,如果換成醫生、教師、工人或者其它職業的人,這樣說就不行了。 (2)語言要體現人物身份:人的身份各有不同,語言要符合說話人的身份。例如《列寧和衛兵》一課國這樣寫列寧和衛兵的對話的:“他非常不安,舉手行禮說:‘列寧同志,請原諒,我耽誤了您的時間。’列寧握住衛兵的手,高興地說:‘你做得對,小伙子,你對工作很負責任,謝謝!’他們的話符合各自的身份。” 例如《廟中續詩》從前,南方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雪。在路邊的廟中躲避的共有四個人:外出游玩的財主和他的管家,干活回來的農民,一位年輕文雅的秀才。秀才見景生情,吟道:“大雪紛紛落地。” 管家慣于拍馬屁,接著說:“老爺一身瑞氣。” 財主有錢有勢,不知窮人疾苦,只圖玩樂,續了第三句:“下它三年何妨!” 農民聽了財主的混帳話罵道:“放他娘的狗屁!” “言為心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四個人所說的話,都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思想感情。我們在寫作中,應該通過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他們的思想品質、性格特征。 寫作時切記:什么人說什么話,不可忘記人物的職業、身份、性格、年齡、經歷及具體環境等等。 (3)語言要體現人物的地位。 人物的地位是不同的,語言要體現人物的地位。老板的話就要體現老板的地位。例如:《高爾基的童年》一課中,老板娘絮絮叨叨地罵著走進廚房。一看見那支燃燒的蠟燭,就叫起來:“瞧,一支蠟燭全點完了,他不是要把房子也點起來嗎?”這句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個高傲、刻薄的老板娘的嘴臉,完全符合她的身份。 (4)語言要體現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性格千差萬別,在語言上也能表現出來,語言要體現人物的性格。例如:《魯迅先生》一課中有一段話: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時候,鼻子和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說,“你怎么能碰壁呢?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段對話,魯迅先生的幽默,對黑暗勢力的抨擊,與“我”的幼稚可笑表現出來,符合各自的性格特點。 (5)語言要簡潔。語言是為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的思想服務的,話不在多而在精,前面引用的魯迅先生和“我”的對話。列寧和衛兵的對話,老板娘的話,每一句都很簡練.。例如《啰嗦先生》:從前有位先生,說話、寫文章很不簡練。人們稱他為“啰嗦先生。 有一次,他到縣城辦事,臨行前給哥哥留下一張留言條,上面寫道: “吾在下月里回家。不在初一就在初二,不在初三就在初四,不在初五就在初六,不在初七就在初八……不在二十八就在二十九。之所以不在三十,是因月小的緣故。家中有棉鞋一雙,希望兄長替吾取出拍拍打打,之所以要拍拍打打,是因以灰塵太多的緣故。希望兄千千萬萬,萬萬千千不要忘記。” 書生的這段話,共有113個字,有許多是多余的。其實只要21個字就能表達清楚:“吾下月返家,。家有棉鞋一雙,請取出拍打一下。請勿忘。” 同學們從這個故事中應該得到啟發:寫作文語言一定要精練,把意思寫明白即可,千萬不要啰嗦。 (6)語言要口語化。 口語一般少修飾,多短語。人物的語言要符合口語特點。《列寧和衛兵》一 課中如下的對話就體現了口語特點: “同志,您的通行證?” “哦,通行證,我就拿。” “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寧!” …… “你做得對,小伙子,你對工作很負責任。謝謝!” (7)不寫套話。 套話就是指標語口號式的說教。作文時,不能把自己認為是精彩的議論硬要給文中人。例如:“老奶奶,不用謝我,是紅領巾讓我這么做的。”這樣的話偶爾用一次還行,如果不分環境,不看人物身份,到處用,成為套話就不好了。 (8)不寫廢話。 生活中的語言往往是啰嗦、繁瑣的,或多或少地摻進一些廢話。寫人物的的語言不能實錄生活中的語言,要摒棄廢話,選擇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話來寫。 (9)讓人物自己說話。 寫人物的語言,由作者代替人物說話是小朋友們常犯的毛病,這樣的語言失去真實性,人們就不信了。因此,應該讓人物自己說話。下面是習作中趙爺爺向老伙計張爺爺訴說自己受虐待的一段話: “老伙計,這話只能對你說說,當別人不能說呀。我那小剛他娘,在小剛二歲的時候,因患胃癌治療無效,與世長辭了。我當爹又當媽,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兒子拉扯大。累死累活地掙錢給他娶了媳婦。如今,他老婆、孩子都有了,生活也好了,看我不中用了,三天兩頭地罵我。在這個環境里,我實在生活不下去了,所以打算去住敬老院……” 這段話中,有幾處明顯地看出作者代替文中的趙爺爺說話。如“因患胃癌治療無效,與世長辭了。”“在這個環境里,實在生活不下去了。”等。如果把前者改成:“得胃癌死了,”把后者改為:“這個家我實在呆不下去了。”就能夠變“作者代替說話”為“讓人物自己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