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
這是#陽光里的那片云#第7篇原創
01
最近,網上一則視頻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13歲男孩離家出走,民警兩局王者榮耀讓他乖乖回家“
當我們贊嘆這位民警的高情商高手段時,也對孩子背后的教育方式感到了深深地擔憂。
13歲的孩子,已經到了大家都認為的叛逆期。同時,我也在網上搜到了很多起孩子離家出走的報道,這些小孩不想回家,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因為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叛逆。
那么,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的、科學的?
02
威脅式教育不可取
書架上放了很多育兒書,我重新翻了翻,發現最喜歡的還是余文彬老師寫的《再見,中國式家長》,一來這本書里干貨多,廢話少;二來此書的理論成果都是經過了嚴謹的科學研究后得出的結論,可信度高;三來這本書里的每個觀點都有科學研究的相關案例,看起來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現實;四來此書作者為中國人,所以他反映出來的問題中國家長讀起來往往更能產生共鳴。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家長和老師,而研究表明,家長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在中國,權威式教育十分普遍,這個跟中國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在這里就不再對中國文化進行贅述。
所謂權威式教育,就是孩子必須是服從者,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否則就要受到懲罰。而在懲罰的體系中,有一個龐大的分支,叫做威脅。在中國家庭,威脅是家長最常用的一種懲罰方式,這種方式往往能在短時間內起奇效,孩子立馬變得乖順聽話。而實際上,威脅所帶來的效果是十分短暫的,一旦孩子發現威脅解除,便加倍反彈。
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們做的一組實驗就證明了威脅所帶來的的危害。
他們分別在兩件教室里準備了有趣的機器人玩具,然后把孩子分成了2組,一組20人,分別帶進這兩個教室,A組的孩子,老師用鼓勵的方式告訴孩子:進入教室后不可以玩機器人玩具,玩機器人是不對的,好孩子是不可以玩機器人的。B組,老師用威脅的方式告訴孩子:里面的機器人不可以玩,誰要是玩了,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結果是第一次兩個小組95%的孩子均服從了指示,但一個星期后兩個小組再次進入教室,A組的小孩依然沒有玩機器人,而B組的小孩在威脅解除后,第一件事便是沖上去玩機器人。
結論:威脅很難讓孩子發自內心對一件事負責,它只能暫時讓孩子服從,威脅一旦停止,孩子的反抗將會加倍。因此,用威脅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不科學的。我們更應該選擇的方式是鼓勵。
03
叛逆孩子的心理世界
其實現在有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地都會出現叛逆行為,這與家長強行干涉孩子、限制孩子不無關系。我們說“物以稀為貴”,當一樣東西變得稀缺,孩子們便越想得到。其實成人也一樣,很多商家在推出一樣產品時,都不會一股腦告訴你他們的庫存很充足,而是告訴你,他們的庫存有限,只能拼手速搶購,然后設置倒計時,到最后,明明是你掏錢買了一件可能并不怎么需要的東西,你還得感謝他們。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效應——“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從我們現在的角度去審視,羅密歐與朱麗葉相遇24小時就神速閃婚,而48小時就雙雙殉情,為什么這樣?其實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的愛情遭到了雙方家長的強烈反對,而最終成了父母教育方式不當的犧牲品,釀成了慘劇。因此,被禁止的東西對人總是更有吸引力,得不到的才更想要,如果孩子的某樣東西被你禁止或者限制,那么為了保住既得利益,孩子必將會產生叛逆。
美國普渡大學曾經做過一份很有趣的調查,科學家在一群未成年兒童面前拿出4本書,封面上分別寫著以下內容:
第一本——這是最暢銷的數;
第二本——這本書的作者最有名
第三本——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
第四本——本書僅限21歲以上的成年人閱讀
結果顯示:大部分未成年人最想看的是第四本。
04
叛逆產生的心理模型一:自由被限制
孩子的自由變得稀缺
↓
自由對孩子來說越來越重要
↓
孩子想要爭取更多的自由
↓
家長繼續干涉
↓
形成叛逆
當孩子漸漸長大,越有想證明自己長大了的獨立欲望,但家長卻始終希望通過禁止等方式繼續控制孩子,所以每個孩子叛逆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引導得當,根本不會出現叛逆期。
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父母、老師不讓我們干的事情,我們就偏要劍行偏鋒,都是一樣的。
風水輪流轉,輪到我們做父母時,我們就害怕了,擔心了,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引導,才能讓我們的孩子不出現我們小時候的狀況?
答案是:適度地松手。
我們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就像余文彬老師的父親一樣,他父親發現他特別迷戀游戲,經常逃課,他便“縱容”他不上學,只管開開心心地去玩游戲,每天還支持他50塊錢,還幫他跟老師請假。
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以前玩游戲所有人都禁止,突然他完全自由了,這種不珍貴的自由,他反而覺得別扭了,不刺激了。玩到第三天,他就完全不想去游戲廳了,把錢還給爸爸,他想回學校。父親還不忘補一句:沒問題,以后想逃課玩游戲的話告訴他,他來幫他請假... 結果,從此以后,余老師再也沒有因為游戲而逃過一次課。
我們是不是可以活學活用?把我們希望他去做的事變得稀缺,變得珍貴,讓孩子瘋狂地想得到?
05
叛逆產生的心理模型二——欺騙
家長的欺騙行為
↓
家長的形象出現逆反式受損
↓
家長的話語權逐漸喪失效用
↓
家長繼續干涉
↓
孩子變得叛逆
有很多明星為什么會突然跌落神壇?因為可能因為一件事就徹底顛覆他之前建立起來的良好人設,讓觀眾覺得受到了欺騙,原來他不是我們認識的樣子。
做家長也一樣,如果想要持續建立你自己的權威,那就得做一個言行一致的家長,讓孩子心服口服。
比如說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沉迷游戲,立志要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于是跟讓孩子立了個“軍令狀”,從此以后放學回家只能玩半個小時游戲,可一旦哪天心情不好了,就又隨意禁止孩子再玩,破壞之前的約定,家長的這種出爾反爾,就會間接導致孩子叛逆。
06
叛逆產生的心理模型三——溺愛
家長溺愛孩子
↓
孩子擁有得越來越多
↓
孩子對家長的要求越來越高
↓
孩子因為偶爾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開始反抗
↓
家長開始限制自己溺愛孩子
↓
叛逆產生
什么叫溺愛?
判斷溺愛的標準:“家長是否承擔了原本屬于孩子的責任“
就像我家孩子做作業一樣,之前每次放學回家,都需要我不斷催促、陪著他,他才會勉勉強強、拖拖拉拉地完成作業,因為不積極,所以速度很慢,常常一寫就要寫到11點半或者12點,導致他每天睡眠不充足,成績也沒見好,我們母子關系還特別緊張。
后來,我不再催促他,告訴他寫作業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不想寫可以不寫,想玩就玩,但是要自己承擔被老師批評的后果。結果后來,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幾次,漸漸的,他回家開始主動完成作業,有時候還會趁著課間時間趕緊完成,再也沒有因為作業受到過老師的批評。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吃苦,總是大包大攬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其實很多經歷、挫折和彎路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過分溺愛,只會更加害了孩子。
07
教育是學問,需認真對待
教育是一件十分講究智慧的學問,不分析原因僅憑主管感覺的經驗式教育應該成為歷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相信有數據的經過實驗推敲過的科學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中真正實現從治標到治本的蛻變。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愿每個家長都能找到教育自家孩子的那把鑰匙,成為陪伴孩子終身的良師益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