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來,投資者對申購新股趨之若鶩,打新一旦中簽,好比彩票“中獎”,新股一上市就是連續漲停,中一個簽少則賺幾千,多則能賺到幾萬甚至十幾萬。
但是,最近有一類“新股”,最好您不要申購,因為這種 “新股”中簽了,您不但賺不了錢,反而有可能賠錢。哪類新股不能申購?為什么中簽了還會賠錢呢?
可轉債為何突現?
這種“新股”就是可轉債,當然,嚴格來說,可轉債并不是股票,而是一種債券,這種債券又和一般的債券有所不同,它允許購買人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將其購買的債券轉換成指定公司的股票,因此,它兼具債權和股權的雙重特征。
對大部分股民來說,可轉債是個新鮮事物,它為什么會出現在公眾視野呢?這還要從今年年初說起,2017年2月,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對上市公司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了更加嚴格的管理。然而,《細則》明確表示上市公司發行優先股、可轉債、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的,不受新規限制。
在股票市場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紛紛把目光瞄上了門檻更低的可轉債,截至11月12日,發布可轉債發行預案的上市公司數量超過了 135家,融資規模達3885.70億元。
零成本申購 蜜糖還是毒藥?
為了保證順利發行,可轉債的申購方式采用了“零成本申購”,投資者幾乎不需要任何條件,只要有證券賬戶,就能申購可轉債,這就讓參與新債申購變得比打新股還容易。而且,在可轉債申購之初,打新中簽之后都能有個20%左右的收益,9月25日,東方雨虹發行的首只可轉債“雨虹轉債”,上市首日漲幅為20.12%,之后的“林洋轉債”、“隆基轉債”,上市后甚至出現了30%的上漲。
不過,與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相比,中小投資者中簽賺的那兩三百塊就不值一提了, 10月20日至23日,以及24日至27日,東方雨虹控股股東李衛國及其一致行動人李興國先后減持其所持有的雨虹轉債合計各184萬張,合計占發行總量的20%。按照雨虹轉債的116~124元的區間價粗略估算20%收益率,李衛國及其一致行動人獲利高達7360萬元!
股民打破頭搶那200元,而大股東卻輕松7000萬落入腰包,這樣一來,投資者很快清醒過來,可轉債的熱情煙消云散,近期上市的可轉債可以說經歷了從火到冰的轉變。
吞不下 吐不出 怎么辦?
12月4日,時達轉債上市首日就破發,12月5日,寶信轉債上市直接就以97.15元的開盤價破發,12月11日,生益轉債上市直接96.520元破發開盤,此后一度跌至96.030元才開始回調。多少散戶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中了一個簽,沒想到帶來的卻是虧錢的結果。
時至今日,還有不明就里的投資者認為可轉債是個香餑餑,看到有 “新股”申購就打,想著中簽賺一把,直到中簽之后才發現這個簽還不如不中。這時候不少投資者干脆中簽后就放棄繳款了,這種做法可不可行呢?
依據《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網下和網上投資者申購新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獲得配售后,應當按時足額繳付認購資金。網上投資者連續12個月內累計出現3次中簽后未足額繳款的情形時,6個月內不得參與新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申購。所以,中情局提示您,如果放棄繳款,在12個月內累計三次后將進入申購黑名單,在6個月內不能參與新股申購。
可轉債價格變動較為復雜,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對于可轉債不了解,不熟悉的投資者,在當前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避而遠之,打新中簽本來是好事,可是在這個“簽”還是不要中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