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映夏,四季變換
當熱鬧了一個夏季的蟬鳴漸漸消失
當悶熱的月夜悄悄變得清涼
我們懷著微微不舍的心情
迎來了送別三伏的日子
8月26日,出伏的這一天終于到來了。長達40日的三伏天,帶給我們的,是熱情如火,是酣暢淋漓,是借盡天時之利的健康養生。每一次提起三伏天,都帶著艾的情懷,鼻間似乎還能嗅到艾煙的清香,陪伴了我們整個夏天的三伏灸,難道就要隨著出伏而告別了嗎?
不,還沒有結束。經歷了三伏灸的伏前解毒、初伏驅寒、中伏清養、末伏化瘀,而今,我們走到了最后一步——伏后固本。如果沒有把握好伏后養生這個重要階段,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三伏灸的效果,還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出伏了為什么還要艾灸?
有人問艾艾君:“三伏灸是三伏天里的事,出伏了我就不用繼續艾灸了吧?”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首先,三伏灸是一個系統養生法。它涵蓋了伏前、初伏、中伏、末伏、伏后五個養生階段,如果單單只是在某一個階段艾灸一兩次,沒有進行系統養生,最終難以取得理想的保健作用,伏后灸就是這個系統養生的最后一步,缺少了這一步,三伏灸效果更會大打折扣。
其次,中醫艾灸講究的就是持之以恒,伏后艾灸利于鞏固成效,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高考,一道類型題我們之前已經做過一次,感覺自己都懂了,但是如果之后不及時繼續做題加以鞏固,過上一兩天這些知識點很容易就忘了。三伏灸也是一樣,伏后養生起到的就是固本的作用。
再者,伏后灸也有冬病夏治的效果。此時雖已出伏,但白日里還是天氣炎熱、陽氣旺盛的時候,運用艾灸等扶陽手段,可以強身健體、提高抗病能力,預防冬病復發甚至徹底擺脫疾病困擾。(了解冬病夏治請點擊:初伏丨今天你艾灸了嗎?)
出伏了要警惕“一冷一熱”
從出伏到秋分(9月23日)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波動最頻繁的時候,如果此時不注意保養身體,很容易就被病魔纏身。
有人用“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來形容此時的天氣,說明了出伏后晝夜溫差加大,而溫差驟然變化,容易使人患上感冒、感染風寒,尤其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肥胖等問題的高危人群,可能因溫度急遽變化而導致心肌梗塞、腦梗塞等。
另外,夏秋交替時期,氣侯逐漸干燥,此時很多人會出現口干舌燥、鼻咽燥澀、皮膚干枯、干咳少痰、大便干結等問題,這是因為肺為“嬌臟”,容易被秋燥所傷,所以出伏了要注意肺的養護。
伏后固本必灸穴位
8月26日~9月02日是伏后固本的重要時期,此時開始進入“多事之秋”,人體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艾灸肺俞穴、合谷穴、氣海穴、神闕穴、足三里穴,不僅可以對之前的三伏灸效果進行鞏固和加強,還可以激發人體自愈力,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
肺俞穴:肺俞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是肺臟的背俞穴。艾灸肺俞穴可以起到溫肺潤燥、強壯皮毛、開通鼻竅、止咳平喘的作用,可有效預防和改善秋燥的各種癥狀。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合谷穴:中醫認為合谷穴“可通調百病”,具有鎮靜止痛、清熱解表的作用,對牙痛、咽痛、頭痛、腹痛有較好的鎮痛效果,還能調理感冒、頭昏困倦、神經衰弱、皮膚瘙癢等。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氣海穴:此穴能加快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是人體一大保健穴位,是調理氣血虛弱類疾病的必選穴位。
位置: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
神闕穴:中醫認為神闕穴連著人身的真氣真陽,能夠大補陽氣。經常艾灸神闕穴,可以健脾和胃、培補元氣,提高人體免疫力。
位置:肚臍的正中央。
足三里穴:此穴是強壯身心的大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等保健作用。
位置: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 溫 · 馨 · 提 · 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