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七月就這樣一晃而過,沒有一絲稍作停留。關于七月書單,來一個匯總。
這個月一共看了10本書,字數約164萬,閱讀65小時。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我看書最多的一個月了,平均三天一本,從不間斷。主要是因為,中了毛姆的毒,哈哈哈哈,太上頭。
本月書單如下——
《基層女性》
《底層邏輯》
《悉達多》
《刀鋒》
《月亮和六便士》
《面紗》
《人性的枷鎖》
《閱讀、游歷和愛情》
《逆熵增成長之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基層女性》,作者王慧玲,通過對原生家庭、個人成長以及兩性關系三個主題,探討了關于女性應該如何擺脫道德和環境的束縛,正確對待戀愛和婚姻,成為一個精神、物質雙獨立的女性。
作者出生農村,中專畢業,十幾歲就出門闖蕩,年紀輕輕,卻做過許多份工作,一直飽受原生家庭帶來的苦楚。但是她一直都很清醒且異常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書中對于原生家庭,婚戀關系以及自我成長,不乏許多真知灼見,但個人覺得,對于原生家庭,父母關系這一塊,某些觀念未免有些武斷和極端,但聯系作者的出生以及和其父母的相處模式,倒也不難理解。
書中部分觀點有存在爭議的地方,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本讓女性人間清醒的書,成年女性,不管已婚還是未婚,都可以看一下這本書,或許書中的某個點會成為你思想和行動上的轉折點,這本書,越早看越好。
《底層邏輯》這本書,說實話無感,勉強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知乎合集,串聯性不高,哈哈哈哈,當然,純屬個人觀點。
《悉達多》這本書,真的驚艷到了我!內容簡單卻又深奧,書中對景物的描寫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以及內容的深意,立意高遠,哲學味十足,讓我多次拍案叫絕!
看完了,雖然有些似懂非懂,但仍意猶未盡!暗想著這是一本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值得反復細心研讀的一本書。
它說的是青年悉達多,厭倦了所羅門生活,于是執意向父辭行,與好友喬文達一起跟隨沙門修行。在舍衛城他們一起聽了佛陀的喬達摩的教義,喬文達選擇留下追隨喬達摩,悉達多則繼續前行,尋找修行之路。
他在城市中結識了名妓伽摩羅,開始直面人性的欲望,追逐情愛和名利,直至對一切心生厭倦,他再次拋下世俗,準備結束性命,在河邊,聽到河水的聲音,遇到了擺渡人,他悟到了人生的意義。
后來再遇伽摩羅,她不幸離世,他成為了一位父親。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管束著年幼的兒子,兒子每次都和他唱反調,無聲的抗拒,緊張的父子關系令他頭疼不已。
后來在擺渡人的勸解之下他終于放手讓孩子自由,做起了不問世事的擺渡人,栽來往的船客過岸,宣講教義。
以下為摘錄書中的片段:
悉達多停下腳步,俯身貼近水面傾聽。他看見平靜的水面上倒映出他的臉,這張臉似乎讓他記起遺忘的往事。他沉思片刻,繼而發覺這張臉跟一張他熟悉、熱愛又敬畏的臉十分相似。那是他父親的臉,那個婆羅門的臉。
他記起年輕時曾如何迫使父親答應他出門苦修,如何同父親告別,如何離家,之后又再未回去。難道父親不是為他受苦,如同他現在為兒子受苦?難道父親不是再沒見到兒子,早已孤零零地死去?這難道不是一幕奇異又荒謬的諧劇?不是一場宿命的輪回?
我清晰地看到青年悉達多辭別父親,一生執著求道的所有歷程,而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竟也陪伴著他走過了一生。他的痛苦,他的困惑,他的追求,我也有,但是我卻沒有他的勇氣,毅力、恒心和反省能力。他觸發了我的許多思考,我的困惑目前無解,而他卻已尋得脫凡之道。
讀黑塞的書,是一場精神和靈魂的洗禮。你會向自我發問,關于人生,關于自我,本我,超我,你會去不斷地探索和求解,生命本該的樣子。
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力薦!
毛姆系列:《刀鋒》、《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鎖》、《面紗》。
《月亮和六便士》,多年前就看過,可能那時候年紀小,體會并不深。如今再看,卻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毛姆是寫實主義者,他的文筆詼諧、幽默、犀利,一針見血,反諷技術一絕!他的書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句話:接受不了現實的人,不要讀毛姆。初看不解,看完才解其中意。
毛姆的筆下有許多故事,所有的人性充斥其中,讀起來特別真實,感覺看透了自己,說出了每個人的心聲。
在書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善和惡,二者是相互并存共生的,它不是獨立存在的。
比如《人性的枷鎖》里的菲利普,他對收養他的大伯和伯母毫無感情可言,極度冷血,不管伯母對他多好,都不能換來他的一絲溫情。為了獲得財產心里曾一度盼著大伯早點病死,內心黑暗絕情至極。
但他對自己的朋友卻無比慷慨,多次幫助身陷困境的朋友,還親手操辦了幾個朋友的葬禮,可謂仁至義盡。
人性就是這么矛盾吧!一個人,從來沒有所謂的好與壞之分,評判的的標準不一樣,結果不同而已。就像一個人,背對太陽,與之相反的那一面,就注定見不了光。人性的黑暗和光明,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
不由想起了東野圭吾的那句話:這世上唯有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是人心,二是太陽。
果真如此。
《人性的枷鎖》主人公菲利普,陂足是他前半生的枷鎖,他從小失去雙親,寄養在大伯家里。
曾遭受校園暴力,感受到現實的冷酷無情,也曾擁有過來來自朋友和恩師的善意。
他一路懵懵懂懂,始終不明白自己要追尋什么,像極了青春期迷茫的我們。成績優異的他果斷退學去巴黎學畫畫。
后來因為囊中羞澀也覺得自己沒有畫畫的天賦,便轉行去學會計,結果會計也并非他喜歡的工作,最后決定學醫,這次終有所成。
一路的選擇和經歷,磨礪了菲利普的內心,他終于成熟,結識了特別好的朋友,收獲了友誼和感情。陂足已不再是束縛他人生的枷鎖,那個充滿矛盾和迷惘的少年,終于長成了所有讀者期待的模樣。
菲利普這個人物,鮮活而真實。他不只是他,他是我們每一個人,他的痛苦,他的迷茫,他的無助,絕望和矛盾,成長路上我們許多人都會遇到,最后他解脫了,完成了自我救贖,皆大歡喜。
他的故事結束了,而我們的人生,還在譜寫。他是個好人,也是個壞人,他戰勝了人性的弱點和黑暗,最終選擇了光明,走向大道。他的枷鎖早已形同虛設,而我的枷鎖呢?又該如何擺脫?我該怎樣做,才能得到救贖?
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說,60萬字左右,讀完我長唏了一口氣,為菲利普,也為自己,慶幸自己在這個年紀,遇到了這本好書。總之,強烈推薦!
《刀鋒》和《月亮與六便士》給人的感覺,差別不大。拉里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與未婚妻退婚,遠走他方,一心求道。
查爾斯,人至中年,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突然有一天他毅然決然地拋棄妻子,舍棄一切,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追求他心中的夢想—畫畫。
他一生都在畫畫的路上,哪怕最后失明了,也不可思議的以極其頑強的念力出色地完成了最后一幅畫。
似乎藝術家總是這樣,為了所謂的追求,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既荒誕,又勇敢!
道德層面,受到譴責是必然的。
但是在追尋夢想這條路上,這種精神值得歌頌,敢問世間有幾人能夠做到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放棄所有?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退一步想想,現實中的你我,夢想其實可以照進生活,并非水火不容。
《面紗》,推薦給每一個女孩!女主角吉蒂,因為愛慕虛榮的母親膚淺的教育,從小灌輸給她的理念是:依靠出色的外表釣一個金龜婿!
無奈天不遂人愿,始終沒能遇到合乎條件的人選,隨著年紀漸長,妹妹已名花有主,為了不被議論,面子難堪,也為了免于母親的喋喋不休,她答應了認識不久的細菌學家瓦爾特的求婚。
瓦爾特對吉蒂,有求必應,百依百順。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不平等,瓦爾特一直卑微。
吉蒂渴望過上流人士的生活,燈紅酒綠,觥籌交錯的場景,是她的追求,婚后她發現丈夫內向,木訥,沉默寡言,每天只知道看書,于是打從心里看不起他。
后來在社交派對上遇到了情場老手兼花花公子湯森,她沉迷于這段婚外情中不能自拔,直到被瓦爾特發現他們的奸情,她自以為是的覺得湯森會為了她跟老婆離婚然后娶她。
結果讓她徹底失望,她看透了湯森的虛偽和丑陋,于是跟隨丈夫沃爾特來到霍亂之地,在這個每天經歷死亡的地方,她進入修道院幫忙,內心也終于開始醒悟,她知道自己做錯了,也知道了丈夫的好。
可是,一個意外,讓她從此失去了沃爾特,霍亂奪走了沃爾特的性命,臨終之前他說:“死的卻是狗”。
這是高爾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個好心人把狗領回來,起先相處融洽,后來狗卻發瘋了,將人咬傷。但人活過來了,死的卻是狗。
小說的最后,吉蒂回去,遇到湯森,因為本能的欲望,兩人又糾纏到了一起!看到這里真的特別為沃爾特不值,很憤怒!然而,這就是人性,現實大多如此。同名改編的電影,美化了結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始終覺得,和諧的婚姻應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之上,愛情和責任合二為一才可能促成最完美的婚姻。
吉蒂從沒喜歡過沃爾特,她只是為了逃離現狀,為了面子和虛榮才選擇嫁給他。
這段感情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感情跟感動無關,卑微的一方,在感情里永遠得不到善待。
吉蒂和湯森,女人總是容易戀愛腦,陷入熱戀時,認為男人就是一切,以為男人也死心塌地地愛著自己,殊不知,他其實沒有你想象中那么愛你。當感情觸犯了利益,他一定會為了利益毫不猶豫地舍棄你。
想起了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在《閱讀、游歷和愛情》里說的一段話:
女性需要偉大的獨立精神,把“愛情”這個女性文學的傳統主題放到第二位,而把人生自由的創造性放到女性生存的中心。
女性的生命高度不在于看過幾本書,也不是通過城市的生活幻境抵達,而是在遼闊的大地上實現。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和自然世界,以及充滿樸素真情的人們聯系在一起,人才會精神歡喜。找到女性文化的根系,這是現代女性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千百年來,因為被世俗束縛,女性總是作為附屬品而活著,很多女性因此成為了寄生蟲,失去了獨立的能力。而無法獨立的人,本身不具有價值,沒有價值的物品,最終會被拋棄。
女性唯有先自愛,自立,才能收獲一段良好的感情和婚姻。
最好的關系是互相滋養,勢均力敵的婚姻才是良配。
幸福是一種能力,而每一個女性,都應該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每一個女性,她首先是自己,做好自己,才能勝任其他的角色。有理想,有抱負,一切向內求,從心出發,這樣的女性,才是獨立自主的女性,也是最美的女性。
關于愛情,女性不可太過感性。幾千年前的《詩經》里就曾告誡過我們:士之耽之,猶可說也,女之耽之,不可說也。
盲目的感情是自我毀滅的一把機利器,傷人傷已。《面紗》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女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從去年就想看這本書,當時興沖沖的網購了紙質書,收到貨之后,看到厚厚的一大本,翻開幾頁,瞬間把我勸退。
七月底打開電子書,直接看,不去糾結字數多少的問題。
然而這本書,我沒想到會讓我看得那么難受,壓抑。
以至于在看完之后還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于是趕緊找了一本輕快的漫畫書來緩解心情。
言歸正傳,《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是一本關乎自由、自我救贖和教育的書。
作者塔拉,80后,她從小跟家人生活在巴克峰,那是一個類似垃圾場的存在,父親偏執且荒謬,不讓她和哥哥去上學,生病了不讓去醫院,不讓吃藥打針。
他們整天在垃圾場里干活,跟重機器打交道,一個不小心,隨時都會皮開肉綻,甚至是丟掉性命。
從沒打過疫苗,從沒吃過西藥,17歲之前從沒上過學。這樣的塔拉,卻在17歲時考上了楊百翰大學,后來成為劍橋的博士。
寥寥數語便可概括塔拉的前半生,但其實這前半生的經歷,是一部心酸的血淚史。
她的哥哥肖恩有暴力傾向,經常動不動就毒打她,用力揪著她的頭發,把她拎進洗手間的馬桶,把頭按下去,一直不停地按壓,無數次。
塔拉的父母對此視若無睹,年幼的她一個人承受了無數次這樣的疼痛和羞辱,這些經歷成為了巨大的創傷,讓她有了心理陰影。
她爸爸不讓她讀書,他認為學校是政府用來洗腦的地方,他的孩子不該受此洗腦。塔拉也曾絕望地以為自己以后的日子,也會如母親一般,成為助產士,掙錢,照顧家人,負責一日三餐。生活就這樣一眼能夠看到頭。
后來在哥哥泰勒的幫助下,她買來書自學,考上了學校。再后來,一邊上班掙學費,一邊用心學習,最后得到了獎學金,成為博士。
因為肖恩的事情,塔拉很痛苦,被家人拋棄,斷絕往來,大家都說她是魔鬼。幸好哥哥泰勒一直站在她這邊。
這本書很壓抑,在于原生家庭這一段,描寫特別多,我能看到塔拉的遭遇,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絕望和無助,因此我特別難受,憋屈。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畸形的家庭,在這個家里,愛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可望不可即。父母總是把他們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沒有反抗和拒絕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
這樣的生活環境,讓我感到窒息。
讓人欣慰的是,塔拉最后走出來了,她離開了家,去學校上學,最后成績優異。
最佩服她的一點是:勇敢逃離原生家庭的桎梏。
如果沒有一顆堅定的想要走出去的心,并為之付出努力,我想塔拉一輩子都難以逃離巴克峰,但是她做到了。
她就像一只雛鳥,一路跌跌撞撞地飛往自己向往的遠方,這個過程,數不清的艱難困苦。
有大海,有高峰,有狂風,有暴雨,所有橫亙在路上的阻礙都沒有讓她望而卻步,她勇敢而決絕地逆流而上,越挫越勇,最終達到了目的地。
很喜歡書里的一句話:決定你是誰的最大因素,不在于別人,在于你的內心。
任何人都無法定義我們,只有我們才能主導自己的人生,我是誰,我說了算!
七月書單,都是一些比較有力量的書,感謝每一位作者為我們讀者帶來的思想盛宴。
終身學習,終身閱讀,終身成長。下個月也要加油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