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
最近,美聯儲的政策方向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一變化在國際金融市場引起了巨大的波瀾。而歐洲,作為美國貨幣政策的一直關切對象,也因此被卷入了這場風暴中。本文將帶您探究這一局勢的細節,揭示美聯儲態度的轉變如何影響了歐洲,以及可能對中國帶來的潛在機遇。
一月初,市場一度普遍預測美聯儲將暫停加息,并有人甚至認為今年下半年可能會開始降息。然而,現在的局勢卻完全不同,美聯儲宣布今年將不僅不會降息,還有可能在三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的加息政策。這一政策調整使得市場對終端利率的預期也逐漸攀升。與此同時,歐洲央行早在美聯儲的政策調整之前就已經示意下一步將加息50個基點。當時市場對美聯儲僅會實施25個基點的加息政策做出了預測,這一調整有助于縮小歐元與美元之間的匯率差距,提振了歐元的匯率。
對于歐洲而言,此前歐元的持續貶值已經使得眾多企業承受了日益上漲的原材料成本壓力。歐元貶值導致進口能源成本上升,這一點在2022年歐洲各國的進口增長比出口增長更為顯著。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歐洲央行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提振歐元匯率。
然而,歐洲的經濟困境仍然嚴峻。最近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歐洲主要經濟體幾乎全面收縮。德國、法國和整個歐元區的PMI均低于50,作為歐元區的引擎之一,德國的PMI僅略高于46。即使脫歐的英國也沒有好轉,2月份的PMI僅略高于49。同時,通脹放緩的信號浮現,然而最新數據卻顯示通脹重新上升。例如,德國2月份的CPI初值達到8.7%,高于市場預期的8.5%。盡管法國此前較好地控制了通脹,但目前通脹同比也上升了6%。綜合來看,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仍然是歐洲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而美國正好抓住了這個機會,希望通過加息政策來吸引歐洲的高端制造企業,挖走它們。
歐洲的高端制造企業正感受到能源問題的深刻痛苦。德國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2400多家企業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0%的企業計劃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而這個時候,美國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候選國家之一。去年,美國推出了一項名為“削減通脹法案”的政策,實際上旨在用高達3,690億美元的資金來吸引其他國家的制造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特別是對于德國這樣的汽車制造業來說,這一政策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美國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提供了慷慨的稅收補貼。然而,盡管美國有其吸引力,歐洲企業在考慮外遷時卻感到猶豫。其中一個原因是美聯儲不斷加息,導致美國國內的利率水平不斷上升,從而增加了企業融資的成本。
然而,對歐洲高端制造企業而言,中國也成為了一個備受矚目的選擇。最近,中國商務部的發言人透露,目前有數十家跨國企業正在與中國商務部協商,計劃前往中國進行商務考察,其中包括不少來自歐洲的高端制造業企業。高盛預測,歐洲央行可能會再次加息125個基點,而美聯儲的終端利率有可能達到5.75%。與歐洲和美國高利率相比,中國的低利率政策顯得極具吸引力。此外,中國擁有成熟的產業功能和完善的產業鏈,最關鍵的是中國市場巨大。相對而言,將生產環節遷移到中國比遷移到美國更具吸引力。鑒于最近中國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正在強勁復蘇,可以預見,這些歐洲企業很快就會做出決策。
在這一動蕩的國際金融環境中,美聯儲的政策變化引發了歐洲經濟和制造業的巨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