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五世紀末“大航海時代”開始,世界逐漸進入“海權時代”,不管是當時的西班牙、葡萄牙還是后來的英國及美國,都是從控制海權開始崛起的。可惜,無論是當時的明王朝,還是之后的清王朝都不注重海權,甚至實行“海禁”直至最后割土,導致中國喪失日本海出海口。
清王朝鼎盛疆域北至日本海沿岸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權不僅在于國際貿易、資源開發、油氣輸送,還在于強大之海軍。前者在于國家之經濟及經濟之命脈,后者則在于其強大之國防及國運之寫照,其重要性前所未有。美國之所以強大就在于其地跨兩洋,擁有世界一流的海運能力和海軍艦隊。
地跨兩洋
世界最強大之海軍
中國雖然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但遺憾的是:北無日本海出海口,南無印度洋出海口,雖然面向廣闊的太平洋,但受到外圍“島鏈”的限制,導致在如今的“海權時代”被處處掣肘。
中國“四大海域”
日本海出海口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對于東北“黑吉”兩省的經濟重要性自不必多說,不然也犯不著千方百計跟朝鮮和俄羅斯借港出海。同時,日本海既是國際貿易航線,也是戰略要地,南下可以進入太平洋,北上可以經白令海峽直穿北冰洋到達歐洲各國,特殊時期還可以直接封鎖日本海域,切斷南北交通線,行里應外合包夾之勢。
日本海
至于印度洋出海口,從古至今中國似乎從來都沒有擁有過,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因為如果沒有出海口,這里面就有一個難以邁過去的坎,就是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貨物想要到達歐洲和非洲,這是最短航線,也是必經之路。
馬六甲海峽
同時,它也是連接東亞和中東石油盛產區的重要能源運輸通道,被稱為“海上生命線”,中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也主要是從這里經過。雖然南海貌似距離印度洋僅一步之遙,但想要西出也不得不借道馬六甲海峽,很容易被“卡脖子”。
馬六甲海峽航線
而一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就很巧妙的跨過了馬六甲海峽,即使被限制通行,貨物和能源照樣可以先運送到口岸,再陸運回國內,戰略意義重大。最重要的是,一旦擁有出海口,也就意味著地跨兩洋,艦隊就能魚入深海、再無阻攔。
緬甸皎漂港
因此,現在中國也在海外租借了不少港口,如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緬甸皎漂港等,還修建了通往國內的鐵路線,雖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畢竟主權不在我,且這些區域局勢動蕩,唯恐有變。尤其是緬甸,國內軍閥林立,火并不斷,鐵路線安全缺乏保障。
緬甸地方民族武裝勢力圖(此為舊數據)
既然地理條件先天“缺陷”,那么中國就不能走向了海洋嗎?其實并不然,地理上的局限只是暫時的,一旦國家和海軍能足夠強大,若能比肩或超越美國,自然也就不存在被幾個出海口限制之說,屆時四海皆可自由去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