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后宮是不能上廳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權就要“臨朝”。
?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詔”,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后代理皇帝職責,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之意;兩者合稱,即臨朝稱制。《漢書·高后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strong>
歷史上臨朝稱制的女人大有人在,僅在宋朝臨朝稱制的女人就有九位。
劉娥是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她在真宗去世后,成為了大宋王朝的掌權者。
歷史上有名的故事《貍貓換太子》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發生在劉娥身上。
劉娥的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后晉、后漢任右驍衛大將軍,父親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
按說她的出身還是相當的不錯。可惜的是在劉娥出生不久,父母雙亡,襁褓中的劉娥便成了孤女,被寄養在舅舅家。
劉娥很小的時候,舅舅家就讓她嫁給了蜀地一個叫龔美的銀匠。龔美帶她離開蜀地,來到京師開封謀生。
在京師,龔美因為生活困難,打算將劉娥賣掉。恰逢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韓王趙恒的指揮使張耆(qí)將劉娥引薦給了當時的韓王趙恒。
趙恒一見劉娥,就非常喜歡。但是趙恒的乳母不喜歡劉娥,就把劉娥的情況告訴了太宗。太宗聽說皇子與出身低微的民間女子廝混,非常氣憤,就命令趙恒將劉娥趕出王府。
不久之后就又為趙恒賜婚宋朝開國功臣潘美的女兒。趙恒不敢違抗父令,但是又舍不得劉娥,于是就將劉娥偷偷留在王府指揮使張耆家中。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六》:王不得已,出置耆家,耆亦避嫌,不敢下直。乃以銀五百兩與旻,使別筑館居之。
一直到宋太宗997年駕崩,太子趙恒即位之后,才將劉娥接入宮中。十年之后的1007年郭皇后去世,真宗想立劉娥為皇后,寇準、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皆以“劉娥出身微賤,不可以為一國之母”為由,表示堅決反對。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劉娥與寇準等人成了對立的雙方。
1019年,真宗皇帝病重,朝政之事慢慢就被劉皇后把持。此時真宗心中開始隱隱感到不安,擔心劉娥奪了他的趙氏江山 ,于是有讓太子監國之意。
宰相寇準知道了這個情況,進宮與真宗密議“太子監國”之事。事情極為隱秘,包括皇后劉娥在內,都不知道。
出宮之后,寇準立即命人連夜秘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書。不料事情最后還是被劉皇后知道了,宋真宗以“不記與準初有成言”為由,把事情全部推給了宰相寇準。寇準被罷相。丁謂成為宰相。
1022年,宋真宗駕崩,宋仁宗即位,大臣們商量讓太后臨朝。
宰相丁謂想架空劉娥,自己獨攬朝政,就提出讓宋仁宗在朔望朝見群臣。朔望就是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意思就是讓仁宗在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和大臣們見面,大事讓太后和輔臣商議做決定,小事就讓宦官傳奏。
劉娥發覺這是丁謂的野心,最后設計將丁謂罷相,抄沒家產,貶至崖州(海南)。
于是劉娥正式開始了臨朝聽政。
而后人卻將劉娥奪人之子為己子,朝中上下懼怕劉娥的勢力,沒有人敢發言,使得李宸妃與宋仁宗趙禎母子到死都不能相認,直到劉娥死后,宋仁宗生母之謎大白于天下這件事加工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貍貓換太子》,劉娥也被定格成了意圖謀奪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不斷演繹,經久不衰。
正如仁宗感嘆的一句話:“人的話,豈可盡信啊!”
司馬光評價劉皇后:章獻明肅皇太后保護圣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于趙氏實有大功。
《宋史》記載:太后臨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END~
碼字不易,請幫忙點點“贊”和“在看”感謝關注
讀書的價值和意義在于:
提升修養。閱讀有助于提升個人修養,使人的內心更加強大。
豐富生活。讀書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提升認知。閱讀能夠提高個人的認知水平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