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
醫案八:咳喘(過敏性哮喘)
趙××,男,5歲半。1993年5月20日初診。
有過敏性哮喘史,每聞異味后先嚏后咳,繼之則發氣喘。近兩個月病情加重,咳喘不能平臥。西醫檢查:兩肺有哮鳴音,并伴有細小的濕啰音,血液白細胞及嗜酸性細胞均有增高,體溫℃。診斷:過敏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給予抗菌素及“撲爾敏”、“氨茶堿”等藥治療,然氣喘不見緩解。喉中痰鳴,痰不易咳出。并伴有納呆、胸悶、腹脹、煩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不調等癥。舌質偏紅,苔白厚膩,脈來滑數。辨為濕熱羈肺,積而生痰,痰濕上痹,肺氣不宣,因而發生喘咳。擬芳香化濁,清熱利濕,宣肺平喘為急務。
浙貝12g、菖蒲10g、射干10g、白蔻仁10g、茵陳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苡米12g、黃芩6g、梔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樸12g、前胡10g、紫菀10g。囑服七劑。
服藥后,咳喘明顯減輕,夜能安臥,胸滿不發。再服七劑,咳止喘平,兩肺哮鳴音及濕啰音全部消失,血象恢復正常,諸恙皆瘥。
熙按:
原按說是:“治療之法,清利肺家濕熱,芳香化濁為主。用方為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湯加減?!?nbsp;但從下劃線的文字來看,雖然已有降氣化濁之藥,但不妨可以再加一味大黃,增強清下解毒之力,應該可以更快恢復。
醫案九:肝血瘀阻(病毒性肝炎)
馮×,男,26歲,內蒙古包頭市人。
1995年9月20日初診。肝區疼痛半年之久,查乙肝五項::HBsAg(+),HBeAg(+),抗-HBc(+),肝功(-)。近半月病情加重,胸膈滿悶、脘腹脹滿、少食、乏力、睡眠不佳、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膩、脈弦而滑。觀其脈證,反映了肝之濕邪為盛。暫停它法,當先利氣祛濕,芳香化濁。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服藥十五劑,胸悶、腹脹減輕許多,大便已正常,飲食有增,白厚膩苔變薄。然兩脅疼痛依然如舊,入夜則疼痛為重。舌邊暗紅、脈弦而澀。辨為肝血瘀阻,絡脈不通。擬用:
柴胡15g、黃芩8g、茵陳15g、土茯苓15g、鳳尾草15g、草河車15g、茜草10g、當歸15g、白芍15g、土元10g、澤蘭10g、紅花10g、海螵蛸15g、蒼術10g。
服上方兩月有余,肝區疼痛消失,飲食、二便、舌脈如常,體力恢復。1995年11月31日血液化驗檢查:肝功(-),HBsAg(-),HBeAg(-),抗-HBc(-)。囑其勿食肥甘而助邪氣。續服劉老“肝炎舒膠囊”鞏固療效。后又復查肝功、乙肝五項,均為陰性,沒見反跳。
熙按:
首診雖然大便溏薄,但從“胸膈滿悶脘腹脹滿”、“小便短赤”、“舌苔白厚膩”結合“脈弦滑”來看,濕阻已而化熱,此溏薄大便正是濕熱氣阻之象。首方具體沒寫,只說用了藿香正氣散,不知是怎樣加減,但無論首方還是復診,都可以再加上茵陳蒿湯里的大黃,苦寒燥濕、清熱化瘀,即便“大便已正常”。
醫案十:震顫(帕金森病)
陳XX,男,75歲。1995年10月18日初診。
1994年1月發病,全身震顫,不能自主,某醫院診斷為“帕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藥,癥狀未見好轉,特請劉老診治。癥見全身顫抖,尤以上肢為重,手指節律性震顫,狀如“搓丸樣”,肌肉強直、面部表情呆板、雙目直視、口角流涎、步履困難。伴頭痛、口干渴,大便秘結、一周一行,小便色如濃茶、口噤齘齒,舌紅、苔黃膩而燥,脈來滑大。證屬三焦火盛動風,煎灼津液成痰,痰火阻塞經絡則陽氣化風而生顫動。治宜清熱瀉火,平肝熄風,化痰通絡。治用“黃連解毒湯”和“羚羊鉤藤湯”加減:
黃連10g、黃芩10g、羚羊角粉1.8g(分沖)、竹茹20g、黃柏10g、梔子10g、鉤藤15g、天竹黃12g、龍膽草10g、菊花10g、桑葉10g、菖蒲10g、佩蘭10g、半夏12g
服藥十四劑后,兩手震顫減輕,行走較前有力,口渴止,小便顏色變淡。大便仍秘結,頭痛眩暈,言蹇不利,多痰少寐,舌苔白膩挾黃,脈滑數。
針對以上脈證的反映,上方加大黃4g,并加服“局方至寶丹”3丸,每晚睡前服1丸。
服藥月余,頭暈少寐多痰大為減輕,語言明顯好轉(能簡單地陳述病情),但仍腹滿便秘、齘齒、小便短赤、四肢及口唇顫抖。舌紅苔黃而干,脈來滑數。治用通腑瀉熱,涼肝熄風之法,調胃承氣湯和羚羊鉤藤湯加減:
大黃4g、芒硝4g(后下)、炙甘草6g、羚羊角粉1.8g(分沖)、鉤藤20g、白芍20g、木瓜10g、麥冬30g
上方服七劑,大便通暢,糞便如串珠狀。腹滿頓除,齘齒大減,小便暢利,四肢有輕微顫抖。效不更方,仍用“黃連解毒湯”與“羚羊鉤藤湯”加減。治療三個月,肢體震顫消除、能自己行走、手指屈伸自如、握拳有力、言語流暢、面部表情自然、二便正常。惟偶有頭暈、齘齒,繼以芩連溫膽湯加減進退而病愈。
熙按:
此案劉老雖在第二診用上了大黃,但我斗膽以為劉老太保守了。首診可見燥熱腑實之象非常明顯,辛開苦降,還不如“直折其熱、直下其實”。二診僅用4克大黃,也是太謹小了,從三診加了麥冬來看,劉老許是擔心猛下會竭其津,但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
醫案十一:胃脘痛
徐XX,男,40歲。
患胃脘疼痛一年。其痛上抵心胸,脘腹自覺有一股涼氣竄動,有時則變為灼熱之氣由胃上沖咽喉。在某醫院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服中、西藥,收效不明顯。病人飲食日漸減少、腹部脹滿、少寐、小便黃、大便不燥。視其舌質紅絳,切其脈弦。此證為厥陰郁勃之氣上沖于胃,胃氣被阻,不得通降所致。擬寒熱并用以調肝和胃。疏方:
黃連6g、川楝子10g、烏梅12g、白芍15g、生姜10g、川椒9g、當歸15g、陳皮10g、枳殼10g、香附15g、郁金12g
服藥五劑,胃痛即止,氣竄證消失,食欲有所增加,腹部微有脹滿。再于上方中加焦三仙30g、厚樸10g,連服三劑,諸癥皆安。
熙按:
“大便不燥”,是不是就不用通下?從“腹部脹滿”、“小便黃”、“舌質紅絳”,結合“脈弦”和“少寐”來看,是有熱象的,這是胃腸不得通降,滯而所化。復診的消化藥可以提前在首方就用上,還不妨再加一味大黃,而后可以再根據情況緩緩調攝。
醫案十二:嘔利痞
平XX,男,44歲。
感冒后頭痛、周身酸痛、無汗、胸滿、不欲飲食。午后身熱、體溫37.5~38℃之間,小便黃、舌苔白膩、脈弦細而浮。劉老辨為濕熱羈于衛、氣之間,治以芳化與淡滲相兼之法:
白蔻仁6g、杏仁9g、苡仁9g、半夏12g、佩蘭9g、連翹9g、滑石12g、通草9g、大豆卷10g
服兩劑,頭身疼痛大減,但午后發熱仍不解,新轉下痢粘穢,里急后重,腹中疼痛,心胸煩滿,胃脘痞塞,嘔惡而不欲食。視其舌苔黃、根部苔膩、脈弦滑任按。劉老根據六經辨證認為表邪入里,濕熱蘊結三焦,少陽樞機不和,陽明胃腸不調之證。疏方:
柴胡12g、黃芩9g、半夏12g、生姜12g、枳實10g、大黃5g、白芍10g、大棗5枚服
第一劑,周身汗出,腸鳴咕咕作響。第二煎后,大便排出許多臭穢之物,腹痛隨之緩解。再劑后,則下利、痞滿、喜嘔等癥悉愈。
熙按:
首方還是保守了。雖仍有表證,但里證更明顯,也更主要。這個醫案,我想趙紹琴趙老應該最為拿手了,這就是他的菜啊,他可能上來就會結合升降散,嗯,里面有大黃。氣機得暢,實邪得驅,津液得布,自然汗出。關于用“升降”,而達到氣機自和而汗出,而非為了發汗而發汗的諸多論述,趙老說得很透徹了,可以參閱他的書。
醫案十三:下利
姜XX,男,17歲。
入夏以來腹痛下利,一日六七次,后重努責,下利急而又排便不出,再三努責,僅屙少量紅色粘液??诳仕硷?、舌苔黃膩、六脈弦滑而數。此為厥陰下利,濕熱內蘊,肝不疏泄,下傷于腸。唐容川所謂“金木相沴、濕熱相煎”也。疏方:
白頭翁12g、黃連9g、黃柏9g、秦皮9g、滑石15g、白芍12g、枳殼6g、桔梗6g
服兩劑,大便次數減少。又服兩劑,紅色粘液不見,病愈。
熙按:
我知道這方是仲景的“白頭翁湯”加減,針對濕熱內阻、里急后重,但我仍然會再加上一味大黃,“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
醫案十四: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
王某,女,68歲。1994年12月3日初診。
患慢性腎炎兩年,常因感冒、勞累而發水腫,腰痛反復發作,多方治療,遷延不愈。近半月來水腫加劇,以下肢為甚,小便不利、腰部酸冷、納呆、腹脹,時有咽癢、咳嗽。視其面色晦暗不澤、舌質紅、苔厚膩,切其脈滑略弦。尿檢:蛋白(+++),紅細胞(20個),白細胞少許。血檢:BUN:9.2mmol/L,Scr:178μmol/L,膽固醇:7.8mmol/L,Hb:80g/L。劉老辨為濕熱治毒壅滯三焦。經曰:“少陽屬腎,故將兩臟”,故三焦為病可累及肺、腎。治以通利三焦濕熱毒邪,荊防腎炎湯主之:
荊芥6g、防風6g、柴胡10g、前胡10g、羌活4g、獨活4g、枳殼10g、桔梗10g、半枝蓮10g、白花蛇舌草15g、生地榆15g、炒槐花12g、川芎6g、赤芍10g、茯苓30g
服十四劑。水腫明顯消退,小便量增多,尿檢:蛋白(+),紅細胞少許。藥已中的,繼以上方出入。大約又服三十余劑,水腫盡退,二便正常。尿檢:蛋白(±)。血檢:BUN:4.9mmol/L,Scr:8.5μmol/L,膽固醇:4.2mmol/L,Hb:110g/L。舌淡紅、苔微薄膩、脈濡軟無力。此大邪已退,正氣不復之象。改用參苓白術散十四劑善后,諸癥皆愈。隨訪半年,未曾復發。
熙按:
哎呀,不好意思,我又要提趙紹琴了。大家知道趙老是腎病大家,他的其中一個宗旨就是暢氣瀉濁。在這個醫案里,我估計他首診便會結合升降散之類。同時通過大腸瀉濁,腑氣得暢,幫助一身氣機更為通暢。二便二便,互相成就。
醫案十五:白濁(乳糜尿)
萬XX,男,25歲,商人。
由于日夜操勞,心神不寧,發生小便混濁一年有余,屢服清熱利濕之涼劑不效?,F癥小溲不暢,尿濁如米泔水,貯之有沉淀物。西醫化驗檢查診斷為“乳糜尿”。其人兼見腰背酸痛、頭暈、口干、心煩不得眠、納食減少、大便溏瀉等癥。視其舌尖紅而苔白膩、脈來細數。辨為心腎氣陰兩虛,中挾濕熱所致。治宜益氣養陰,交通心腎,清熱利濕止淋。疏清心蓮子飲方:
石蓮子10g、車前子12g、麥冬20g、地骨皮10g、黃芪10g、黃芩10g、炙甘草10g、黨參10g、茯苓30g
上方服十四劑,淋濁大為減輕。原方石蓮子加至15g,再加萆薢10g。又服十四劑,小便混濁逐漸消失,諸癥亦隨之而愈。
熙按:
理由同前一案。增加一個通道暢氣和瀉濁。
寫的是劉老,卻頻頻提趙老,抱歉抱歉~~
應該還會有個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