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氏家族,電影主題曲
我姓曾!我驕傲!我自豪!
中文名:曾
籍貫:中國.山東嘉祥
出生:公元前567年
民族:多民族
地域分布:遍布全球
曾氏人口:全球約800多萬
曾氏第一發脈地:山東嘉祥
曾氏第二發脈地:江西廬陵(江西吉安)
郡望:魯國郡、武城郡、廬陵郡 、
天水郡、望魯郡、河南郡
汝南郡、隴西郡
堂號:魯國堂 天水堂 廬陵堂 魯陽堂
武城堂 三省堂 追遠堂 崇本堂
敦本堂 宗圣堂 守約堂 養志堂
若文堂 敬慎堂 榮慶堂 繼省堂
曾氏郡望、堂號、堂聯及其考釋
郡望:“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統一中國后,分全國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郡望地名,多數是漢晉時代的郡名。
曾氏主要郡望有:魯國郡、武城郡、廬陵郡等。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
首先來介紹一下曾氏的榮耀:
1.我們曾氏是來源清楚且血脈純正的姓氏,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素有“天下一曾無二曾,天下曾氏一家親”之說。點擊打開曾氏總群
2.我們曾姓是貴姓,在以前回答別人問貴姓時,我們可以不用說免貴。
3.我們曾氏家族的家譜叫通天譜,“通天家譜”其實意思就是字輩由皇帝賜字,全國頒布,統一施行,千年不亂,這樣的家譜才能稱之為“通天家譜”!
那我們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哪些個家族擁有“通天家譜”呢,其實全國也就四個姓是擁有“通天譜”,而且這四姓字輩全國一致,那是哪四姓呢?中華大地,包括海外華人當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的“通天家譜”這四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孟、曾、顏。這四家的祖先分別追溯到儒家的孔子、孟軻、曾參、顏回四大圣賢。
孔子尊稱“至圣”、“文圣”;孟子即孟軻,尊稱“亞圣”,成就僅次于孔子圣人,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曾子即曾參,尊稱“宗圣”;顏子即顏回,尊稱“復圣”。
4.曾氏武城派從曾參(曾子)至六十二派無全國統一派行,曾氏尊孔,從六十三派始(63派宏字輩)全國各派行開始使用統一名派字輩!所以曾家人無論到哪里,只要說出自己的輩分,就能知道該怎么稱呼對方
曾氏家族歷史上的先祖介紹如下:
人文初祖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鄫姓始祖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夏朝建都于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點擊打開曾氏總群
曾姓始祖
1.曾巫,尊稱巫公,是曾氏的得姓始祖,后人尊稱曾巫為曾氏第一世祖。
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
曾氏開派始祖
2.曾參,尊稱曾子,為五圣之一的“宗圣”,武城派曾氏以宗圣公曾子為開派祖(一派祖)。
曾子廟:在山東嘉祥縣,有興趣的宗親可以前往參觀祭拜。
宗圣曾子注重修身,以孝著稱,宗圣曾子上承孔子,下啟思孟,是孔子學說的正宗傳人。
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人)。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孝。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為曾氏一派,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曾氏南遷之祖
3.曾據,尊稱據公,為曾氏南遷鼻祖,宗圣曾參十五派裔孫,官至都鄉侯,西漢永光年間加封關內侯。
曾據公祠:在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上曾家村,有興趣的宗親可以前往參觀祭拜
曾據,字恒仁,宗圣曾參十五派孫,山東人。生于漢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曾據遵循宗圣“愛忠中君,驅邪匡正”之訓,對王莽的舉動認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職而得罪于當朝,于始建國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余人,盡徙江南,居豫章郡廬陵吉陽鄉(今江西吉安)。
曾據后裔在江南繁衍昌盛,江西廬陵吉陽鄉為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
(第一發脈地為曾參所在的山東嘉祥南武城),曾氏繁衍旺族的中心之一,并從因此曾據被稱為曾氏南遷之祖。
4.武城派曾氏第三十三派,傳丞公的三個兒子:珪公、舊公、略公,俗稱老三房。
曾氏族譜
曾氏全國統一字輩表 武城派行從曾參至六十二代無全國統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賜“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15字,為圣裔排行命名,故謂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謂房派。“弘”因敬避改作“宏”,“繼”字因曾族避大宗諱名改作“紀”。因此,后來全國各派行統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
清朝道光年間,宣宗皇帝又續賜名派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清同治年間穆宗皇帝再續十字: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注:此十字為南宗曾氏族譜總局民國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記載,東宗沒使用,各地分支族“揚”字后有不同續派語。)
民國初年大總統袁世凱還代表民國政府頒發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其中,孔姓從第 61派、 顏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從第64派啟用“宏”字輩。此后,孔、孟、顏、曾四姓統一輩字派譜,輩份互相聯動,全國得到統一。備注:事實上,顏姓并沒有使用這套派字,因為顏家與孔家有表親關系,孔子之母為顏徵在,姓顏,所以未采用與孔門相同字輩,而是由皇帝另外欽賜一套傳世字輩。顏氏自六十一世起為:公重從嗣胤,伯光紹懋崇。懷士錫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啟裕顯兆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