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到醫院看急診,她跟醫生說孩子張嘴睡覺,一只蟑螂跑進孩子嘴里,為了毒死蟑螂,她給孩子喝了蟑螂藥。
當在知乎上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幾乎要驚掉下巴——無知的父母真可怕。
然而,更可怕的是虐待孩子的父母。
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虐待住進ICU,昏迷不醒。孩子不僅體無完膚,連嘴唇也被剪掉了。
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字眼,隔著屏幕都感覺到疼,實在讓人難以想象這是發生在一個4歲小女孩身上的事。為人父母,竟殘忍至此!
網絡上只要搜索“虐待孩子”,就能搜到很多虐待孩子的新聞報道。
這些案例只不過是虐童事件的冰山一角。這不禁讓人反思:為什么有些父母會對一個弱小的孩子如此殘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小說《一首小夜曲》里說的:“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strong>
的確,開車要有駕駛證;教書要有教師資格證;做會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社會上許多崗位無證寸步難行??墒?,唯獨當父母不需要持證上崗,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那些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將如何面對曾經傷害過他們的父母,又將如何面對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種種困難?
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看了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后,我對此深信不疑。案例中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必定一生都帶著父母給的傷痛,艱難地與痛苦做斗爭,一生都在追尋自己渴望而不可及的快樂和幸福。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心理學暢銷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長期雄踞《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榜首,全美暢銷200萬冊。
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的《原生家庭》,備受武志紅老師推崇,他說:“出版這樣的書,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但是你喜不喜歡這本書,跟這本書是否重要沒有直接關系。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中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這些傷害如何持續影響子女成年以后的生活,并幫助那些曾經受過傷害以及正在受到“有毒父母”傷害的人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不良關系中解脫出來,重獲自信、自由和幸福。
在我看來,想要擺脫有毒父母的控制,必須認清有毒父母的類型,識別他們造成的傷害,并堅定自己的立場,對自己負責任,重新樹立自信。
1.有毒的父母是什么樣的?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但凡網上有人指出父母的不是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挺父母這個“偉大”的職業,單單“他們給了你生命”就能獲得無數人的點贊。
似乎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符合“完美父母”的人設,甚至連傷害孩子都可以被理解和原諒,甚至被忽略。只要誰敢說父母不好,似乎就得釘在恥辱柱上受萬人唾罵。
然而,無論是罵人的人還是被罵的人,其實心里都明白,父母真的不完美,有些行為也真的令人不恥??纯葱侣勆夏切┡按⒆拥母改妇涂梢愿Q見一斑了。
為什么會有人認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說法呢?
武志紅老師在《原生家庭》里作序如是說:“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我們文化一直所宣導的,經過兩千多年一以貫之的宣導,孩子對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種'非如此不可’的教條。”
既然是教條,就有不合理之處,不合理之處就需要打破。
(2)不稱職的父母
稱職的父母通常是這樣的:
●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
●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
●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
● 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不稱職的父母基本上做不到上述清單上羅列的事情,甚至犧牲孩子的童年,將原本屬于家長的責任強加給孩子,反過來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
電影《不一樣的天空》里吉伯特的母親邦妮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
就像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說的,“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的家長向他們的孩子傳遞了一條明確的信息:'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邦妮沉浸在喪夫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完全將照顧孩子的責任交給了長子吉伯特。吉伯特不僅要照顧母親邦妮,還要掙錢養家,照顧弟弟妹妹。
現實生活中,不稱職的父母通常會有一個“懂事”的孩子。這些“懂事”孩子往往過早承擔了與年齡不符的家庭責任,卻又不敢向父母提要求。
“懂事”的孩子大多無人陪伴,缺少關愛和照料,被迫承認自己不受重視。
我外祖母和婆婆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親不讓她們上學,讓她們照顧弟弟妹妹。結果她們的弟弟妹妹都可以去上學,有的甚至成為舊時代里的大學生,唯獨自己還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村婦。
這樣巨大的落差必定導致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我外婆的哥哥、我的舅公成了家庭美滿的某大學教授,而我外婆一生生活貧困,因無兒子受盡世人的冷眼。這種遺傳自外婆父母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傳給了我的父親母親,又影響了我的兄弟姐妹……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這些“懂事”的孩子其實很可憐。
的確,一個孩子在孩子的年紀無法做一個孩子,真的很可憐。
福沃德博士說:“當父母把家長的責任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家庭中各個成員的角色就變得模糊、扭曲甚至顛倒了。被迫成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沒有可以模仿、學習或尊崇的對象。在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樣作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便會在波譎云詭的迷惘之海中隨波逐流。”
不稱職的父母給孩子的毒副作用往往難以察覺和界定。這種毒副作用是因父母的“不作為”產生的。
(3)操控型父母
“這都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
多少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行操控孩子之實。
與不稱職的父母將責任強加給孩子相反,操控型父母則恐懼孩子獨立,害怕失去孩子。他們在方方面面干涉的孩子,不鼓勵孩子去做、去嘗試、去探索、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孩子往往感到無助和不滿足。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里提到,操控型父母會將這種操控偽裝成關心,會維持孩子的無助感,因為他們害怕孩子因獨立而不再需要他們。操控型父母的本質是將家長的角色與自己的人格緊密相連。
《原生家庭》里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
邁克因戀愛結婚而離開父母搬到加州定居。他的母親知道后總是給他施壓,希望他回家?;楹笠荒辏~克要回波士頓參加父母的結婚周年慶聚會,可是妻子卻得了重感冒,邁克選擇留下來照顧妻子。母親在電話得知邁克不回去的時候就哭著對他說:”如果你不來參加我們的周年聚會,我就不活了!”于是邁克在聚會當天坐飛機回了波士頓。他的母親極力勸他住一個星期,可是邁克不放心重感冒的妻子,第二天便回加州。可是父親打來電話告訴邁克,他的母親氣瘋了,哭了一整夜。父母親希望邁克重新回到波士頓和他們一起住。他們從來沒有問過邁克的妻子,甚至當作沒有這個人。他們認為邁克離開波士頓是對他們的懲罰,結婚是為了折磨他們,邁克的妻子是假裝生病,為了奪走邁克。他們總是讓邁克做兩難的選擇。
《雙面膠》里的胡麗鵑的婆婆就是這樣一個操控型的母親,被兒媳胡麗鵑當成搶走兒子的競爭對手。她來之前,胡麗鵑和李亞平是一對恩愛的小夫妻,她一來,倆人的婚姻就出了問題。
由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操控型父母不能夠正確看待子女的婚姻極其配偶,他們視子女的配偶為爭奪其子女的競爭對手,并與他們發生矛盾和沖突。
操控型父母實際上沒有界限感,過多干涉成年后孩子的生活而不自知。
千百年來的婆媳矛盾都是因為界限感模糊導致的。
另外,多數媽寶男之所以不能“斷奶”,是因為他們在母親的長時期操控下,誤將母親的感覺和需求當成自己的感覺和需求,而他們的父母也不想給他們“斷奶”。
(4)酗酒型父母
在酗酒家庭中,成員的角色通常是混亂的,照顧者成了被照顧者,而真正需要照顧的孩子則成了酗酒型父母的照顧者。
(5)言語虐待型父母
言語虐待型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
他們通常通過辱罵、貶損、起侮辱性綽號等方式對孩子進行言語虐待。
比如“你真笨”“你真是蠢得跟豬一樣”“你慢得跟蝸牛一樣”“你真是個窩囊廢”,等等。
《原生家庭》里指出,言語虐待型父母有兩種不同的行事風格:
一種是直接地、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
另一種是通過長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綽號或是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
言語虐待型父母極少甚至沒有贊美過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看來,無論孩子怎么做都不能令他們滿意,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打擊孩子來使孩子成長,還美其名曰“打擊教育”。
海藍博士說:“沒有人能在不斷被糾正、被指責、被批評、被訓斥的情況下把事情做好。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人愿意把事情做好,是因為感到被理解,得到了鼓勵和支持。”
但是,言語虐待型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在我看來,言語虐待型父母通常通過語言虐待掩飾自己的無能、推卸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
他們最終會變成無不是的父母以及操控型的父母。一旦子女指出他們的錯誤,或者子女變得失控,他們便會加倍的指責子女,甚至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試圖重新控制子女。
(6)身體虐待型父母
2020年8月20日,網上瘋傳的一段視頻顯示,陜西一劉姓男子酒后抱摔2歲半兒子,導致孩子不治身亡。
許多父母奉行“打是親,罵是愛”的育兒理念。殊不知,這種打罵反而使孩子遠離自己。
虐待孩子的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想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也不愿意與他們談心,總感覺孩子與自己不親。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難以與父母重新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多數父母在孩子不??奁_我們或者調整我們的權威的時候都想要打孩子。但是,部分父母能夠控制住想要打孩子的沖動,而另一部父母則無法控制這種沖動。這部分父母通常通過打孩子來發泄自身的焦慮、壓力和不快。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指出,對孩子實施身體虐待的父母往往就生長于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之所以虐童不過是在模仿他們自己的父母。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未能從自己的父母身上獲得情感滿足。因而在虐待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他們將孩子當成了父母的替代品,希望從自己孩子身上尋求自己的父母從未給予的情感滿足。他們真正的施虐對象其實是自己的父母。
(7)性虐待型父母
據報道稱,澳洲有一個叫珍妮.海恩斯的女孩,從4歲到16歲長期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性侵。她分裂出了2500種人格以應對自己遭受的痛苦。有分析認為珍妮患上了一種叫做多重人格障礙的精神?。―ID)。
人們常常認為類似珍妮·海恩斯遭遇親人的性虐待情況比較少見,但是實際上我們對這種事情的看法與現實有很大出入。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指出了Luan倫的一些實際情況:
“所有可靠的研究與數據,包括美國人類服務部提供的研究與數據都表明,每10個孩子中至少有一個在18歲之前曾遭到過自己信任的家庭成員的騷擾。
Luan倫是廣域的,不受背景、經濟水平的限制。
典型的Luan倫侵害者可以是任何人,既沒有共同的特性,也沒有既定的形象。他們常常是工作勤奮、受人尊敬、篤信宗教、樣貌無奇的普通男女。
大多Luan倫侵害者都有比較頻繁的婚內性生活,常常還有來自婚外戀情的性生活。
大部分以孩子為對象的性犯罪都是由深受信任的家庭成員犯下的?!?/span>
大多數Luan倫的家庭都在維持“正常家庭”的假象,這和身體虐待型父母的家庭一樣。
這類家庭之所以會維持正常,多半是侵害者威脅受害者,讓受害者保持沉默。比如,侵害者會對受害者說“你要是說出去我就殺了你”“如果你說出去我就打你”等等。
2.有毒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有中毒的父母就有中毒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說:“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網友野子說:“明明是親人,明明是在家里,可是卻待出了寄人籬下,小心翼翼的感覺?!?/span>
我想,我不想回家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里說:“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癥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span>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李開復的話概括了在不同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的大致樣子。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提到中毒的孩子通常有如下特點:
(1)否認自己的痛苦,合理化有毒父母的行為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指出,中毒的子女會普遍在心理建立一道作“否認”的防御墻。這道墻令人極力縮小、否認痛苦的經歷對自己產生的影響,甚至令人忘記父母對他的所作所為,并假設父母是完美的父母。
有毒的父母也有自己的一套“否認”體系,當你竭力去重新構建事情真相時,若果他們認為事情有損自己的顏面時,他們會以各種說辭來否認。父母的否認削弱了你感知現實的能力的信心,讓你重建自尊心時困難重重。
然而,作者在書里說“真正疼愛子女的父母是不會這樣無情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踐踏他們的自我價值感的?!?/span>
如果說“否認”是將不好的事情從意識上清除出去并當作從未發生,那么“合理化”就是以“充分的理由”解釋事情,讓不可接受的令人痛苦的事情變得可以接受。
合理化的典型范例通常是這樣的:
● 父親沖我大吼大叫是因為母親跟他嘮叨。
● 母親酗酒只是因為孤獨。如果當時我能多在家陪陪她就好了。
● 父親打過我,但他不是真的想傷害我。只是想給我一點教訓而已。
● 母親對我不理不睬,是因為她自己的生活本就不幸。
● 我不能因為父親騷擾我而責怪他。母親不肯與他同房,而男人都需要性生活。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PUA。PUA不僅僅存在于男女之間,也存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
有毒的父母成功地將原本因自己未能照顧好孩子的內疚感植入了孩子的大腦中。在我看來,這就是有毒父母對子女的PUA。
(2)模仿和繼承父母的言行舉止,盲目地順從家庭規矩
有一期《奇葩說》請來了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馬東問過武志紅老師這樣一個問題:
很多人把長大以后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么嚴重嗎?
武志紅老師說:“有。”
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指出,孩子對父母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會不加選擇地全盤吸收,就像海綿吸水一樣。他們會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然后模仿父母的行為。在原生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里,孩子無法獲得來自外部的參照,會把在家里獲得的關于自身和他人的信息當作普世真理,銘記于心。
特蕾莎修女說:“不用擔心你的孩子不聽你說話……他們整天都在觀察你。”
這就是為什么父母當官的孩子說話很官腔;父母情商高的孩子人緣也差不到哪里去,而父母情商低的孩子待人接物總是欠缺的原因。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父母給孩子樹立什么樣的的榜樣,孩子就會學到什么。
(3)自卑、自我否定,難以培養自信心
網友su大柴說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一句夸獎,做錯一點小事就會被訓很久,甚至過去多年依然被翻舊賬。為避免挨罵,她總是乖乖地分擔家務,長大后做事畏手畏腳生怕做錯事,不敢去爭取,難以融入集體。
34歲的維基在一家頗具規模的營銷公司當客戶經理,但是她非常不自信。她從秘書做到辦公室經理,由從辦公室經理做到了客戶經理。鑒于維基出色的工作能力,公司決定免費助她攻讀MBA??墒撬齾s不相信這是真的,甚至連她的母親都覺得這不可能。因為在她母親眼里,維基從來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維基的母親通過一系列矛盾讓維基感到自己無能:一方面督促女兒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又告訴女兒她很差勁。因此,無論做什么,維基都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有時候剛維基建立起來的自信又被母親擊垮,而這一切都打著“為了維基成為更好的人”的旗號。
蘇珊·福沃德說:“接受批評和責怪是被虐待的孩子的生存之道。他們相信是自己不好,而不是父母不好,以此守護著家庭的神話。這一信念是他們所有自我破壞行為的核心。”
在有毒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缺乏自信。他們從小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無法真正建立起自信心,也無法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言語虐待不僅嚴重損害了你作為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當的自我認知,還會對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價值產生必然的負面預期?!?/span>
上文中的網友Su大柴如此,維基也如此。
西班牙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里說:“每當我們對孩子說出任何以'你是’開頭的話語時,孩子的大腦就會把這些數據保存在大腦中一個叫作'海馬體’的部位中,這個部分負責儲存關于世界和自身的所有知識,他將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做出的每一個決定。”
蘇珊·福沃德博士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span>
作者提到,語言暴力會讓孩子內化父母對自己的貶低,形成低自尊的人格,容易自我貶低和自我懷疑,長大之后為人處事的態度都傾向于消極,甚至形成心理障礙和精神方面的疾病。
(4)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難以與父母重新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做節目的時候,有一個聽眾跟她說,如果可以在挨打和挨罵之間做出選擇,他寧愿選擇挨打,而不是挨罵。
因為挨打受的傷可以看見,可以被人同情,而挨罵受的傷卻無法看見,也沒有人會在意。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源自于父母對孩子良好的照顧以及尊重。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良好的照顧和尊重,對孩子食言,甚至以各種方式虐待孩子,那么,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也就不再信任自己的父母。
3.如何擺脫有毒父母的束縛,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說:“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并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里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span>
家庭體系教會了年幼的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與人相處——即使方式不一定正確。
但是如果我們的父母是有毒的,我們就有可能無法信任任何人,我們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和關心,甚至會認為我們不會成功。
但是,我們都渴望被愛、被接納、被理解和成功,我們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親密關系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打破這些“束縛”,修復自己的性格缺陷,從而獲得勇氣和自信,進而找到自身的價值,獲得幸福。
(1)提升自己的認知,換個角度看問題
武志紅老師在序里說:“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系。”
承認有些父母有毒,是改變的開始。那些事情并不是你的錯,你不必自責。
武志紅老師在序里說:“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但孝道讓我們只看到前者,而否認后者的存在。于是,打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旗號,父母們就可以放肆地去傷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一樣,由此將恨與傷害傳遞下去?!?/span>
上大學的時候,每次學校放假,我的同學歸心似箭,而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我害怕回家,我不想回去,我多希望不要放假。
我內心抗拒回家,我知道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問題,因為一回家無論我做或者不做什么,在父母看來都是錯的,等待我的只有指責和批評——無休止的指責和批評。出于傳統的孝道,我又不敢反駁或者做出些什么出格的事。
我沒有閨蜜,沒有特別親密的朋友,我總是顯得不太合群。我明明知道自己挺優秀,卻總也自信不起來,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說“你真差勁”。
工作后,遇到讓我敬佩和優秀的人,我總是不知道應該怎樣接近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與他們保持聯系,就這樣,漸漸地都沒了聯系。
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意識到我的問題所在——我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我的做法跟我的父母如出一轍。
而在此之前,我從未懷疑過父母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有什么不妥。
工作幾年后,我在人際關系上處處碰壁,我開始反思,結果發現按照父母的一套做法是完全行不通的。
概括來說就是情商太低,過于利己而非利他。這樣的為人處世,只會讓朋友們對我敬而遠之。
提高情商,有太多東西要學了,但是我總結一點比較管用的,那就是尊重和利他。
但是,光認識到這一點還不夠。我需要深究一下,為什么父母會這樣?
經過思考后,我發現我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都是在有毒的家庭里長大,他們不過是繼承了有毒的行為模式而不自知罷了。
無論是外婆還是我的父母,他們現在的行為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
正如作者在書里說“父母的所謂方法主要來源于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在教導子女方面的表現可能一樣乏善可陳。許多代代相傳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實不過是貌似聰明的餿主意罷了”一樣,有毒的父母也不過是中毒的孩子。
意識到這一點,至少讓我能夠從怨恨父母變成理解和同情父母。
(2)明確自己的界限和責任
理解歸理解,但不代表原諒和忘記。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里說:“我們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在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后再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首先需要發泄憤怒,需要哀悼我們從未得到過渴望許久的父愛和母愛這一事實,不應該去弱化和抹殺曾遭受的傷害。很多時候,原諒和忘記,意味著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strong>
如果有毒的父母依然繼續虐待我們、否認事實、推卸屬于自己的責任,而我們單方面原諒了他們,那么這種影響是消極的,我們積極做出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當有毒的父母承認事實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時,原諒才會有意義。
有毒的家庭通常角色混亂,有毒的父母通常會推諉責任。當孩子試圖上進和改變家庭中的某種平衡時,有毒的父母通常會阻撓。
“許多有毒的父母都會在危機面前選擇同樣的做法:拒絕面對、諱莫如深,或者更糟糕的,胡亂責怪,而責怪的對象往往是孩子。”
對有毒的父母來說,被責怪得最多,最受傷的那個孩子,往往最安全、最不可能拋棄他們。
因此有句話說,最不被父母疼愛的孩子反而最孝順。
但是有毒的父母是不會告訴你這一點的,因為這是他們的秘密——他們在這個孩子身上不僅得到最好的情緒宣泄,還得到了最好的回報,那就是孩子對他們的孝順。換句話來說,他們可以輕松地控制這個孩子。
如果中毒的孩子可以完全不受父母的影響而產生屬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明白自己與父母并非共同體,而是獨立的個體時,改變才真正開始。
有段時間我非常害怕給母親打電話,但是又是逼著自己按時給她打,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可是每當母親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的時候,我總是如臨大敵般心跳加速,緊張到手心冒汗,生怕聽到她的責備,但是我真的很希望她能夠問候我一句“你過得還好嗎?”
可是,一次都沒有。每次聽到的總是她的抱怨和哭訴養女兒是賠錢貨。直到有一次我們在電話里吵架,她的話字字如刀扎在我心上,我原以為我能夠承受得住,但是我沒有,我淚奔了。我的身體瑟瑟發抖,身在春天的深圳,我卻感動了徹骨的寒意。我沒有等來她的關心和愛,而是她在電話那頭肆意的、口無遮攔的罵,以及威脅,似乎我是一個毫無反抗之力、毫無尊嚴的待宰的魚。我不忍心將那些殘忍難聽的話“潑”回去給她,我怕她受不了。我說“隨便你吧”,接著,我聽到冰冷的掛電話的聲音,而我呆在原地,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她對我說出的最惡毒的語言。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我抑郁了,時常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會因為一件小事情緒崩潰,甚至幾度像上初中時那樣想到過自殺。
漸漸地,我釋懷了。我意識到我無法改變她,但是我能改變自己,我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孩子負責。我不再去討好自己的母親——那個最親、傷我最深的人。
幫助我擺脫釋懷的,正是《原生家庭》這本書。它告訴我,我不需要為父母的言語虐待負責任,那不是我的錯,我無需討好他們。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將責任分為父母的責任以及自己的責任。
首先,明確父母該為哪些事情負責任。
蘇珊·福沃德說:“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就會一輩子把這個重擔背負在自己的肩膀上。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責怪自己,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薄澳惚仨毿断聻橥瓴恍以庥龆袚呢熑?,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為了卸下這個責任,作者設計了一個列表:
拿一張你小時候的照片,大聲對照片里的自己說:“你不需要為……負責!”中間加上下列適合你的內容:
“1.他們忽視你。
2.他們讓你覺得自己沒人愛。
3.他們殘忍而冷漠的嘲笑。
4.他們對你的侮辱稱呼。
5.他們的不快。
6.他們自己的問題。
7.他們選擇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8.他們酗酒。
9.他們酗酒后的暴行。
10.他們對你的毆打。
11.他們對你的猥褻?!?/span>
當你把傷害自己的那些責任歸還給父母的時候,你會好受很多。
其次,對自己負責任。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我們可以生選擇自己的生活。生活是自己的,我們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活出自己。
那么在認清與父母的關系中,自己應該負哪些責任呢?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給出了答案——
“1.成為一個獨立于父母的個體。
2.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
3.面對童年的事實。
4.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后生活的關系。
5.勇敢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6.面對并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無論他們是否健在。
7.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
8.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愈內心的童年創傷。
9.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span>
對自己大聲說:“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和父母的關系中,我需要為……負責”。中間加上上述列表里的每一條內容。
(3)正確應對憤怒和悲痛
憤怒是人在面對遭受不公平待遇時候的正常反應。
悲痛是人面對失去(如失去對自我的感知、安全感、信任、快樂和積極性;失去充滿慈愛令人尊敬父母;失去童年、天真和愛)時的正常反應。
作者在書中指出,中毒的孩子成年后大多不會處理憤怒和悲痛,因為成長環境使然,他們只學會壓抑自己的不良情緒。
這些中毒的孩子似乎高度包容,并不知道自己的遭遇超乎尋常,但是,作者指出,實際上并非如此,他們只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憤怒,也不知道自己遭受了多少情感上的損失。
面對憤怒,有的人把這些憤怒的情緒壓抑在心中,逐漸變抑郁或疾病纏身(有數據顯示,得癌癥的多半是人們口中的老好人);有的人把這些憤怒向內變成痛苦折磨自己;有的人則會用毒品、酒精等麻痹自己;有的人則變得暴躁、多疑、好斗。
無論是壓抑還是逃避,都不能讓我們擺脫父母的控制。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正確處理憤怒的方法:
允許自己憤怒,不壓抑自己的感受。
表達自己的憤怒,如對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捶打枕頭等,但是前提是你不能出言傷害任何人。
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以增加內啡肽的分泌,使人產生愉悅的情緒。
別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并不會讓你變得卑劣。
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憤怒可以幫你認清在親子關系中,你愿意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以此來界定自己的極限。
“學會有效地控制憤怒對于我們的健康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初次接觸憤怒的情緒,你可能會渾身顫抖,過后又萬分愧疚。要有耐心,堅持住。你不會一直這樣憤怒下去,只有那些不承認自己憤怒的人和利用發火來獲得力量、控制別人的人才會一直憤怒。”
面對悲痛,中毒的孩子同樣選擇忽視或者逃避。殊不知,這些悲傷并不因為你的忽視和逃避而徹底遠離你,它們總能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重新回來,讓你突然情緒崩潰。
正確處理悲痛,就是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么活。
(4)直面恐懼,勇敢對峙父母,重拾幸福與自信
“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我們從有毒的父母那里遭受的痛苦、憤怒、慚愧、內疚和恐懼,若不想辦法解決,就會轉移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對峙父母是我們內心最恐懼的事情,但是福沃德博士指出,只要我們敢于對峙,就會有效果——我們與父母之間的力量平衡發生變化。
對峙的目的
對峙父母并不是為了“報復他們、懲罰他們、讓他們收斂、向他們發泄你的憤怒、從他們身上尋回些補償”,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為你們此后的關系定位”。
對峙成功與否的標準
然而,面對對峙,有毒的父母通常會矢口否認、暴怒、譴責、威脅、狡辯,把責任推到子女身上。
即使這樣,也不能說對峙是失敗的。因為他們的消極反應是必然的。不能以他們的消極反應作為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
“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的回應。”
只要你勇敢地走出這一步,就是成功的對峙。
作者指出,你的煩躁易怒、焦慮、怯懦怕事,其實都是你內心壓抑著的對父母的憤怒。
何時對峙?
對峙父母不能貿然行事,也不能無限期拖延。
那么,什么時候對峙最恰當呢?
當你意識到要對峙父母的時候,通常會經歷一個過程:否認——猶豫——何時做。
那么,何時對峙呢?
作者在《原生家庭》里指出,當你滿足了以下這四個要求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你必須堅強得足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或其他任何由對峙引發的消極情緒。
你必須有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你度過從期待對峙、對峙本身到對峙的后果出現這三個不同的階段。
你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成信件或加以演練,必須練習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你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遇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所謂非辯護性回應,是指溫柔、和緩地直接表明立場,而不是為自己辯護、道歉、證明或者解釋。
非辯護性回應可以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讓對方感覺一拳打在棉花上。
非辯護性回應常用的句式通常有:
“噢,我明白了?!?/span>
“這樣啊?!?/span>
“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span>
“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span>
“讓我想想?!?/span>
“很抱歉讓你傷心(生氣、失望)了?!?/span>
這些語句非常適合不善于吵架的人。
如何對峙?
書里指出,對峙方式有給父母寫信或者面談。注意,對峙方式并沒有電話,因為父母掛你的電話實在太簡單了。
給父母寫信是相對安全的方式,信中需要包涵這四個方面:
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
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如果選擇與父母面談,那么地點的選擇尤為重要。你可以選擇在心理醫生辦公室、父母家或者自己家,并且避免在小時候住過的地方,以防止童年的情緒重現。
總之,地點要足夠私密,并且要保證同時父母與兩人對峙。
與父母面對面對峙,你需要要足夠的心理準備,預測他們可能出現的反應:否定、道德綁架、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你、謾罵、咆哮、暴怒、狡辯、指責你自私自利、威脅斷絕父女/母女關系、在事后在其他兄弟姐妹面前對你肆意抹黑等。
如果在面對他們的過激反應時,希望你依然能夠堅定立場、保持冷靜地對他們說:
“我知道你是這么想的。”
“罵人和哭喊并不能解決問題?!?/span>
“我不愿意接受你強加于我的標簽。”
“這正說明了我們這次見面是很有必要的。”
“你不應該這樣跟我說話。”
“你答應了會聽我說完?!?/span>
“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另約時間再談。”
在對峙后父母表現出憤怒時,你務必要忍住,不要對他們反擊,多使用非辯護性回應,如:
“我愿意談談你們的憤怒,但是我不允許你們向我大喊大叫或強加侮辱?!?/span>
“等你們冷靜下來的時候,我會回來繼續這個話題?!?/span>
若他們用沉默來表達對你的憤怒,你可以試試這樣說:
“什么時候你們不再用沉默來懲罰我了,我很愿意和你們談一談?!?/span>
“我已經冒險對你們說了我的真實想法。為什么你們就不愿意說說你們的想法呢?”
那么,你將感受到接下來的幾周或者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里,對峙給你帶來的長遠好處。就像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書里說:“最終你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歡樂或失望等強烈的情緒,而是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自信心?!?/span>
你與父母的對峙不僅對你與父母,以及父母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對你的兄弟姐妹也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兩方面:認同和否認。
有些否認甚至是激烈的,他們很有可能成為你父母的代言人對你進行反擊。
此時,你依然需要保持冷靜,使用非辯護性回應,諸如:
“我愿意同你談談這件事,但我不允許你侮辱我。”
“我知道你想保護他們,但是我說的都是實話?!?/span>
“我并不想讓任何人難過,但為了我自己,我必須這樣做?!?/span>
“我和你的關系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我不能為了維系這種關系而犧牲自己的需求?!?/span>
“這種事情沒有發生在你身上,不代表它也沒有發生在我身上?!?/span>
總結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說:“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在我看來,我們雖然無法阻止被追尾,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盡量不要去追尾。
游吟詩人 萊昂納德.科恩說:“不夠完美又何妨,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span>
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不跟過去的自己較勁,才能收獲自信、自由和幸福。
作為中毒的孩子,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使自己擺脫有毒父母的控制,使自己成為自信、獨立、更好的自己。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主動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尊重孩子、科學育兒,讓孩子在孩子的年紀做一個孩子,讓他們擁有幸??鞓返耐辏拍苷嬲鉀Q有毒家庭連環追尾的問題。
“父母子女一場,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給對方最好的禮物。”——張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