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在什么情況下你與孩子溝通會激化矛盾?
我想,多數時候家長所認為的溝通,對孩子而言只不過是命令、警告、說教、建議、爭論、批評、表揚、貼標簽、分析、追問、轉移注意力……
命令、警告、說教、批評、貼標簽、分析、追問、轉移注意力就不說了。這些行為潛在的含義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與父母一樣平等的個體。孩子會選擇不聽、不看很正常。
1.不批評也不表揚
可是為什么表揚的做法也不對呢?
批評和表揚屬于賞罰教育。心理學家阿德勒點出了賞罰教育點弊端——為了操縱孩子。
阿德勒認為,表揚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個特點。在表揚孩子的同時也人為地預設了一種上下級關系和縱向關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一旦人為營造這種縱向關系,表揚的目的就會變成“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人”,不存在尊重,就像馴獸師操縱雜耍動物一般。
孩子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去學習和做事,根本無法激發自己的內在驅動。
正確的做法是,把每個人看成是平等的個體,把所有的人際關系看作“橫向關系”。
昨天女兒回到家跟我說:“媽媽,我今天又拿了一張獎狀?!?/span>
“哦?是什么獎狀?”
“數學優秀作業獎?!?/span>
女兒高興地將獎狀展示給我看,一臉的期待。
“不錯,說明你挺努力的,繼續保持。”我只贊揚孩子的努力。
女兒一臉失望,“你不表揚我嗎?”
我愣了一下,深感賞罰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孩子平時學習不怎么努力,甚至是為了應付而學習:應付老師、應付家長。
老師為了鼓勵孩子,會設置各種明目的獎勵。最終導致孩子變成為了這個獎勵而暫時努力,完全沒有激發自身的內驅力,該錯的題還是會一錯再錯,甚至會因為只比某個同學多得一分而沾沾自喜,有種五十步笑百步的樣子。
我深思了一下,在大腦里組織語言,說道:“我們不應該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做事。如果只為了滿足滿足別人的期待就容易活在別人的人生里里而忘了要過自己的人生。”
女兒還是一臉沮喪。
“你平時不愿意聽爸爸媽媽的話,不就是不希望滿足爸爸媽媽的期待,有自己的想法,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嗎?比如我們讓你多做點練習,可是你一直不愿意做。我們也尊重你的想法不是嗎?”
女兒雖然還是一臉不高興,但是我知道我說的話一定進了她的腦子里,她在思考。
希望她能夠明白其中的深意,勇敢做自己。
2.拒絕使用你信息,多使用我信息
假設孩子把玩具擺了一地,你希望孩子收拾的時候,下面兩種說法哪種讓孩子聽了更愿意收拾?
1.你看你把這些玩具弄得滿地都是,趕快收起來!
2.寶貝,我看到地板上擺滿了玩具,我很擔心我們有人會被絆倒。
很顯然,第二句很可能會讓孩子聽了更愿意收拾。
上面的第一句就是你信息(以“你”開頭),第二句就是我信息(以“我”開頭)。
你信息的壞處:評判性描述、評價和貶低孩子、表達自己忽略他人感受
我信息的好處:處理不接納行為、建立有效聯結、讓對方為你而改變
當我們使用我信息的時候,可以用非責備的表達方式:
行為+影響+感受
如“我遇到一個問題,當房間地板上擺放了很多你的玩具時,我打掃房間,這真讓我沮喪?!?/span>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什么樣的家庭最幸福?當然是具有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家庭。
比如,爸爸開車走錯路,媽媽說正好可以看一看沒見過的風景。
媽媽做菜忘了做米飯,爸爸說等我去買面包回來,正好我也想吃面包了。
著名育兒心理學家Paul說:“幸福的家庭,遇到困難時,父母想到的不是互相指責,而是團結在一起,用最好的方式解決問題。”
4.給予孩子空間和信任
所謂的給孩子空間和信任,主要是利用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結果。
“自然懲罰法則”主要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選擇的后果,不論好壞。在使用“自然懲罰法則”的同時,我們也應給孩子自由選擇的計劃,讓他多做嘗試。
比如,他想要穿那雙不適合自己的皮鞋,那就讓他穿去學校,等他在學校體會到鞋子不好走路,不適合上體育課,這樣他下次才明白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
使用自然懲罰法則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分清哪些是孩子的課題,哪些是父母的課題。
減少親子關系矛盾最關鍵的就是要有界限感,讓孩子學會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5.尊重孩子的個性及發展節奏
父母通常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而孩子的計劃于父母的期待有較大差距,孩子真正的成長過程又有諸多曲折。
比如你希望孩子考試考滿分,可是孩子可能計劃考98分,實際上卻考了95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小波動小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要孩子的總體是進步的就好。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及發展規律,不要因為孩子的一兩次失誤而責備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我們要做的是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與問題站一起,打敗孩子。
做父母是一件門檻很低的事,甚至不需要上崗證就可以??墒亲鲆粋€合格的父母卻需要不斷地學習。
一名合格的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情緒穩定。
2022年11月8日,一名魯姓男子因其兒子在幼兒園與同學爭搶玩具被戳破頭皮,上門討要說法。魯某情緒激動而掌摑男童致其仰面倒地。魯某說自己實在忍不住而打了男童。被打男童的祖父先后拿塑料椅、木椅與魯某發生肢體沖突,被魯某推倒致腿部骨折。魯某因故意傷害公安機關依法刑拘。
作為成年人,在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的時候理應保持穩定的情緒,理智地處理,可是魯某由于一時沖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這無疑對當事人雙方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阿德勒心理學指出,情緒都是有目的的。
魯某發怒掌摑男童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屈服”。
但是發怒作為一種交流的方式,并不是一個有效的交流工具,它只是達成某種目的的一個工具和手段。就如同父母盛怒呵斥孩子,期望從氣勢上奪得主動權,以使孩子屈服。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利用情緒與孩子爭奪權力時,就已經堅信“我是正確的”“你是錯誤”的,并試圖讓對方屈服。并且,抱著這種信念的人通常會陷入“我必須獲勝”“我不能失敗”的權力之爭。在這種信念下,“承認自己錯誤”等同于“承認自己失敗”。
當我們不執著于心中的勝負,關注于溝通交流的目的,就能夠發現除發怒以外的有效交流方法,那就是具有邏輯性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