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真經·二》分為兩個自然段。
第一段——
【解析】
①根據第四句的主語“上德之君”推理,此句省略主語“君子”。
“大”比喻高貴的身份,“小”比喻底層。
“富”有省略,指富人之軀。“貧”有省略,指“貧困的環境”。
“處盛卑之谷……”是形容前句,省略“若”。“盛”表示“大”。
②根據文意推理,“微”當指私心微(少私)。“寡”當指欲望少(寡欲)。
“之”代指君子。“宇”指房屋。“畏”應是“患”的誤寫。
③此文四句話均省略謂語“是”。“先”指先鋒。
④此句實為兩小句。“上德之君質而無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為一句;“無心意若未生根,執守虛無而因自然”為一句。
“上德”指高層次的道德。“質而無文”是形容外表。“質”指質樸。“文”指紋飾。
“不視不聽”是指不視“五色”,不聽“五音”。“玄”代指玄妙之“道”。
“心意”承前有省略,指“抱道的心意”。“自然”有省略,指“自然而為”(不是恪守人為的清規戒律)。
⑤“混沌為一”省略主語“道”。由《妙真經·十》可知,其“道”的內涵有七種,故“一”指一體。
“歸于本根”有省略,是指“其內涵都歸附共同的根——自然而為”。
【譯文】
君子要以高貴的身份位于底層,要以富人之軀位于貧困的環境,就像處于大卑的山谷,游弋于大賤的水潭。
“少私”是君子之本,“寡欲”是君子之根,“恐懼”是君子的房屋,“憂患”是房屋之門。
福氣是禍患的先鋒,利益是危害的源頭,治理是動亂的本源,存活是死亡的根源。
有高層次道德的君子,外表質樸沒有紋飾,不視“五色”,不聽“五音”,而是抱守玄妙之“道”。沒有抱道的心意如同沒有生根,能夠執守“虛無”而是因為自然而為。
“道”混沌為一體,其內涵都歸附共同的根——自然而為。
【溯源⑴】
《老子·第六十六章》云:“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1]
本義是:“圣人想要處在百姓之上,必須先以言語表示他處在百姓之下。他想要位于百姓之前(成為首領),必須先讓自己的行為處于百姓之后。”[2]
《老子·第三十九章》云:“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1]
本義是:“一定要尊貴,則以謙卑為根本;一定要高高在上,則以屈尊為基礎。”[2]
【簡評】
圣人(國君)“欲上”先“下之”,“欲先”而“后之”也是“以大居小”。
山高而尊,谷低而卑。海大而貴,淵小而賤。“以賤為本”,則“游大賤之淵”;“以下為基”,則“處盛卑之谷”。
《妙真經·二》第一段第一句應是源于上述老子之言。
【溯源⑵】
《老子·第四十七章》云:“民之不畏畏(威),則大畏將至矣。”[1]
本義是:“如果百姓不怕威嚴,那么大的恐懼(動亂)就要到了。”[2]
《老子·第十七章》云:“信不足,案有不信。猷(憂)呵!”[1]
本義是:“有的國君(侯王)信用不足,于是有了下層人的不信任(潛伏著動亂)。憂慮啊!”[2]
【簡評】
《妙真經·二》第一段第二句應是源于上述老子之言的思想。
作為修道人要養生、長壽,也須“少私寡欲”,居安思危,既要避免動亂帶來的意外災難,也要抵御各種誘惑,使“恐懼為之宇,憂患為之門。”
【溯源⑶】
《老子·第五十八章》云:“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1]
【簡評】
這種說法屬于辨證思維。《妙真經》由此引出“福者禍之先”。但這并非絕對之理,而是說:一些禍患的發生,常常先以“福”的狀態出現。
《老子·第三章》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現)可欲,使民不亂。”[1]
本義是:“不重視珍寶,以使百姓不做盜賊;不宣揚可以想要的東西,以使百姓不會動亂。”[2]
【簡評】
老子認為:珍寶和可以想要的東西(一些利益)是犯罪和動亂的根源。
《妙真經》由此引出“利者害之源”,是辨證思維的觀點,是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如果君子愛財,取之正道,會有什么“害”呢?
《老子·第五十七章》云:“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1]
本義是:“圣人之言說:我沒有作為,而百姓的道德自然造化;我喜歡清靜,而百姓的行為自然端正。”[2]
【簡評】
這是老子的治國之道,認為國君要學習圣人——沒有作為,百姓的道德自然造化;做到清靜,百姓的行為自然端正。
《妙真經》由此(無為而治)引出“治者亂之本”,也是辨證思維。這種說法是有前提條件的(限于篇幅,此文未明示)。因此,不可斷章取義。
《老子·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聽)之,毒之,養之,復(覆)之。”[1]
本義是:“玄道(自然規律)使萬物誕生,使萬物得到蓄養,使萬物成長,使萬物孕育,使萬物得到治理,也使萬物受到危害。玄道(自然規律)使萬物存活,也使萬物覆沒。”[2]
【簡評】
《妙真經》的“存者亡之根”是源于此文。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養”就沒有“覆”;沒有“存”就沒有“亡”。
綜上所述,《妙真經·二》第一段第三句應是源于上述老子之言。
【溯源⑷】
《老子·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失)徳,是以有德。”[1]
本義是:“有高層次道德的人不失美德,因此有真正的德。”[2]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使人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行方,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聾。”[1]
本義是:“服裝的繽紛色彩使人眼花繚亂,打獵驅馬奔馳使人發狂,珍寶使人的行為攀比,食物的各種美味使人口爽,動聽的音樂使人的耳朵被堵塞。”[2]
《老子·第十九章》云:“見(現)素抱樸”。[1]
《老子·第二十八章》云:“恒德乃足,復歸于樸。”[1]
本義是:“永恒的美德充足了,則回歸到淳樸的狀態。”[2]
【簡評】
《妙真經》的作者因崇尚“道”之“玄”,而忽略“上德”與“樸”的關系,“抱樸”在第四句演變成“抱其玄”。
可以看出,《妙真經·二》第一段第四句源于上述老子之言。是把老子的圣人(國君)之道引入養生(益壽)之道,要求修道人先要成為高層次道德的君子,不視“五色”,不聽“五音”;內心淳樸;堅守養生(益壽)之道。
【溯源⑸】
《老子·第十四章》云:“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寥),其下不惚。”[1]
本義是:“三者的量不可計算,所以混為一體。一體的“大道”,其上方天空不空虛,其下方大地沒有模糊不清。”[2]
【簡評】
《老子》其它章沒有“混沌為一”之類的描述,故《妙真經·二》第一段第五句應是源于《老子》此章之言。
但是,老子所言的“一”(大道)其實是治國之道。而《妙真經》的作者將其引入了養生(益壽)之道。
《妙真經·二》第二段——
【解析】
①結合第二句“下德則不然”推理,“上意”之“意”是“德”字的誤寫。
“理”有省略,指“順理”。“無聲”指“無聲之行”。
“起福于”即“得福起于”。“未有”有省略,指“人所不見”。
“絕禍于未生”指“杜絕禍患于產生之前”。
②“下德”指低層次的道德。“高”是“尊”的形容詞,表示“非常”。“尊”指尊崇。
“榮”指榮華。“美”指美物。“善”有“容易”之意,[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此即此意。
“身辱”也是被動句。“報”指報復。
③“生長有其力”省略主語“萬物”。“力”有省略。指“自然的力量”。
“布施有其福”省略主語“善人”。“福”有省略,指“自然的福緣”。
④根據此句文意推理,“事”指常見之事。“為”表示“因為”。“方”有“常規”之意,[3]此即此意。
“曲”有省略,指“‘彎曲’的現象”。
⑤“偽善詐忠”前省略“有”字。
⑥“見”(音:現)是古“現”字,[3]有省略,指“出現這種情況”。
根據前兩句文意推斷,此“道”有省略,指道的真諦(自然而為)。
【譯文】
有高層次道德的人,正直于無形之中,順理于無聲之行,得福起于人所不見,杜絕禍患于產生之前。所以,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低層次道德之人則不是這樣,而是非常尊崇富貴;顯耀榮華、喜好美物;容易喜歡功名;發生禍患就憂愁;被盜匪傷害就討伐他們;受到侮辱就報復對方。
萬物生長有其自然的力量,善人布施有其自然的福緣。
常見之事是因為其常規,“彎曲”的現象是因為其法則。
賞善罰惡則有偽善詐忠出現,這種賞善罰惡的事跡只是自稱的功名。
出現這種情況與“道”的真諦(自然而為)相反。
【溯源⑴】
《老子·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失)徳,是以有德。”[1]
【簡評】
顯然,《妙真經》的“上德”源于《老子》,但是把“上德”歸納為四種狀態——一是“正”(正直),這種“正直”是無形中的表現;二是“理”(順理),這種“順理”是無聲的行動;三是“起福”,這種“福”起于“無”(人所不見);四是“絕禍”,這種“禍”杜絕于產生之前。
《老子·第七十九章》的“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1]
本義是:“天然正道(自然正確的作為)是減少有余的,增益不足的。”[2]
《老子·第五十三章》的“使我介有知(智)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1]
本義是:“使我獨有智慧,是因為行于(熟悉)“大道”(西周的道德、禮法等),只害怕走上‘斜路’”。[2]
【簡評】
《妙真經》的“正于無形”和“理于無聲”當源于老子上述之言。
《老子·第六十八章》云:“圣人無積,既已為人,己俞(愈)有”。[1]
本義是:“圣人沒有積蓄,既然已經為民謀利,自己的‘積蓄’(名利)也會有的。”[2]
《老子·第七章》云:“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
本義是:“圣人遇功退讓不爭,最后反而能夠領先;遇利遠離不爭,最后依然存在(禍生不及身)。”[2]
《老子·第十五章》的“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1]
本義是:“守住修心養生之道的人不想人生完美。只因不想人生完美,所以他們能夠退讓而沒有功成名就。”[2]
【簡評】
沒有“功成名就”,就不會產生“功名”引起的禍患。范蠡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管范蠡是否讀過《老子》,可以說,他的事跡證明他也算是得“道”者。
《妙真經》的“得福于未有”和“絕禍于未生”當源于上述之言。
【溯源⑵】
《老子·第三十八章》云:“下德為之,而有以為。”[1]
【簡評】
妙真經》的“下德”一詞顯然出于《老子》,但是所展示“下德”的六種表現,《老子》中沒有明確對應的章句。
可以說:《妙真經》“下德”的六種表現是對老子“下德”的進一步闡述,是補充其內涵。
【溯源⑶】
《老子·第十七章》云:“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1]
《老子·第十八章》云:“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智)慧出,案有大偽。”[1]
本義是:“‘大道’(西周的道德、禮法等)被廢棄,于是又提出‘仁義’。新的思想出現,于是才有大的詭詐。”[2]
【簡評】
《妙真經·二》后四句應該是源于老子這兩句的思想。是說:建立功業、行善濟困應該是自然(因責任、善心)而為,不必獎賞。這才符合“道”。否則,就有詭詐出現,與“道”不合。
《妙真經·二》全譯文:
君子要以高貴的身份位于低層,要以富人之軀位于貧困的環境,就像處于大卑的山谷,游弋于大賤的水潭。
“微小”是君子之本,“孤寡”是君子之根,“恐懼”是君子的房屋,“憂患”是房屋之門。
福氣是禍患的先鋒,利益是危害的源頭,治理是動亂的本源,存活是死亡的根源。
有高層次道德的君子,外表質樸沒有紋飾,不視“五色”,不聽“五音”,而是抱守玄妙之“道”。沒有抱道的心意如同沒有生根,能夠執守“虛無”則是因為自然而為。
“道”混沌為一體,其內涵都歸附共同的根——自然而為。
有高層次道德的人,正直于無形之中,順理于無聲之行,得福起于人所不見,杜絕禍患于產生之前。所以,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低層次道德之人則不是這樣,而是非常尊崇富貴;顯耀榮華、喜好美物;容易喜歡功名;發生禍患就憂愁,被盜匪傷害就討伐他們;受到侮辱就報復對方。
萬物生長有其自然的力量,善人布施有其自然的福緣。常見之事是因為其常規,“彎曲”的現象是因為其法則。賞善罰惡則有偽善詐忠出現,這種賞善罰惡的事跡只是自稱的功名。出現這種情況與“道”的真諦(自然而為)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