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正值國內的學校也準備招生的時候,有很多準備入學的家長在六一兒童節前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家里的孩子還不知該上哪里上小學?在我的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家長朋友,我的女兒今年也要上小學,還好她的媽媽是杭城小學的老師,所以享受了家屬的子女的優惠政策,免試入學,否則,此時我一定也和很多家長一樣加入到“擇校觀望”的隊伍中?教育理想面對現實有時變得蒼白而無力?雖然“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已是很多家長的一種信念,但在現實生活根本就沒有看清“哪里是起跑線”。“搶跑的人多了,后面的就跟著跑”,從眾根深蒂固。
我所在英國的圣彼得小學的招生倒是有不一樣的方式。在英國要讀小學,家長必須在一年之前到當地的教育部門登記注冊,并填寫入學的志愿,就像我們國內高考一樣填寫第一、第二、第三不同等級的志愿。教育當局會把相應的注冊表轉發到各個學校。作為圣彼得學校的招生順序是這樣的,第一層級,收養和寄養的孩子。這些孩子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可能更需要得到關懷,所以放在第一層次解決;第二層級,教會提供的學生名單,這兩點可能在英國的教會學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所有學校都這樣,帶有一種慈善性質。(圣彼得學校是教會學校,每年教會都會撥一些經費給學校)。第三層級,已有兄弟姐妹在此入學的孩子。如果有哥哥、姐姐已經在這里入學,那么弟弟妹妹就應該在這里入學,這樣家長接送就方便了。第四層級,教育當局劃定的學區內的學生;第五層級,各種各樣的申請。如果在解決了前面4個層級的學生,距離70名招生計劃還有空缺,就解決各種情況的學生。有幾位中國的訪問學者的孩子在此就讀,估計就是屬于這種情況了。
分班,有很多的小學如果沒有平行班就不存在分班,如果像圣彼得小學這樣的還存在分班,為了把班級的學生分得勻稱,圣彼得小學每年都重新分班,這個做法是比較有學校特色的,按成績、種族、家庭、性別、伙伴等因素,每年6月底要把同一年級的學生分成2個班,老師也不一定是循環跟上的,一年一個班級。除去這些個性化的做法,有一點分班中的細節值得關注,分班時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朋友,尊重友情,學校請每一個學生寫下想與自己同班的3個好朋友的名字,學校一定能保證有一個好朋友和他同班。平時,我們都說孩子的伙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教學中卻常常被我們多忽略。在英國小學的這種分班過程中還考慮到學生的朋友,讓人感覺很溫馨。在一個“搖號”模式盛行的時代,在隨機的背景下多一些人情,顯得特別珍貴。
忽然想起一個經典電影《聞香識女人》(此電影篇名取得好像與主題無關)中男主角,為了友情所作出的艱難的抉擇。孩子雖然小,但是也已經開始有“朋友”了。從英國新課程的藍圖中,重視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重視交往建立友情正是核心的目標之一。
現在,國內的小學也有很多政策是針對外來務工子女的,是否可以再進一步,把那些收養的孩子再做特殊化處理?現在分班為了公平起見,到時“搖號”,能不能分班的時候把學生的情況再做些分類,能不能允許孩子提一個想和ta同班的人的名字,那怕我們先暫時承諾“爭取解決,但不能保證”,也是對孩子友情的一種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