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思故我在”的勒內-笛卡爾
(2)主要著作與思想:
《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約1627-1628年)
《方法談》1637年
《幾何學》1637年
《論人》(約1630-1633年)
《論世界》(約1630-1633年)
《氣象學》1637年
《屈光學》1637年
《第一哲學沉思集》(簡稱《沉思集》)1641年
《哲學原理》1644年
《論靈魂的激情》(《論激情》)1649年
笛卡爾哲學思想的發展是通過他的著作反映出來的。《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是其思想方法的雛形,還不完善。《方法談》雖是以序言的形式出現,但其思想方法較以前更精練、更系統、更深刻。《第一哲學沉思集》是其建立新哲學的基本原則和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是學習笛卡爾哲學思想的主要文本。
笛卡爾思想的兩個主題是上帝和靈魂,這與奧古斯丁和中世紀哲學并無不同。但是他在處理這些主題時所采用的方式與先前的思想家有所不同,他是按照嚴格的邏輯分析進行的,因為他的目的就是,使哲學變成一種萬能數學,變成一種科學,經過嚴格的推理,一切都可以從最簡單的基本概念演繹出來。《沉思集》用了六個沉思來表述了他的主要思想:
第一個沉思懷疑什么? “我將懷疑一切,目的是想看一看,什么東西能夠經受得住這種徹底地懷疑。我不僅懷疑從課堂上,從書本里,以及從人與人交往中學到的所有東西,而且還懷疑,我周圍的世界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它是不是我的純粹的幻覺,或者世界是不是如我所感覺到的那樣存在---眾所周知,我們會被各種各樣感官錯覺所蒙蔽;而且對于看來是最真實可信的東西,對于數學的基本原理,我也必須產生懷疑,因為有可能我們人類的理智并不適宜于認識真理,并且經常會將我們引入歧途。”
第二個沉思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認為:哲學應該提供一種牢固可靠的基礎,一切只有通過嚴格的理性方式才能實現,而這一切與人的信仰無關。為此必須尋找一種絕對無誤的方法,才能獲得確鑿無疑的“第一原理”。“當我愿意象這樣想著一切都是假的的時候,這個在想這件事的"我"必然應當是某種東西,并且覺察到"我思想,所以我存在"這條真理是這樣確實,這樣可靠,連懷疑派的任何一種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發生動搖,于是我就立刻斷定,我可以毫無疑慮地接受這條真理,把它當作我所研求的哲學的第一條原理。”
第三個沉思 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 通過第二個沉思,笛卡爾從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中走了出來,他有了哲學的基點,就想來確立上帝的本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此協調哲學、宗教和科學的關系。在對待上帝存在的問題上,笛卡爾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當他把上帝置于自己認知體系里時,他是理性的;可當上帝的存在與他的認知體系發生沖突時,他總是讓理性屈從于信仰,犧牲了懷疑原則。所以他在有神無神論者兩邊都不討好,受到各方面的攻擊。尤其是有神論者的攻擊,因為他是一個天主教徒,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他就申明了自己的寫作宗旨:是從哲學方面證明“上帝和靈魂這兩個問題”,使人們不僅僅是在信仰的層面上,而且是在理性上理解上帝和靈魂存在的合理性。
第四個沉思 論真理和錯誤 在這里笛卡爾要告訴我們,真理是什么,我們為何能認識真理,我們為何會犯錯誤,誰為我們的錯誤負責?他碰到了一個辯神論的問題: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完善的,那我們的錯誤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世界上的罪惡又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這個問題曾經被以前的思想家們從倫理學的角度討論過,如今笛卡爾又從認識論的角度重新加以考察。他認為上帝為了創造一個完善的世界,必須給人類以自由,而這種自由正是罪惡的根源所在,因為人類可能會濫用這種自由。“自由意志會使人肯定這種觀念,卻否定另一種觀念。所有錯誤的根源就存在于這種意志活動中,而不在觀念本身。我們自己有權決定,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思想和認識。”只有當我們遵循一種無比確鑿和清晰的認識標準,而對其他一切都持懷疑態度,這樣我們才能不犯錯誤,并從而獲得一個正確的世界圖景。
上帝賦予我們理智和自由意志時,這個理智和自由意志就包含著天然的合理性。既然是上帝賦予的,他的能力就不能超過上帝的能力,人因不能理解上帝的意志也就不能認識世界本身。但人可以依靠上帝賦予的理智能力,獨立地認識自然界。科學負責認識自然界,宗教負責信仰上帝,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
第五個沉思 再論上帝及物質的本質 笛卡爾認為:經過對人的精神及其觀念進行仔細地考察,他首先發現上帝的觀念,在這里,上帝是一個無限的和非被創造的實體。接著,他又發現兩種被創造的實體的觀念。
首先是精神,是思想,精神和思想是完全非空間的和非物質的,“我可以想象我的思想,而不必再去考慮它在空間中的廣延。”
其次是物質 ,物質世界的存在并不象我們所感覺到的那樣,我們所感覺到的物質的質量,如色彩、味道、溫熱、柔軟等,這些都不能滿足笛卡爾對“清晰明確”標準的要求。他鄙視人的感官經驗,認為那模糊不清。“思想著的”理智只有用透徹的、理性的、“數學的”概念表達自身,才真正算得上是完全有效的認識。物質世界的特點就是其廣延性,即它占有空間。因此,在空間中的廣延性就是物質世界的本質。在廣延的概念中就已經蘊含著運動的可能性---只要存在第一推動者,它不可能來自物質本身,而只能來自上帝。上帝所賦予物質世界的運動總量會永遠保持平衡---這是對能量守恒定律的首次預言!因此,整個物理學可以用嚴格的數學方式,以廣延、運動和靜止這三個概念為基礎來構建自身。世界萬物,包括生命體的發展,都可以用這幾個基本概念去做數學和機械的解釋。
第六個沉思 論人的靈魂和肉體 笛卡爾認為人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人的“本質就在于我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或者說在于我是一個實體,這個實體的全部本質或本性就是思維”。靈魂和肉體的區別是:“我只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而沒有廣延,而另一方面,我對于肉體有一個分明的觀念,即它只是有廣延的東西而沒有思維”,“靈魂和肉體可以相互分離、各自獨立---靈魂可以沒有肉體而存在”,而肉體沒有靈魂也是一架能轉動的機器。“精神并不直接受到肉體的各個部分的感染,它僅僅從大腦或者大腦的一個最小的部分之一,即行使他們稱之為"共同感官"這種功能的那一部分受到感染。”
精神既然是非物質的,那它與物質性的肉體之間又是怎樣發生關系的呢?笛卡爾認為是“松果腺”的作用,“位于大腦實體的中央,懸掛在通道之上,大腦先前的精氣神在這個通道中與它隨后空腔中的精氣神互相溝通”。“神經就像繩子一樣從腳上一直通到大腦里---可是因為這些神經要從腳上通到大腦里,就一定經過腿、臀部、腰部、背和頸”,這樣就把整個身體串連起來了。
笛卡爾的認識論的建設性部分遠不如破壞性部分有味,在他身上有一種動搖不定的兩面性:一面是他從當時代的科學學來的東西,另一面是神學院傳授給他的經院哲學。這種兩面性讓他陷入自相矛盾,但是也使他富于豐碩的思想非任何完全邏輯的哲學家所能及。自圓其說也許會讓他僅僅成為一派新經院哲學的創始者,然而自相矛盾,倒把他造就成兩個重要而背道而馳的哲學流派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