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你喜歡的溫暖?
1.
朱高煦是永樂皇帝朱棣的次子,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卻在皇位爭奪戰中成為了一個犧牲品。
1380年,朱高煦出生了,他從小善于騎馬射箭,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多次立功,深得朱棣的喜歡。
朱棣喜歡朱高煦,不代表就愿意立朱高煦為太子,朱高煦還有個哥哥朱高熾。
朱元璋曾規定立嫡立長為皇位繼承制原則,而朱棣曾經謀反,自己得位就不正,他更不敢再立次子為太子了。
這讓在戰場上力挽狂瀾的朱高煦內心很不平衡,他覺得自己做了那么多事,甚至在關鍵時刻救過父親的性命。
憑什么一個體態肥胖的瘸子哥哥還要騎到自己頭上,他一點也不服氣。
為了平復朱高煦的心情,朱棣說:“你哥哥身體多疾病。”
意思很明顯:你哥哥朱高煦身體不好,將來接班人大概率是你。
然而,朱高煦就靠這一句話,等啊等,等了十幾年就是等不到朱棣改口換太子。
嫉妒心強的朱高煦對此非常憤懣,卻也沒其他辦法。
2.
朱棣登上皇位后,天下大一統,他需要一個會治理天下的人,不再看中武將。
朱高熾雖身體差了點,但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
一個國家需要文化信仰,在當時儒家文化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天下讀書人多,只有籠絡他們的心,才能換來朱棣政權的穩定。
最終朱棣舍棄了朱高煦,選擇了讀書更多的朱高熾。
朱高熾好就好在生了個兒子朱瞻基,朱棣非常喜歡朱瞻基這個孫子,朱高熾的太子位就更加無法撼動。
朱棣沒有給到朱高煦太子位,但對他并不差,封了他漢王,給足了俸祿。
朱高煦多次拒絕就藩要求留在南京,朱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強迫,也沒責怪。
這些只是因為朱棣心中有所虧欠,不管怎么說朱高煦也是他的親生兒子,戰場上為他立功無數,救他于水火之中。
只要朱高煦不鬧出天大的事,就隨他去吧。
朱高煦不去就藩,是因為他想取代朱高熾,他只有留在南京才有機會。
一旦他離開南京,一切的一切就徹底回不去了。
這其中包括在京城享受的榮華富貴,在宮中穿插的眼線眉目……
往日的故交會逐漸走失、父親的寵愛也會隨距離而淡化,所以朱高煦賴著不走。
3.
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犯事太多,亂殺人,僭用御用車馬,挑撥離間太子與群臣關系等,惹得人人告狀。
朱棣再也受不了了,下定決心要從嚴處置他。
好在朱高熾求情,朱棣放了朱高煦一馬,并要求朱高煦當天前往山東樂安就藩,因為朱棣實在是不想再看到他了。
原本朱高煦可以在南京長久待下去,他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只能說咎由自取。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朱高煦踏上了去往山東的路。
當時他37歲,連餞別的酒都沒喝上一口就匆匆上路,凄楚的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射在路面上,風中搖曳著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他的心情異常失落。
明明就藩是一件光榮的事,但此時的朱高煦并不認為,他和官員被貶謫沒有區別,就像一條狗從家中被踢了出來。
4.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遷都北京。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征討蒙古,不幸在回京的路上駕崩,只有貼身太監馬云發現了這件事。
馬云怕軍心不穩,就悄悄告知了楊榮和金幼孜等大臣,大家最終商議結果:不公布喪事。
就這樣,朱棣的尸體用被子包裹起來放進了錫制的床里,楊榮讓廚師照常給朱棣送飯,其實都是給太監馬云吃的。
士兵們全被瞞在鼓里,一切正常運行。
后來朱棣的尸體逐漸發臭,楊榮不得不加快返京的進程,并假傳圣旨說皇上要回京處理朝政。
其實,軍心穩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朱棣還沒來得及留下遺詔,皇位繼承人沒講出來。
唐高祖李淵曾對次子李世民說:“他日奪了天下,定讓你做太子。”
李世民一聽這話,在帶兵過程中浴血沙場,奮勇殺敵,只為父親的一個承諾。
然而,李淵食言了,他沒有實現諾言,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后來,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并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楊榮怕重蹈歷史覆轍,才選擇了隱瞞喪事,起碼現在他手里還有大權。
如果朱高煦得知此事,不只是朱高熾、朱高煦兄弟二人手足相殘那么簡單了,朝廷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到時候朝臣站隊立派,楊榮他自己很有可能都性命不保。
好在,一切按計劃進行,朱高熾接任了皇帝位置。
5.
果然,朱高煦那頭不安分,他得知父親駕崩,就派人去守喪,實則刺探現場情況,以便尋找機會,發動政變。
朱高熾作為哥哥,當太子期間,他并沒有怪罪弟弟,反而經常慰問,勸他不要這么激進,心態要好,要做好事,但是朱高煦不以為然,就是不愿意改過。
可能是太子定好了,朱高煦覺得哥哥這么做是假惺惺,做給人看的,好讓群臣由心信服朱高熾。
但是,朱高熾在北京登基了,朱高煦依然沒有放棄奪皇位的機會,另外,朱高煦的弟弟朱高燧同樣對皇位虎視眈眈。
明明朱高熾知道朱高煦想搶皇位,卻依然把他召回到了北京,并給他更高的俸祿,還賞賜了不少金銀珠寶,只希望他能好好地在樂安享福,不要再鬧事了。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熾駕崩,他在位不到一年,朝臣上下哭聲一片。
當年朱棣在位時期,朱高熾可以算得上半個皇帝,很多政務都是朱高熾處理,他不光提出一些政見,還付諸行動。
比如:賑濟災民、開墾荒地、修筑堤壩、解決漕運、擴建糧倉為朱棣北伐提供后勤保障,才有了明朝最強盛的時期“永樂盛世”,也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明史》中記載: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朱高煦眼里根本看不到天下黎民百姓,他眼里只有至高無上的皇權,現在他哥哥一死,他更有機會了。
曾經朱高煦在朱棣面前自比李世民,李世民殺了哥哥當了皇帝。朱高煦現在不需要殺哥哥,他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皇帝,前提是阻止侄子朱瞻基從南京前往北京奔喪。
《明史·朱高煦傳》: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于路,倉卒不果。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朱高煦設了精兵在朱瞻基去往北京的路上,誰料到朱瞻基有所提防,并沒有走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的路線,反而往西北方向,繞道河南再從山西去了北京。
還在半路等待的朱高煦遲遲不見侄子的人馬,心中還在揣摩人有沒有出發呢,朱瞻基已經在北京登基。
6.
為了提高自己的話語權,朱高煦提出了很多政見要求朱瞻基按照他的要求來治理國家,朱瞻基也都聽從。
朱高煦后來要求越來越過分,侄子也沒拿他怎么樣,他認為朱瞻基也就這點實力了。
兩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他招兵買馬,壯大勢力并拉攏英國公張輔。
張輔收到這消息,魂都嚇沒了,造反可是誅九族的大罪,于是趕緊匯報給了朱瞻基。
在家守孝的御史李浚不敢同流合污,改名換姓抄小道去了北京告狀,說朱高煦造反。
這下,朱高煦造反的事情坐實,朱瞻基念及叔侄一場,不希望派兵捉拿朱高煦,就派人勸說。
朱高煦不吃這一套,還放話給傳話人,說:仁宣宗父子二人輪流用錢財糊弄我,讓我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生活,還削我的護衛,我提的要求經常有待商榷,你當我是三歲小孩。
隨后,朱高煦上疏奏折,有指責皇帝之詞,蔑視黃家權威。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漢王果然謀反。”于是下令派人討伐朱高煦。
楊榮勸朱瞻基御駕親征,但是他拒絕了,因為剛登上皇位沒多久就離開京城帶兵打仗,怕被小人算計,所以朱瞻基只當了監軍。
7.
烏泱泱的兵馬到了樂安,朱高煦并不害怕,下定戰書,次日清晨開戰。
神機營先是來了發射火箭,震懾叛軍,然后把勸降信射到城內,朱高煦根本不理會。
面對著京城的大軍,叛軍心里開始打退堂鼓,紛紛表示想投降,不然死是小事還要連累家人,有人獻計說抓住朱高煦可以立功。
朱高煦見大勢已去,為了保住小命,表示愿意出城投降。
被抓住的朱高煦按照大明律例,要被處死,朱瞻基不允許,把朱高煦父貶為庶人,其他同謀叛亂者嚴重者處死,其他人發配邊疆。
在大牢里的朱高煦日子過的還不錯,吃吃喝喝,并沒有對他用刑,朱瞻基每年都會去看望這位叔叔。
朱高煦投降后,按照慣例,朝廷要指派一名御史去數落犯罪人的罪行,可以理解為罵人,好讓犯罪人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讓他心服口服。
28歲的于謙此時就登場了,對著46歲的朱高煦就是一頓語言輸出,但是罵朱高煦還不能罵及家人,否則就有辱罵皇帝嫌疑。
于謙倒是有本事,罵得朱高煦差點口吐白沫,可以想象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里與老鴇對罵場景或者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與對穿腸對對子場景。
昔日驕橫跋扈的朱高煦面對義正嚴詞的于謙,居然沒了往日的犀利,心理防線猶如潰堤的大壩徹底崩潰,朱高煦被罵得狗血噴頭,趴伏在地瑟瑟發抖,嘴里念道:“臣罪該萬死,臣罪該萬死!”
8.
就是因為“一罵成名”,于謙得到了朱瞻基的賞識,卻讓朱高煦心理更加逆反。
有一次,朱瞻基探望朱高煦的時候,朱高煦為了發泄心中憤怒,用腳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沒有任何防備之心,在隨從臣子面前摔了一個狗吃屎。
此時的朱瞻基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心慈手軟的皇帝,他再也忍受不了這種屈辱,下令讓人用300斤的銅缸把朱高煦倒扣在里面。
朱瞻基作為武將,力氣很大,竟然把銅缸給頂得搖搖晃晃,護衛們怕傷到皇上,一個個上去按住了銅缸,并生火熏死了朱高煦。
掀開大缸時,朱高煦已成了渣渣。
因為這件事,朱瞻基不再念及親情,他直接處死了朱高煦的9個兒子,一個不留。
這是朱瞻基在樹立帝王權威,誰要是再有謀反的想法,只有死路一條。
于是,朱高燧也收斂了自己的行為,再也不敢動奪位的心思。
9.
有人問,為什么同樣模仿朱棣起兵的朱高煦做了那么多準備,再加上早年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為什么還是會輸?
首先,朱允炆怕背負殺叔叔的罵名,一直要求軍隊活捉朱棣,沒有下殺心,軍隊就有點礙手礙腳,因此作戰力大幅度下滑。
朱瞻基也有這樣的想法,雖沒有御駕親征,但是他去現場督戰了,軍隊士氣大漲,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現,所以大家都很賣力。
其次,朱棣造反有其他藩王支持,朱允炆削藩讓所有藩王都不滿,一個個都跟著朱棣干了。
朱高煦起兵時候,只是自己在單獨作戰,他的弟弟朱高燧還沒來得及和朱高煦合作,朱高煦就已經被拿下。
另外,藩王被削,私人護衛隊被削減,即使朱高煦后來偷偷招兵買馬,但都是一些新兵,沒有機會和時間去操練,和北方經驗豐富的作戰老兵無法相提并論。
再加上朱高煦的臨時軍隊缺少好兵器,他自己帶兵打仗過去了二十幾年,早就忘記如何帶兵了,打不過很正常。
最后,朱高煦所處位置是山東,被北京和南京兩面夾擊,地理位置上就吃了大虧。
不像朱棣是從北方一面攻下來的,所以朱高煦的處境根本沒法打,再加上他的想當然,自以為是,輸是必然。
文/冰糖葫蘆不加皮
20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