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咨詢經驗的增加,接受心理咨詢的來訪會越來越多,可是該如何理解來訪者,始終是困擾咨詢師的重要話題,也就是咨詢師陪伴、傾聽、熱情、積極關注這些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提及理解可就沒有那么容易。
理解來訪者并不是簡單的安慰來訪者,比如來訪者咨詢中放聲哭泣了,咨詢師應該做什么,其實上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咨詢師會比較著急,覺得應該去安慰來訪者,有的會問問 來訪者到底想到什么了,有什么感受會讓自己難過,還有的咨詢師會一直陪著,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就是靜靜的陪著他。
對于這個來訪者的哭泣只是一個場景,可是如何去進行工作可以區分咨詢師的專業程度如何,畢竟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會在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哭泣,才會流淚之類的,說明可能比較信任咨詢師,同時也是進一步理解來訪者的一次機會,當然過去的咨詢中,我的確做的不是那么好,沒有進一步理解和共情到來訪者。
心理咨詢的理解絕不是簡單的安慰和陪伴,而是需要協助來訪者去理解自己的哭泣背后的復雜情緒,或許哭泣背后有憤怒、痛苦、悲傷、凄涼等五味雜陳的情緒。
那么在咨詢中,咨詢師該如何回應來訪者呢?假設一個場景,來訪者的哭泣之后,然后說到:“每個人可能都會偷偷哭吧,我在您面前丟人了”。那么咨詢師該如何回應來訪者的話語呢,咨詢師如果說道:“你不用自責,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生活都有自己難處,哭泣出來就發泄出來了”。上面咨詢師的回復可能是一種安慰,而不是深入的理解來訪者表達東西。那么咨詢師或許可以這樣講:“我感覺到你有一些難過,你在我面前哭泣有一些不好意思,那么偷偷哭泣的感覺,讓你能夠想到什么”。這樣的回復看起來可以進一步理解來訪者,可是好像還不夠那么的深入。如果再深入一些,咨詢師該如何理解來訪者的呢?或許咨詢師可以這樣講:“好像你覺得大家都在偷偷的壓抑自己的情緒,在我面前哭泣讓你有些自責和內疚,看起來你擔心給我帶來一些麻煩,好像一直以來你都是比較照顧他人的感受”。如果這樣回復,就可以讓來訪者進一步理解那個沒有被看到的自己。當然,上面這樣回復,感覺還是有一些瑕疵。
我可以嘗試再用另外一種回復,咨詢師也許可以這樣回復:“我能感受到你總是為他人考慮,我也被你善意溫暖到了,同時你的內疚讓我在想,在平時的日常人際互動中,你總是替別人考慮,可是你的感受好像沒有被看到,假如我們一起靠近你內在的小孩,你可以想一下,他在說出那句話的時候,他內心是什么感受呢?”這樣的回復,也不是非常完美,感覺可能還是有瑕疵。
當然上面的四種回復方式,只是我的一種想象,與真實案例無關,我要說的就是咨詢師對于來訪者的理解是主要還是語言,我們咨詢師需要修煉自己的專業語言,如何能夠將自己感受、來訪者感受以及落腳點回到來訪者身上才是關鍵,而這部分內容就是心理實戰的重要內容,學再多技術,如果缺少這部分實戰、總結以及反思,可能還是不能夠成為進一步成為更加專業、有效的咨詢師。
咨詢師和來訪者互動中主要使用工具就是語言,而用語言怎么去療愈一個人,的確需要專業化訓練,所有心理咨詢師培訓可能提及理解這個詞語,可是從事心理咨詢師將近5年,我對于如何理解來訪者,還是有很多疑問和問題。
我們咨詢師該如何理解來訪者,通過什么樣的更加合適的語言去理解,咨詢師的提問也是一門藝術,該如何提問都是需要考量的,咨詢師該如何一步步推進。
如何聽到來訪者的言外之意會比來訪者實際說什么更重要,來訪用什么樣的方式表達會比咨詢師聽到言外之意更加重要。咨詢師并不是簡單回復來訪者話語的意思并進行總結,而是一種梳理之后,讓來訪者看到并且進一步引發來訪的思考和理解,也就是來訪者對于自己情緒的理解和接納。
來訪者往往一個人去看書,去療愈哪些嚴重創傷會比較難,哪些創傷療愈是需要在關系中被療愈的;來訪者和咨詢師重新呈現過去的互動模式,而咨詢師不僅僅是安慰和陪伴,更重要的是幫助來訪消化和理解這些感受,并且讓來訪體驗到自己這些情緒會被看到、被接納和理解,當我們咨詢師功力或者比較恍惚等各種原因沒有抓住理解來訪者的關鍵點,也就引發來訪者那種不好的感覺,往往都是與低價值感的自我有很大關系,而只有咨詢師的回復讓來訪體驗到不一樣的時候,他的內心才能進一步打開,這樣來訪者就有機會進一步理解自己,而這就是被療愈的過程。
作為咨詢師可能一直需要有第三只眼觀察,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在說,可是具體操作的時候,并不是那么簡單,的確是蠻考驗咨詢師的。比如剛才說到的來訪者到底是怎么說的方式,咨詢師有什么感受,來訪者一直不想說話還是問一句說一句或者一直說個不停,而這樣的方式意味著什么,咨詢師可以與來訪者一起探索,并且咨詢師在反饋自己感受時,需要覺察自己的反移情的部分。
來訪者和咨詢師的互動方式,會像是他和誰的互動,來訪內心對于咨詢師的一些憤怒是否在表達,咨詢師是否可以承受。
如果咨詢師不能承受來訪者的憤怒和敵意等比較強烈的情緒,也意味咨詢可能會停滯,表達憤怒或許才能進一步重新建立關系。在咨詢關系沒有那么穩固的時候,或許來訪就是不敢表達。
某種程度,部分來訪者成長路徑或許是:感覺到安全進行表達和理解自己,包括釋放憤怒,憤怒被咨詢師接住之后,當然往往可能會稍微探索一下,如果咨詢師不能承受來訪者攻擊,那么來訪者可能就會回到原來的模式之中,承接憤怒之后,來訪者可能會開始釋放悲傷,悲傷被看見,被接受到,并且來訪者可以愿意接納自己這些“糟糕”的部分,也就是意味著開始療愈,這也是“整合”開始。
歡迎留言,轉發!
心理咨詢到底需要做多久?| 短程、中程和長程心理咨詢的特點和用途
渡心人
醫學心理學專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時長1000小時以上,受督時長180小時以上;
與你共渡心靈之河
心理動力學取向,人本主義
02
專業領域/Field/
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
親密關系、人際關系;
學校適應、創傷療愈;
個人探索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