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中月
編輯/剩草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你是否覺得清明節除了掃墓還是掃墓?
其實,清明是二十四節氣其中一節氣,它是春分過后的第十五天,在這一天,多數地區會降雨升溫,空氣清潔而明凈,因此叫做清明。
清明是適合春耕的大好時節,一句農諺是這樣描述的"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由此可見,清明節前后,是農作物生長的最佳時節。一個原來是春耕春播的清明節氣,后來又怎么成了祭祀,掃墓的節日的呢?
原來清明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繼位前曾遭人陷害。
在逃亡避難期間,重耳受盡屈辱,缺衣少食,身邊的大臣陸陸續續離開他而另投其主。
只剩下幾個比較忠心的人,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忠實大臣。在一次重耳餓暈過去的時候,介子推為了救重耳,毅然決然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
重耳吃了烤肉振作了起來,十九年后,重耳東山再起,回國做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曾在他患難時,依然對他不離不棄的幾個大臣,大加封賞,給他們加官進爵,唯獨忘了曾經割肉救他的介子推。
在他人提醒下,晉文公羞愧難當,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卻拒絕不見。原來介子推與老母親躲進深山里,晉文公為了引出介子推,聽了手下人的話,放火燒山,只為逼介子推現身。
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都沒有見到介子推出來,待山火熄滅后,晉文公帶領眾人上山尋找,在一棵燒焦的大柳樹跟前,介子推與老母親緊緊相擁在一起。
眾人在介子推用后背死死頂著的一個老柳樹的樹洞里,發現了一片撕開的衣襟,上面有用鮮血寫成的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晉文公含淚將介子推與他母親安葬在柳樹之下,在山上建祠堂,還向舉國上下頒布禁令,每年清明前后,不得生火做飯,只得吃寒食。
第二年到了介子推的忌日,晉文公帶領眾大臣素服上山,在介子推墳前祭拜,發現去年燒焦了的柳樹,居然死而復生,還長出了綠意盎然的柳葉,隨風飄揚。晉文公掐了一節柳枝,做了一個柳葉頭圈戴在頭上,敬重地在介子推墳前祭奠。
之后,晉文公將復活了的柳樹叫做"清明柳",把祭奠介子推的這一天,叫做"清明節″。從那以后,各家各戶也跟著在清明這天祭拜、掃墓,以示對先人的緬懷。
久而久之,清明節成了全國人民紀念先人最隆重的日子。
人們在清明這天,全家總動員,甚至是全家族的人。有在遠方城市工作、生活的,有同族分了房,分支的各個不同家族的,各兄弟的家人,浩浩蕩蕩地比過年還熱鬧。
春節也只是自己一家人一起聚聚,清明這天可不一樣,不但叔伯兄弟幾家人,還有同一個太公、太祖公的好幾十房人,都回到老家。在自家族的祠堂上香、燒紙、祭拜,家族大的甚至有成百上千的人。
這么大的掃墓陣勢一般都是老家在鄉下的,大多數人的祖輩原來是在鄉下,他們的先輩背井離鄉出外打工,掙到錢后,衣錦還鄉,拖家帶口,回歸故里。
有些老一輩的人,都有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落葉歸根。他們認為在外拼搏了一輩子,到了老的時候,他們共同的心愿就是能在百年之后,能回到魂牽夢索的老家,能安葬在祖先的墓地附近,與先人團聚。
當然中國人是一個講究風水的民族,祖墳葬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后輩的人。
平時哪家小日子越過越滋潤,丁財兩旺,人們都會羨慕地說上一句:"他家是祖墳葬得好,祖墳冒青煙了,所以紫氣東來,有祖上保佑呀!″如果哪家事事不順,自感倒霉,也會怪到自家祖墳沒葬好,"看來,咱家祖墳沒葬好,得找個風水先生看看,修修墳了!″
在這先不論封建與否,風水的事情也是說不清楚的,總之,信之則有,不信則無。
但從中國的傳統來看,清明拜山掃墓,真的很隆重,人們對清明節也重視。按照習俗,清明掃墓,人們事先會準備好供品,有些地方會備上燒肉,糍粑,熟鴨蛋等等。有些地方會用鹵鵝,整個燒乳豬,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塊生豬肉,每個地方都有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
上了山,找到自家祖墳,按輩份從高到低依次祭拜。祭拜前,首先要將墳前墳后以及四周的雜草,清掃干凈,修整墳墓,在墳頭壓上壓墓紙。壓墓紙分為白色,黃色和紅色,也有五色的,壓墓紙要用鋤頭或鐵鏟重新鏟上一塊新土或用石頭壓在墳頭。
壓上壓墓紙的目的是告訴別人,此墳并不是無主墳墓,它已經有后人祭拜過了的。
跟著就插上蠟燭香火,燒各種冥錢,大到上萬上億的大鈔,小到幾元幾角,還有各色元寶,衣服、褲子,鞋子,房子……等等有些地方的風俗是在墳頭插上柳枝掛上彩衣。
然后燒上炮竹,有些大家族的炮竹好幾十萬頭,解開可以繞著墳墓好十幾圈。等香燭燃盡,炮竹放完,確定完全熄滅了才下山。最好是臨走時用水淋一下燃過的香灰,以防香灰復燃,引火燒山。
最近一兩年國家明文規定,掃墓不得燃放炮竹了,因為每年清明節由于掃墓引起的火災數不勝數,還有些大城市連香火都不許點燃,都在進行文明掃墓。
十幾二十年前,不論城鎮鄉下到處都見大大小小的墳墓,近十年經過政府推動改革,滿山遍野的私家墳墓漸漸地搬遷到統一規范管理的公墓。
公墓平時有人監管,人們在清明節前后到公墓祭拜,只需帶上鮮花及一些簡單的供用即可,簡單、文明、時尚,近幾年公墓是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的了。特別懷念讀小學的那段時光,每到清明節前后,學校會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
每個學生脖子上系著鮮艷的紅領巾,排著整齊的隊伍,神情莊重地站在烈士紀念碑前,為烈士墓獻上自己親手做的小白花,向烈士碑行隊禮,讀宣言。雖然過去了幾十年,那段清明節在烈士陵園的祭奠活動,還歷歷在目,宛如就在昨日。
每每想起那種正義凜然的愛國情懷和對烈士的尊重及崇拜,都會感覺自己滿腔熱血都沸騰了起來。
從2008年的首個法定清明節到如今,不知不覺已經有十三個年頭了。清明節結合周未一起,成了小長假,人們除了掃墓,還會一家老小一起在郊外踏踏青,放風箏,蕩秋千,插插柳枝,賞賞花,美美地享受人間最美四月天。
清明節前后人們喜歡吃寒食,也許是紀念介子推被火燒死的原因吧。寒食節其實是清明節的前一天,不知從何時起,寒食節悄悄地和清明節融合在了一起。
北方的寒食有北京著名的"寒食十三絕",分別是驢打滾、薩其馬、糖耳朵、艾窩窩、奶油炸糕、糖火燒、焦圈、硬面餑餑、姜絲排叉、馓子麻花、芝麻醬燒餅、豌豆黃、螺絲轉兒。
南方有青團,江南一帶喜歡用新鮮艾草用堿水浸泡后榨汁揉入糯米粉蒸食,再包上各種可口餡料,弄成青團。
廣東客家人也是用艾草熬汁和糯米粉混合做成艾糍,可蒸可炸,可咸可甜,艾糍是當地清明前后最受人們歡迎的食物之一。
廣東潮汕一帶也有類似青團的食物,是用漿麥草和鼠麴草和糯米粉做成的清明馃,也很受當地人喜歡。每年清明節都能見到一大幫的孝子孝女,在虔誠地跪拜,燒香燒紙錢。
死后墳前千柱香,不如床前一碗湯。趁父母還在就要多行孝,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后悔,那時在墳前燒再多的香,也換不回生你養你的父母。
清明節只是一種緬懷先人的形式,不必太過講排場,比氣勢,真正的懷念是在心中,將對已逝親人的念想,永遠銘記在心才是真正意義的緬懷。最后,希望大家在清明節能文明祭奠,并祝大家愉快安康!
排版:Co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