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青少年社會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定義及特點
(一)青少年的定義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的定義,青少年是指年齡 范圍為6~35周歲的人。總體來說,青少年期是由兒童轉向成人的過渡時期,是個體從不成 熟轉至成熟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連接著不成熟與成熟的兩個自我,也是人生發展直線上的 一個質變、轉折、轉型或轉換期,這種轉變或轉折比人生其他任何階段都要廣泛和深入,因 此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是自我辨識與認定的重要時期。
(二)青少年的特點
青少年期是人生生命循環變化最多的時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斷成長,個人的心
態及社會關系不斷產生變化,青少年對自我的探索、認同、人際關系、家庭及社會角色也在
每天產生新的認識和新的適應。多變、創新、反叛是青少年時期的最主要特點。
二、青少年的需要及問題
(一)青少年的需要
青少年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講是指其社會化過程的基本條件是否得到滿足,在社會化過 程中是否實現了他們的自我同一性。從發展的角度看,可以把青少年個體發展性需要作以下 概括:
(1)接納自己的身體與容貌,表現出符合社會規范的性別角色要求。
(2)個體與同伴發展適當的人際關系。
(3)追求個體的情緒獨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謀其立,尋求經濟獨立。
(5)為未來的生涯做準備。
(6)發展符合社會期望的認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現負責任的行為與追求理想和抱負。
(8)為未來的婚姻和家庭做準備。
(9)建立個體的價值體系,符合現實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問題
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主要包括青春期成長成才問題、青少年心理情緒問題、青少年就業創業問題、青少年 社會融入問題、青少年婚戀交友問題等。
2.青少年權益遭到損害的問題
主要包括青少年貧困問題、青少年人身權益受到侵害問題、因監護權缺失或不當導致 權益受損問題等。
3.青少年行為不良方面的問題
青少年存在的偏差行為具體體現在性格缺陷、知識和技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障礙、
社會交往群體不良、行為不良、信仰缺失、對教育和未來人生追求的缺失等方面。
三、青少年社會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社會工作概念
1.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把青少年作為工作和服務對象,通過運用關于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
規律,以及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理論、方法和技巧,來最大限度地發掘青少年的潛能,促
進其全面健康發展,以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專業活動。
2.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的定義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的定義,青少年社會工作 服務指以青少年為對象,整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論、方法和技巧,協助其提升解決
問題的能力,恢復、改善及提高其社會功能,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社會服務活動。
(二)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特點
1.在價值理念上更突出對青少年群體的多元化和主體性的尊重與接納
反叛、要求獨立以及不斷面臨著“心理斷乳”而帶來的震蕩,是這一時期青少年身心 發展和社會成長的主要狀態。標新立異、唯我獨尊、追求自由等,是許多問題青少年的主要 行為特征。社會工作者就更加需要秉持和運用接納、不批判、尊重、保密、個別化和服務對 象自決等社會工作價值原則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
2.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方面更強調在促進青少年自我認同和發揮群體示范性效應方面
的整合性運用
基于青少年的特點,社會工作者采用融社會工作價值理念于其中的個別輔導、角色扮演、 小組游戲、技巧訓練、集體活動等方法,對激發青少年的主體性發展有十分明顯的啟發、幫 助和促進作用。小組工作或團隊活動,對于吸引青少年參與發揮積極正面的群體示范效應效
果明顯。
3.更加注重在優化社會環境方面的政策倡導
青少年的發展深受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工作者需要了解其生態系統的
影響,整合相關資源,通過政策倡導。促進青少年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的環境優化。
(三)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尊重青少年主體地位,承認與接納青少年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充分照顧青少年的特點
和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
2.發展性原則
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青少年,強調青少年自身蘊含的發展潛力和成長的內在
動力,重視經濟社會發展對青少年福利的影響。
3.整體性原則
重視青少年與其家庭、學校、社區、朋輩及服務機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全面系統地
識別青少年的需要,提供整合性社會工作服務。
第二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
(一)青少年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1.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生物進化理論假定個體的發展受自然法則的影響,重視生物性力量對個體成長與發展 的主導作用,同時把青少年的生長與發展看成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現象,而生長與發展具
有共通性,不受社會文化的影響。
2.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觀點
以弗洛伊德為主要代表的精神分析論在性心理發展理論、欲力再現論、人際關系論、
心理社會論等的闡述中,特別提到“認同作用”對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影響。
3.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青少年通過觀察歷程就能進行學習,并不需要個人親身 體驗而直接受到獎懲。班杜拉強調, “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影響青
少年形成自我效能的來源有成就實現、替身經驗、口語說服、情緒激起四個方面。
班杜拉認為,青少年輔導與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自我規劃”,要使青少年實現自我規 劃需要三個階段,分別是誘發改變、類化、維持。為了使青少年能達到自我規劃的目的,班
杜拉提出了實力楷模法、認知楷模法、激發自制力三種治療技術。
4.認知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1)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
青少年開始運用抽象的、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推理或判斷,并解決周圍的問題。
(2)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
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到達循規期,并以權威人物的贊賞為基礎,且青少年有維持法律與
秩序的意愿。
(3)西爾曼的社會認知論
人際交往和友誼發展能力是青少年發展的重要課題。
5.社會文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社會文化論強調社會文化決定了青少年的人格發展,青少年的發展是社會期望的產物。
(二)青少年偏差理論的主要觀點
1.社會次文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些青少年的言行無法符合一般社會標準,因此成為社會適應困難者。他們慢慢聚集 起小團體,認同共同的價值體系,漸漸形成次級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為,共同以反社會 行為來應對和解決適應困擾問題。
2.標簽理論的主要觀點
從社會互動理論引申出標簽理論。標簽理論認為不同的社會會把不同的行為標記為偏 差,偏差有兩種:初級偏差和次級偏差。標簽理論討論的重點是次級偏差行為,認為標簽的 過程是一種強烈的負面看法,會使個體改變自我意識,影響人的自我認同,進而導致更嚴重 的偏差行為。
3.社會聯結理論的主要觀點
社會聯結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社會聯系,赫胥指出了社會聯系的4個構成部分:依附感、 承擔感、參與感、信念。
4.整合理論的主要觀點
該理論強調青少年犯罪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而青少年犯罪本身與這些因素也是 相互作用的。
二、青少年服務的基本內容
(一)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方面
1.思想引導
思想引導類服務主要有法制教育、公益服務、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習慣養成
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內容包括開展行為治療、規范教育和培養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1)青少年的自我管理服務的目標
① 提升青少年自我決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②協助青少年有效地自我約定且誠信地盡力執行,培養青少年勇于負責的態度來面對
自己的生活。
③協助青少年正確地檢視、查核自己的行為表現,懂得如何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有效的 評估。
(2)邏輯依據(“3R” 理論)
①責任 (Responsibility): 強調每個人一旦作了抉擇,就應當信守承諾,全力執行,為 自己的行為負起完全的責任。
②現實 (Reality): 強調服務對象的當前行為,不注重過去的經驗,把握現在才有成功 的可能。
③正確 (Right): 服務對象經常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做得正確、是否恰當。
3.職業指導
幫助青少年培養正確的就業意識,提供就業信息服務,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
主要包括:職業規劃、就業見習基地建設、面試技巧訓練、就業信息咨詢、網絡創業
公益培訓、就業資源聯動等。
4.婚戀服務
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幫助其解決思想上、情緒上的困擾,為有需要的青年組
織開展婚戀交友活動。
5.社交指導
培養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動機和交往品質。
(二)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方面
1.困難幫扶
幫助貧困家庭青少年、殘疾青少年獲得政府救濟和保障、社會資助和幫扶。
2.權益保護
為青少年提供個案維權服務。
3.法律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法制宣傳教育與法律咨詢服務。
4.心理疏導
緩解或消除心理問題,幫助提高情緒自我管控能力,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方面
1.一般預防
社會工作者可以開展的專業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①開展理想、道德、法治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預防犯罪教育, 協助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提升遵紀 守法和防范意識,提升青少年的責任擔當,增強辨別是非、自我保護和自我管控能力。
②提升青少年父母監護責任。協助父母提升其對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教育、勸導、 勸誡、監護能力。
③協助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犯罪教育。協助學校開展青少年的 服務需求評估、早期干預,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矯治服務,建立包括預防校園欺凌等在內的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④協助青少年工作的其他部門、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犯罪 服務活動。
2.不良行為的干預
社會工作者可以開展的專業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①協助父母開展不良行為干預。
②協助學校開展不良行為干預。
③ 協助公安派出所、居(村)委會等相關部門開展不良行為干預。
④ 開展外展服務。
⑤受其他相關部門委托開展的不良行為干預。
3.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
社會工作者可以開展的專業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①協助公安機關開展包括訓誡在內的矯治服務、觀護幫教服務。
②協助專門學校開展嚴重不良行為矯治服務,包括評估、干預、成效評估、轉介等。
③受其他相關部門委托開展的嚴重不良行為教育矯治服務。 4.重新犯罪的預防
主要包括刑事案件處理中的未成年人社會工作服務、民事案件處理中的未成年人社會 工作服務及其他需要司法保護的未成年人社會工作服務。
【注意】社會工作者應遵循“最小傷害”原則,避免將青少年犯送至監獄等機構接受處 置,應通過建立以社區為本的輔導體系,達到青少年的行為矯正目的。
第三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方法
青少年社會工作方法是指社會工作者根據青少年需要,綜合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 社區工作等社會工作直接方法和社會工作行政、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研究等間接方法。基于 青少年群體社會化的特點以及小組工作方法,有助于建立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正向社會交往關 系,建立良好的同伴社交方式,建立同伴正向支持網絡,改變他們與社會隔離的封閉狀態的 實踐經驗。
二、針對特定需要的介入方法
(一)危機介入
通過多專業合作方式協調資源,以中途之家、類家庭、收寄養等方式為不適合家庭居 住的青少年提供安置服務,進行綜合援助。主要針對可能危及青少年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 問題而實施的緊急干預策略。
(二)家庭治療
以家庭為介入單位,探索青少年問題背后的家庭結構和互動關系,促進家庭內在系統 的改變,優化青少年成長的家庭環境。主要適用于改善并重建青少年和家庭組員之間的關系, 實現家庭組員的良性互動。
(三)外展服務
深入青少年經常出入的場所,主動與青少年接觸并發現其問題和需要;及時聯系有關 部門共同對處于風險狀態的青少年進行保護、輔導和安置。主要針對很少參與主流的青少年 活動并容易受不良影響的青少年,走出去開展的服務。
(四)歷奇輔導
有目的地把青少年帶離安適區,進入低冒險區,通過體驗性活動經歷新奇,促進青少 年自我探索、自我覺察與自我成長。主要適用于幫助青少年提高自信、提升自尊、培養團隊 合作精神。
(五)朋輩輔導
通過發現、培訓和搭建平臺,組織年齡相仿、生活環境和經歷、文化相似,或具有共 同語言的青少年交流互動、分享經驗、喚起共鳴、持續支持和互助成長。主要適用于幫助青
少年改善朋輩關系、建立朋輩支持。
(六)向導服務
由受過訓練的成年志愿者或同齡志愿者,在社會工作者的督導下,向青少年提供“一 對一 ”的長期陪伴,通過關愛且富有支持的積極人際關系來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主要適用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向的價值觀和養成健康積極的行為習慣。
三、青少年社會工作直接方法的主要特點
(一)個案工作的過程特點
①青少年服務中,接案和建立關系階段具有主動性、外展性和虛擬性等特點。
② 青少年服務預估的焦點既包括青少年的需求評估,也包括開展專業服務所需要的資
源評估。
③ 服務計劃的制訂必須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
④ 專業理論,特別是社會支持網絡、優勢視角和增能理論的運用,是開展青少年社會 工作的科學基礎。
(二)小組工作的功能特點
① 小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增強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②小組的過程更能刺激出大多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③ 小組規則會對規范青少年的行為起到很好的制約作用。
④ 小組能夠提供很多的示范者、行為預演的協助者,小組也可以提供如實驗室般模擬 練習的機會。
⑤ 小組工作為青少年建立正面積極的伙伴關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并創造了安全開放 的交往環境。
(三)社區工作的內容特點
① 將社區居民組織起來,整合社區內的有效資源,更好地為社區青少年提供服務。
② 將社區內青少年組織起來,動員他們參與社區發展,在社區參與的過程中提升青少
年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四)社會工作方法運用的整合性特點
①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決定了社會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②社會資源的綜合性決定了社會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③社會工作專業的通才要求決定了社會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四、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
(一)青少年自我探索類服務
1.理論基礎
青少年的自我探索服務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馬西亞的辨識認定論和韋恩斯坦的“自我 探索歷程”。
(1)辨識認定論
馬西亞認為可以從職業選擇、意識形態等的“危機”與“承諾”兩個變項,對是否是 一個能辨識與認定自我或成熟認定自己的人加以判斷,根據結果,可以衍生為四個自我辨識 與認定類型。
辨識認定類型
類型
危機
承諾
有無
特征
有無
特征
辨識有成
已解決
已下承諾
辨識預定
×
未曾經驗到
已下承諾
辨識遲滯
尚在經驗中
?
尚未下承諾
辨識混淆
并未經驗到
×
不顯著
(2)韋恩斯坦的“自我探索歷程”
韋恩斯坦的理論主要在強調自我了解的程度對青少年未來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越 了解自己專長特性的人,越能發揮他的獨特性。
圖4-1韋恩斯坦的個人自我探索的歷程
2.實務運用
依據辨識認定論,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服務讓青少年本人及其家庭、學校、社會等了 解和理解,青少年在自我追尋上遭遇困惑,對人生、發展等產生疑惑,這是其投入生活、全 心全意信守承諾的必要過程。對待青少年發展中必須經歷的人生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 要對青少年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允許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辨識。對于辨識混淆的 青少年更需要協助他們全心全意投入學習的環境中,多引導他們辨識與認定自我狀況。經過 不斷嘗試和選擇,建立其對自我的承諾。
根據韋恩斯坦的“自我探索歷程”,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青少年通過“自我概念量表”
測試、 “生命環” “自畫像” “生命線”等活動開展自我認識與探索活動。
(二)青少年就業輔導類服務
1.理論基礎
Wood 的生涯選擇配合論是生涯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要協助青少年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就必須協助青少年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協助青少年先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包 括自己的能力、興趣、人格、需求與價值觀等,也就是要先能掌控自己的內在世界之后,才 開始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了解職業所需的能力、職業的分類與內容、職業所需的特質及各 類職業的報酬率等等。然后才能做決策,并為實現自己的目標采取行動。
圖4-2生涯選擇配合論
2.實務運用
【案例】 “彩繪生涯”社區青少年職業導航計劃
項目背景:
YH 青少年服務中心在對社區青少年失業問題的調研中發現,青少年大都缺乏職業規劃、 自身定位不切實際、對社會需求認識不清。此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功就業也有著重要的
影響。據此,社會工作者決定對社區青少年開展名為“彩繪生涯”的社區青少年職業導航計劃。
項目目標:
(1)讓青少年了解“生涯規劃”,認識到“生涯規劃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2)通過運用相關量表測試,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個人興趣、性向、能力等特質,協助
其制訂職業發展規劃并形成正確的取業價值觀。
(3)運用情境模擬等形式使青少年學會如何整合環境資源、如何把握就業機會等技巧。
(4)促進親子互動,讓家長成為孩子就業、就學的助動力。 服務對象:
(1)在就業、升學、生涯規劃等方面需要協助的青少年。
(2)在青少年就業問題上需要社會工作者協助的家長。 根據生涯選擇配合論,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陽光空間。以樹立正確職業理念為目標、職業訓練為核心內容,周期性的跟蹤服
務為鞏固手段,有效資源整合為保障。
(2)錦繡人生系列小組。以小組活動形式對青少年開展就業、生涯規劃輔導服務,協 助青少年明確自我發展目標,提升自信,增進溝通交往能力,確立理性職業觀念。
(3)家長天地。協助青少年家長清晰了解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體會孩子的 感受、掌握孩子的需求,并從親子教育、情感溝通、求職就業、法制觀念4個方面開展以親 職教育為主題的系列小組活動,以期有效提升家庭溝通狀況,形成家庭對提高青少年就業成 長的助動力。
在活動結束后,社會工作者應進行項目成效評估,具體包括滿意度評估、過程評估和 結果評估。滿意度評估,就是通過問卷了解社區青少年、家長、社區相關人士對本項目的滿 意程度。過程評估,是指通過對項目程序、執行情況、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和技巧運用狀況開 展評估,形成過程評估結論。結果評估,是對青少年在認知、就業能力、就業率、親子互動 方式等方面的改變結果開展成效評估。
(三)青少年歷奇輔導服務
1.理論基礎
歷奇輔導是通過將青少年放在一個新奇的環境中,讓他們跳出生理及心理的舒適區域, 互相合作,解決問題。通過總結經驗,讓青少年獲得成就感,并能將成功的經驗轉化為未來 生活的參照。歷奇輔導的定義包括四個元素:歷奇活動、野外、個人及小組輔導、經驗學習法,
具體有四個訓練模式:
① “歷奇波浪”。主要是活動講解、過程和解說。
② “野外挑戰”。著重個人與大自然的挑戰。
③ “情感反思”。指學員內在反思。
④ “多元創意”。包括利用音樂、戲劇、手工藝等多種方法帶出重點。 歷奇輔導鼓勵個人在經歷體驗中,構建自己“有用”的指示和信息。
2.實務運用
開展青少年歷奇輔導服務的活動, 一般包括熱身游戲、凝聚連接、建立信任、促進溝通、 解決難題、個人挑戰、領袖訓練、社會責任等活動項目,來協助參與者在體驗中構建自己“有 用”的指示和信息,促進個人及團隊的成長。
(四)青少年空間
1.理論基礎
社會參與和增能理論為主要的理論基礎,前者強調青少年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感,后者 強調的是協助青少年在生活過程中獲得應有的權能,發揮這種權能,以及運用與行使權能的 過程。
2.實務運用
青少年空間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少年宮協會在香港青年協會協助下,借鑒香港青年 空間運營模式,為社區青少年開拓的一片新的成長空間。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工作方法,在 青少年空間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專業服務活動,給青少年提供了參與社會和社區活動的機會和 平臺,在參與的過程中擴大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使其獲得了參與社會事務、實踐社會活動 的知識、能力和權力的提升,青少年的權能感得到提升,主體性得到發展,促進了青少年正 面成長。
(五)親職教育
1.理論基礎
“父母效能訓練模式”教導家長如何成為一位有效的“輔導者”,如何強化父母與子 女之間的親子關系,如何運用接納、尊重、同理、傾聽等輔導技巧與子女做有效的溝通。"父 母效能訓練模式”主要包括:
(1)積極傾聽。即訓練父母的傾聽能力,以便成為子女的心理輔導員。
(2)使用“我—信息”。即訓練父母學習以我開頭來傳達信息與子女溝通。
(3)積極溝通。即訓練父母學習如何與子女作積極溝通。
2.實務運用
主要目標:
(1)協助父母有效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2)協助父母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的特征以及發展中的階段任務與危機。
(3)強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技巧與溝通渠道。
(4)改善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
(5)了解家庭氣氛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6)如何及早發現并輔導子女的異常行為表現。
五、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成效評估
開展專業服務,要求整個服務項目必須“成效為本,邏輯為導向”“有根有據,環環緊扣”, 就要對服務項目進行成效評估。常見的社會工作服務成效評估模式是程序邏輯模式,社會工 作服務成效的程序邏輯模式主要包含7個環節:資源投放、活動/服務、服務成效、處境分 析、假設/理論基礎、外在環境、邏輯聯系。
甚至是一些較長遠的影響。其中所產生的轉變可分為長、中、短期的成效。
短期成效是期望參加者能掌握有關知識、態度和技巧,并引發他們對某些議題的覺醒 和關注,以增加他們對有關議題關注的動機和改善的期望。中期成效是指參加者能就有關議 題作出具體行動或行為的轉變。長期成效是指參加者持續實踐所學習的,并將它持之以恒, 便會帶來整體的轉變和深遠的影響。
4.處境分析是指活動和服務推行時的狀況或背景因素,也即社會工作介入時對問題的 理解或需要分析,這些分析便成為推行該項活動或服務的依據所在。
5.假設/理論基礎是指在推行整個活動和服務計劃時,對服務對象所持的信念、活動過 程中需要持守的重要原則或達到成效的理論框架。
6.外在環境因素是指一些影響活動和服務成效的處境與外在因素,這些因素是不能控 制的,推行活動時會產生一些限制性作用,會影響活動的成功與否。
7.各部分的邏輯聯系則要求整個服務項目必須做到“成效為本,邏輯為導向”“有根有據, 環環緊扣”。
六、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規定,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管 理包括:
1.加強制度建設。
2.開展質量管理。
3.建立督導制度。
4.開展檔案管理。
5.開展社會工作者能力建設。
七、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研究
實務研究,是指運用行動研究方法促進社會工作服務專業化發展的實務研究過程。具 體來說,要掌握的是其實施步驟的基本結構,即以勒溫所提出的行動研究基本架構為主,但 在理念上有所不同,發展出了“實務者即研究者”“批判的、解放的實務研究”“實務反省式” 實務研究思維方式。實務研究通過確定問題→理解→反思→行動→改變→新問題→新行動等 研究步驟的實施,獲得對社會工作服務專業化發展的認識,建構實務模式,直接推進社會工 作專業化發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實務研究是個新課題,開展研究有助于專業反思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