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被信訪投訴雜記】
前些天寫了一篇聊聊幾件印象深刻的撫養費糾紛,借著幾個案例聊了聊撫養費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的一些熱點和難點,今天刷手機,又被這樣一條新聞刷屏了,題目是《坐擁四套房產!男子離婚后每月卻只給女兒600元撫養費?二審改判》,好吧,咱們這次接著聊子女撫養費。
我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對于一審法院判決男方每月支付600元子女撫養費是很氣憤的,畢竟“男子”、“四套房”、“女兒”、“600元”、“改判”,這幾個詞疊加在一起,會不由人讓讀者聯想到男女不平等、為富不仁、重男輕女、枉法裁判這些詞匯,哪一個詞匯都非常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不得不說,題目起的確實有水平。
從法律上來說,一審判決是有道理的,撫養費的計算是以不直接撫養子女一方的月收入,而不是總資產為基礎,按照20%到30%的比例進行計算。文章也介紹了,男方雖然有四套房,但是案件審理期間處于失業狀態,所以一審判決其每月支付600元。當然,從二審判決來看,一審可能忽視了男方還有房租收入。
但是民事法官特別是家事法官的一大尷尬之處就在于,你的判決從法律上來講也許沒錯,但是判決結果很可能不被公眾接受。一方面是男方名下有四套房屋,盡管其中兩套是和父母共有,但從一般意義來看他不是窮人,另一方面畢竟案件發生在上海,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大家也都能想象的到,這樣一對比一個月600元就顯得低了,除去媒體煽動炒作的因素,上述兩點也造成了公眾對于判決結果的不認同。
類似的問題我們之前也遇到過,本地作為二線城市,我們所在的區又屬于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區,早年間很多離婚案件中當事人月收入還不到2000元,按照20%到30%的標準,最多也就判決600元,這個數字對于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確實幫助不大,更不要說在一些案件中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還在訴訟期間惡意降低自己收入來達到少支付子女撫養費的目的。
所以在2015年,當時的民事庭經過調研,結合本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等數字進行測算,最后確定子女撫養費最低判決數額為900元,也就是說,只要是判決,那么無論對方收入是多少,最低也要判決每月支付子女撫養費900元。后來家事庭從民事庭分出后,依然執行這個標準。這些年下來,當事人普遍對這個標準還是比較認同的,沒有因此引發大的信訪或者輿情。
在這里抄一段話,是最高院2013年發布的《關于切實踐行司法為民大力加強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見》,當時對其中的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不斷加強對社會生活的調查研究,認真了解各類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和規則習慣,善于總結和運用人民群眾公認的常識和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貼近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也許做的沒錯,但是大環境在要求你做得更好。適應越來越高的工作要求,也是民事法官今后越來越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