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重回一審一書模式之后續】
昨天,一位律師當街被傷害的消息在法律圈引發震動,不久事發視頻流出,看完心情非常沉重。
前些年,法官被傷害的事件屢屢發生,隨著法院安檢力度的加大和法官防護意識的不斷提高,相關事件相對減少,但是律師被傷害的事件不斷增多。法官和律師同為法律共同體的成員,無論是誰受到傷害,大家都是感同身受。
近些年,關于律師受傷害事件的報道中,法院門口成為屢屢出現的詞匯。
無獨有偶,前些天我在本院訴訟中心值班,有兩位民警向我詢問調取法院門口錄像和哪個部門聯系,我問原因,回答說前幾天某件案件庭審結束后,一個當事人剛出法院門口就毆打對方當事人,門口值班的法警發現后立即制止并立刻報警,這一回是負責該案的民警來院調取現場視頻。
法院門口成為不法分子施加暴力的場所,也不是沒有原因。、
一是不法分子在法院內部實施暴力的難度不斷加大。近年來法院安保力度不斷加大,當事人進入法院需要安檢,作案工具很難帶進法院,法院內部還有法警執勤,即便出現暴力沖突也能很快趕來并制止,例如我所在的法院,審判樓每層都有法警巡視,法官的法臺也有直接呼叫法警的按鈕,確實能做到快速反應及時制止。
二是法院門口是庭審結束的當事人情緒最激烈的地方。很多案件的當事人在庭審時情緒非常激動,庭審結束后依然余怒未消,在法院內部因為安保力量較強無從宣泄,離開法院后情緒非常上頭,如果此時看到對方當事人,上前爭吵、推搡乃至暴力沖突的情況屢屢出現。
三是法院門口是安保的薄弱地帶。法院的安保力量主要集中在法院內部,法院門口不屬于法院負責的區域,而公安機關一般也不會像對待中小學一樣,派警察在法院門口執勤,法院門口成了警力空白地帶,一般法院門口人來人往,便于不法分子隱蔽,受害一方難以提前預警,所以容易成為暴力事件的高發地帶。
那么律師和當事人如何預防在法院院門口遭遇暴力事件呢?
一是要始終保持警惕。我發現很多律師庭審結束后最后才離開法院,大多數是要雙方都簽完筆錄后對筆錄拍照,有的是想再向法官陳述一下自己的觀點,還有的是當事人動作遲緩,律師陪著當事人邊聊邊慢慢走出法院。我下班時,還經常能看到庭審結束很久了,當事人和律師還在法院門口交談。這樣長時間在法院門口逗留,無形之中給自己增加了危險,庭審結束后,迅速離開法院才是最優解。
二是必要時先行離開法院。有的案件,如家事糾紛、勞動爭議糾紛等,當事人情緒激烈,易引發暴力沖突,代理這類案件的律師朋友一定要多加注意,其他民事案件雖發生暴力沖突的概率較小,如果庭審時對方當事人情緒比較激烈,也應當有所警惕。庭審結束后,可以隱蔽地向法官提出要求,要求法官把對方當事人留在法庭,自己簽完筆錄后快速離開法院,從而確保自身安全。我在家事審判庭工作時就是如此,如果發現一方庭審時情緒激烈的,庭審結束后會主動把這一方留下,讓相對弱勢的一方快速離開法院,防止出現危險。
三是盡可能乘坐車輛離開法院。這類暴力事件往往事發突然,受傷害一方不容易提前發覺,但法院門口有法警值班,也有其他當事人出入,所以暴力持續時間一般不會很長。所以律師或者當事人有條件的話,選擇乘坐車輛離開會較好地保護自身安全。如果在外地開庭需要打車的,可以在法院內呼叫車輛,車輛達到后再快速進入車輛,確保安全。
說了這么多,也只是讓大家盡可能減少受傷害的概率,嚴懲不法分子,不斷優化司法環境,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