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人能對另一個人的苦與痛真正地感同身受。
針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疼。
一方面,我們要體諒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另一方面,學會自己支撐起自己的生活,努力爭取光明與溫暖。
1
自己痛過,才明白別人的痛
人性善良的激發,不是靠道理,而是靠經歷。
親身經歷的苦難,才能實打實刻進骨子里。
古代學子進京趕考難、金榜題名難。
家貧的考生舉債進京,落第回鄉后,還要遭受父老鄉親的白眼。
左宗棠曾三次參加會試,自言“受盡苦辛、窮途俗眼”。
年輕時的這段經歷,是他位高權重后依然同情弱者的重要原因。
等到他的兒子左孝威趕考時,左宗棠拿出幾千兩白銀,無償援助家鄉貧困考生。
只有經歷過相似的苦,才能體會別人難言的痛,才會激起同情心,給予別人最直接的幫助。
2
苦難是種力量,教會我們善良
一個人是否有同情心,能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吃過苦,是否體驗過生活的艱辛。
《晉書·惠帝紀》中記載,晉朝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
因為沒有糧食吃,許多人被活活餓死。
消息傳到皇宮中,皇帝聽后大為震驚。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他向大臣發問:“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什么不吃肉粥呢?”
有的人生來住高樓,有的人生來滾泥溝。
干干凈凈地站在高樓上,永遠不會知道泥溝里的水有多冷、多臭。
晉惠帝問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是因為他生來就是皇帝。
平日里錦衣玉食,耳邊聽到的全都是歌功頌德、天下太平。
只有當現實的苦難來到眼前,才能喚醒他沉睡的同情心。
3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魯迅曾在《而已集》中寫道:
“樓下有個男人病的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在弄孩子,墻上有兩個人在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好與不好,只能獨自承受,學會過自己的生活。
走過半生才明白,過好自己便是最好。
沒有誰真正值得艷羨,也沒有誰能夠陪你一生。
有些甜注定無法分享,有些苦注定自己品嘗。
一個人的時候,有話心里藏,有事自己扛。
走著走著,就成長了,懂得了慈悲,學會了堅強。
就像一棵仙人掌,忍著干渴、迎著烈日,一樣能夠野蠻生長。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
我們對于別人抱有同情,那是因為我們體會過類似的苦與痛。
用一雙堅強的手,支撐自己的生活。
用一顆善良的心,體諒別人的苦痛。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2冊
儒風君特別贈送《左宗棠生平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