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王李瑁,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個兒子,也是楊貴妃的前夫。他的前半生輝煌耀眼,但后半生卻黯淡無光。
這一切的轉變皆因兩個女人,他的母親和妻子。
李瑁的母親是唐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借母親的光,他7歲就受封為壽王,9歲就領益州大都督、劍南節度使。
雖然皇太子是李瑛,但母親各方周旋,籠絡宰相李林甫,想方設法為他的太子之路掃除障礙。
737年,武惠妃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陷害致死。
此時的壽王李瑁,事業上有母親為他鋪平道路,家中有美妻楊玉環,人生春風得意。
但太子被除后,李隆基卻遲遲不肯表態。
李林甫力推李瑁,而高力士推薦李亨。
李瑁的優勢明顯勝出李亨,眼看著太子之位勝券在握。
但天不遂人愿,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武惠妃去世了,距離李瑛等3位皇子去世僅7個月的時間。
她的去世使事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隆基失去愛妃悲痛欲絕,整日郁郁寡歡,唉聲嘆氣,雖后宮佳麗三千,但無一人稱心。
善于揣摩圣意的高力士,立刻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絕招。
這一招既討好了李隆基,也讓壽王李瑁徹底與帝位無緣了。
高力士說:“壽王的王妃國色天香,有閉月羞花之貌,可以填補惠妃的空缺。”
(《新唐書》:武惠妃薨,后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
李隆基經他提醒,頓時來了興致,他想起兒媳楊玉環的確不錯。
他立即召李瑁進宮,說:“朕看好你的王妃,不如再重新給你娶一個可好?”李瑁腦袋“轟”一下,差點沒站穩。
他剛想反駁,但與父親四目相對時,卻看到他那雙如鷹隼般的眼睛死死盯著他,讓人不寒而栗。
眼前這個人,不是普通的父親,而是曾經殺死親姑姑滿門的人;是一日殺三子不掉一滴眼淚的人;是隨時能將兔子抓上天,再扔下去摔死的人。
他拿什么跟父親抗衡啊?他只能妥協了。
738年李隆基把李亨立為太子,畢竟他是不會讓自己的“情敵”當皇上的。
雖然這事很不道德,但爺爺李治不也干過娶后媽武則天的事嗎?就按他的套路如法炮制。
隨后,朝廷發布《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對外表彰壽王妃為替李隆基母親祈福,主動申請出家為女道士。
李隆基的如意算盤是,先讓楊玉環以出家為由,斷絕與壽王的關系,然后再給壽王重新娶妻。讓人們漸漸遺忘楊玉環的存在,再偷偷接回宮,成為他的女人。
但事情并不順利,他的兒子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乖巧。在失去了愛妻又失去了太子位后,李瑁剜心挖骨般的痛苦,他內心無法平靜,他還是為捍衛自己的尊嚴,發起了反擊。
李瑁趁著養父寧王李憲去世的機會,特上表要求為養父守孝三年。李隆基收到奏表,臉色相當難看,但又無可奈何。
唐朝禮法規定,守孝期間,不得有婚娶行為。也就是說李瑁三年之內無法娶妻,他不娶李隆基就無法把楊玉環接回宮。
此舉或許是表示反抗,亦或許是期待著三年后事情能有所轉機。總之,這一招可謂十分高明,但結果依然令他失望。
745年,守孝期滿,李瑁只得接受父親的賜婚,娶韋氏為壽王妃。一個月后,楊玉環光明正大的被冊封為貴妃。
從此,李隆基與楊玉環就開啟了神仙般的生活,而對李瑁卻是一種莫大的羞辱。
詩人李商隱就曾調侃:“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唯壽王”
說的是,每天清晨在長生殿,明皇與貴妃成雙成對。皇親國戚都乘金輿去,唯獨壽王不愿去。
他深知在精明強勢的父親面前,自己身份尷尬,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丟掉性命。事已至此,他唯有遠離他們,保持沉默,明哲保身。
即使眼看著楊貴妃死,他都沒有任何的感情流露,隱藏頗深。
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攜楊貴妃西逃,壽王護駕。
756年6月,半年多的逃亡生活,將士們饑寒交迫,心情煩躁,急需找一個突破口宣泄。
楊家成了泄憤的對象,楊國忠被亂刀砍死,楊家姐妹被殺,楊玉環自然不能留。
李隆基無奈下,賜白帶一條,楊玉環自縊在馬嵬坡上。
臨死前,她努力睜睜眼遙望那個英挺的男子,可他卻面無表情,轉身離開。貴妃低語:“壽王,我的夫,連最后一眼也不讓我看啊。”
李瑁雖親眼目睹這一切,但始終裝出一副與自己不想干的樣子。或許是為了保命偽裝出來的無所謂,也或許早就恨之入骨,沒了感情。
不管他對楊玉環的感情是怎樣的,他表現出來的沉默、懂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事實上,比起李隆基和楊玉環,李瑁的結局反而是最好的,甚至比李亨更逍遙自在。
做了太子的李亨,早年遭到李林甫排擠,遭父親猜忌,過得戰戰兢兢。
晚年又上防老爹,中防兒子,下防大將,精神壓力很重。
反觀李瑁,退出政治舞臺,悠閑瀟灑地跟妻子生了20多個孩子,父慈子孝,享受天倫之樂。
果然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