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紹的死讓太平公主意識到政治權利才是生存的根本,她的人生重心也從感情劃向了權利。
既然無法逃脫政治,她決定主動參與到政治中去。
她參與了兩次大的政治斗爭,起的作用也非常大,李唐江山得以延續她功不可沒。
705年,太平公主與哥哥李顯、李旦聯合張柬之等五大臣,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復位。
但很快大權又落入了皇后韋氏的手中,她一心要效仿武則天當皇帝,女兒安樂公主則一心想當皇太女。于是,母女倆一合計,干脆毒死了李顯。
李顯死后,韋氏立馬擁立年幼的皇子為傀儡皇帝,而她以太后的名義臨朝稱制。
太平公主素來與韋氏不合,為了避免大權旁落,她決定聯合侄子李隆基主動出擊。
不久后,姑侄二人發動兵變,這一次的勝算并不大,初出茅廬的李隆基勢力不強,好在太平公主老謀深算,又有比較強的斗爭經驗。
最終姑侄二人奪得了勝利,韋氏母女被處死,擁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為皇帝,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又一次成了李唐王朝的大功臣。
李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撿來個皇帝,自然高興,大賞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而且對這倆人非常倚重。
每逢大事要議決,李旦總是先問:“這事跟太平公主商量了嗎?”奏者說商量過了,李旦又會接著問:“跟三郎(李隆基)商量了嗎?”
只有兩位都同意了,李旦才敢簽字。
但一山不容二虎。太平公主越來越覺得李隆基妨礙她專權,李隆基則認為姑姑太強勢,有失他的太子顏面,如此倆人的矛盾便產生了。
太平公主覺得這個侄子不好控制,想方設法廢掉他。
她采取的第一個措施,是在李隆基的身邊安插耳目,拿著放大鏡找他的過失,一般情況下一定能抓住他的小辮子,作為廢掉他的理由。
但結果卻出乎她意料。
那些眼線累個半死,也只能找到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足以整垮李隆基,怎么辦?
她的第二個措施,便是發動大臣提出更換太子。但李旦出面幫忙,頒布詔書,誰也不準再提廢太子之事。
太平公主豈能善罷甘休?她又使出了第三個措施,恐嚇李旦,提醒李旦要小心李隆基勢力太強篡位。
不要忘了,李旦可是個膽小鬼呢。這一招不但沒管用,反而讓李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驚得太平公主瞠目結舌,腸子都悔青了。
李旦思來想去,自己確實沒有做皇帝的能力,與其讓兒子逼著退位,倒不如自己拱手讓出,兒子還能記著他的恩情,讓他頤養天年。
太平公主聽說后,鞋都跑掉了,快去勸勸這個傻哥哥。結果李旦心意已決,怎么勸都沒用。
世事如棋,一步走錯,滿盤皆輸。事已至此,太平公主趕緊又補了一招,勸李旦退位可以,不能放權,如此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
這一招管用了,李隆基雖當了皇帝,但也只能忍受處處受制于人。上有太上皇,下有太平公主安插在朝堂的宰相。
史書記載“七位宰相,五出其門”,七個宰相里有五個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這皇帝當得實屬窩囊。
忍無可忍之下,李隆基還是主動出擊了。
713年的一個清晨,李隆基在太平公主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殺了前來上朝的幾名宰相和兩個羽林將軍,軟禁了太上皇,一下子控制了局勢。
然后,來到太平公主的家里,奉上了三尺白綾。
隨后,她的家人和所有黨羽也被一網打盡。至此,大唐紅妝時代徹底結束,李隆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唐天子,大唐盛世也由此開啟。
太平公主已經擁有了最尊貴的身份,而且從小備受父母恩寵,受哥哥倚重,這樣的生活足夠羨煞許多人了。
可她仍不滿足,一心把攬朝政。
權利固然是好,但權利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人建功立業,也能讓人自我膨脹。
太平公主正是因自我膨脹,導致最終沒有在尊貴和榮耀中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