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考古學家在陜西乾陵中,發現了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的墓。
永泰公主墓的規模浩大,僅次于皇帝陵墓,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墓地為陵的公主。
這座陵墓墓道全長87.5米,寬度為3.9米,墓室的深度為16.7米,有5個過洞,6個天井(皇帝7個天井),8個壁龕,等級很高。
雖有被盜過的痕跡,但依然出土了1000多件唐代珍貴文物,凡此種種都說明了皇帝對墓主人的重視。
皇帝不缺女兒,這位永泰公主干了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使她死后享受皇帝般的待遇?
永泰公主生前并未干什么大事,死得也不偉大——因背后說人壞話被處死。
而且她也不是最得寵的一位公主,相反,她生前幾乎沒享受到公主的待遇。
她的墓之所以規格高級,或許只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深深愧疚之情。
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和皇后韋氏的第七個女兒,本名李仙蕙。
她年幼時,父親李顯剛當了36天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掉,她也沒享受到公主的待遇,甚至過得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
公元698年,李顯好不容易被召回重新做回皇太子,有了上次被廢的教訓,李顯這次處事特別小心謹慎。
為搞好與母親和武氏家族的關系,他將永泰郡主(當時李顯還是太子,永泰為郡主。永泰公主是死后才封的)嫁給魏王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
雖然李顯一直很乖巧低調,但他的長子李重潤畢竟年幼不懂事,對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干預朝政十分不滿。
公元701年,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夫婦在私下里議論二張兄弟,言辭非常不屑。
誰料隔墻有耳,他們談話的內容很快傳到了張易之那里。
張易之立即跑去向武則天訴苦,武則天一聽火氣騰地就上來了:“這不是針對我嗎?剛把你們的父親扶上太子之位,你們難道就想翻天!”
她馬上找到李顯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教訓。
估計武則天也并非有處死幾個孩子的想法,只是想讓李顯教導一下幾個孩子。
武則天雖然手段狠辣,但做事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也不至于因為一句發牢騷的話就處死自己的骨肉。
據《舊唐書·張易之張昌宗傳》記載:“太子男邵李重潤及女弟永泰郡主竊議二張專權,易之訴于則天,付太子自鞠問處置,太子并自縊殺之。”
這里說的是,武則天讓太子李顯處置他的兒女和女婿,李顯逼迫他們自殺。
通過李顯如此厚葬女兒來看,他對女兒的死有著刻骨銘心的痛。會不會真的是他親自處死的呢?
他當時太子之位還沒坐熱乎,這次無論如何都不能再被打回原型。
所以在母親痛斥他時,他一定是極度恐慌的,很可能為了表現自己的忠誠度,狠心將幾個孩子處死。
但后來,永泰公主墓被發掘后,她的墓志銘上刻有“珠胎毀月”四個字,意思是說她難產而死。
專家們又對永泰公主的尸骨,進行了科學的測量與鑒定,認為永泰郡主的骨盆比同齡少女的骨盆小很多,所以推斷永泰公主確是難產而死。
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李顯下令處死兒子李重潤和女婿武延基,而女兒因即將臨盆,只能等她產下孩子再進行處罰。
只是,永泰公主死亡的時間與兄長和丈夫被殺的時間僅相差一天。
由此可見,永泰公主極有可能是聽說哥哥和丈夫同時斃命,一下子承受不了打擊或因極度的恐懼而難產致死。
可憐的永泰郡主年僅十七歲就香消玉殞,僅因為一句閑言碎語就斷送了全家的性命。在權利面前,親情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最初永泰公主是被葬在洛陽的,等到李顯登基后,又將她與哥哥李重潤遷到了乾陵,規格與皇帝相同。可這些對她來說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