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陽光燦爛,家人各有各忙。
拿出這本《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翻閱,一片安寧。
“家人閑坐”,一種非常歲月靜好的感覺;“燈火可親”,萬家燈火恬淡溫馨的場景。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是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曾就讀于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祖父白手起家,有2000多畝地,兩家藥鋪。但是他的祖父生活節儉,一個咸鴨蛋要分兩頓吃,卻愛花大價錢收藏字畫。
他的父親多才多藝,會拳腳、愛音樂、寫字、畫畫,還會用最好的材料給孩子做花燈和風箏,陪孩子玩。
所以汪曾祺說過“我的童年很美”,而他的一生受家人的影響,興趣廣泛,活得灑脫而有詩意。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本書從目錄上分為三輯,分別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隨遇而安,自得其樂”、“湯和天氣好”。
在“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一輯里,汪曾祺的一篇篇文章寫到自己的家、家鄉、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繼母、保姆等。看似平淡的語句中,飽含回憶的深情。
汪曾祺很想念父親,常常做夢夢見父親。即使他的那些夢本和父親不相干,夢里的那些事,父親不可能在場,不知道怎么會摻合進來。他的父親也很愛孩子,那么大的人陪著幾個孩子玩了一下午,還挺高興。
他還在一篇文章里說到,自己17歲初戀。暑假里,他在家里寫情書,他的父親在一旁出主意,雖然他形容為“瞎出主意”。
汪曾祺說到自己十幾歲就學會了抽煙喝酒,而他的父親喝酒時會給他也倒一杯。父親抽煙時,一次抽出兩根,自己一根,給兒子一根,還總是先給兒子點上火。
或許其他人對這樣的父子關系感到奇怪,但是汪曾祺的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和兒子的關系也不錯。他的孩子有時叫他爸,有時叫他老頭子,連他的孫女也跟著叫。他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
因為,他認為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在第二輯“隨遇而安,自得其樂”里,一篇篇文章寫到樓里的大媽們、鬧市閑民,還有北京人遛鳥,自己被打成右派的經歷等。
泡茶館,花園,北京的秋花(桂花、菊花、秋葵、雞冠、鳳仙、秋海棠、黃櫨、爬山虎),夏天的昆蟲(蟈蟈、蜻蜓等),人間草木,水果,昆明的雨,等等。第三輯“湯和天氣好”里的文章記錄里很多汪曾祺對生活點滴的觀察與感受。
在第四輯“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里,一篇篇文章則是對各種家常菜如數家珍。
“汪曾祺的文字干凈而傳神,質樸而簡白,通曉暢達,既沒有結構上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滿含對生活的熱愛和深情,讓人不由喜歡上這個有趣的老頭兒。”
汪曾祺的文章內容可能不涉及社會大背景等宏大主題,《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本書中的文章也多是他對故人、故土的回憶與懷念,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敘述。
但是,生活的具象不正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花草樹木鳥語香嗎?字里行間,都透出汪曾祺對生活的通透與熱愛。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本書在后面還附上了汪氏三兄妹的文章。他們寫下了父親、母親的一些事跡,特別是對父親逝世的回憶,令人動容。
汪曾祺曾說:“我想念我的父親,想念我的童年。雖然我現在是七十二歲了,幡然一老了。”
我們都會思念親人,懷念美好。看看汪曾祺的文章,總會不經意間有了共鳴。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汪曾祺
愿我們都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盞燈為自己守候。
(文中配圖均拍攝于《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一書》
2020年05月0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