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字”
大家好,我是毛毛
有句話說“百度一查,癌癥起步”,我們在調(diào)侃的同時,發(fā)現(xiàn)確實每次在查病的時候,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絕癥,明明那么多可能,我們偏相信那個可能性最低但是后果最重的結(jié)果。
醫(yī)學界有句話說的好:“聽到蹄聲時,請先想到馬,而不是斑馬”。
合取謬誤
大多數(shù)人生來就會做出不必要的假設(shè)。這是一種心理偏好,稱為“合取謬誤”。
舉個例子:小明喜歡和小紅打鬧,下面哪種情況是正確描述小明的?
A,小明喜歡打鬧
B,小明喜歡小紅并且愛跟她打鬧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選擇第二種。這就是已經(jīng)陷入了“合取謬誤”之中。可能小明只是愛鬧,并沒有喜歡小紅。這也是誤會產(chǎn)生的原理之一。
我們不但生來就傾向于認為特殊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大于一般情況,還存在同樣的謬誤傾向——喜歡用過多的假設(shè)來解釋數(shù)據(jù)。
這第二種謬誤的思維模型稱為“過擬合”,這是一個來自統(tǒng)計學的概念。意思就是,明明有更簡單的解釋,你卻選擇了過于復雜的解釋。
生活中,我們犯的“過擬合”錯誤通常為:
長了顆痘,我們懷疑是不是黑色素瘤?買東西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我們總想著是不是他會嫌我買的東西太少?別人盯著我看,是不是因為我臉上沾了什么臟東西?
奧卡姆的剃刀
如果想脫離這個陷阱,“奧卡姆的剃刀”會對你有所幫助。
它指出,最簡單的解釋最有可能是正確的。當你面對許多看起來都能合理解釋的一組假設(shè)時,不妨先選擇最簡單的一個研究一番。
這樣的思考方法,在醫(yī)生里最為常見,先考慮常見病,嘗試治療;再考慮罕見病,進行下一步治療。這樣的解決效率更高,也會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付出。
這個模型的實際應用方法是,審視你對某種情況的解釋,將其分解為若干基本假設(shè),然后針對每個假設(shè)問自己:這個假設(shè)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存在?有什么證據(jù)能證明我需要保留這個假設(shè)?我依賴這個假設(shè)是錯的嗎?
“奧卡姆的剃刀”不是永遠正確的法則,只是為人們提供指導。有時候,真正的解釋確實極為復雜。不過,當你有更簡單的解釋方法時,沒理由再去選擇復雜的解釋。
這種辦法能節(jié)省我們大量多想的時間,效率同樣也會更高,同樣不那么容易焦慮。
參考《思維模型》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