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NLP思維邏輯層次模型,看看在個人成長中如何運用該模型?
首先,什么是NLP思維邏輯層次模型?
NLP是Neuro-Logical Levels的縮寫,最初由格雷戈里·貝特森發展出來,后由羅伯特·迪爾茨(Robert Dilts)整理,在1991年推出。大致模型如下圖:
其次,NLP邏輯層次模型有什么用?
它可以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出現的各種問題。
接下來,我們從下往上(底層到高層),一起分析NLP思維邏輯模型中每一層內容。
第一層:環境。
處在這一層的人,在他們遇到問題時,喜歡從外界找原因,從來沒想過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上班遲到了,怪路上堵車。
比如,沒完成任務,怪時間太少。
比如,學習成績差,怪老師不行。
......
總之,只要是問題,都是別人的錯。也正因如此,這類人總是滿腹牢騷,充滿負能量。
第二層:行為。
處在這一層的人,與第一層次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喜歡在自身找原因,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行為上。
比如,上班遲到了,他們會想,是不是自己起晚了,于是把鬧鐘調早20分鐘,爭取提前10分鐘出門。
比如,沒完成任務,他們會想,是不是自己沒設置好deadline,是不是任務計劃沒做好,是不是加班加少了,于是增加工作時間。
比如,學習成績差,他們會想,自己是不是努力不夠,于是增加課后做習題、背書時間。
......
這類人是典型的行動派,說做就做,執行力強,并且樂在其中,享受那種埋頭苦干、揮汗如雨的狀態。
第三層:能力。
處在這一層的人,懂得跳出努力的層次,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比如,上班遲到了,他們會琢磨,是不是鬧鐘離手邊太近了?又或是可不可以在房間的各角落放鬧鐘?能不能在洗漱穿戴中省出5分鐘?
比如,沒完成任務,他們會想,怎么把效率提高?是先難后易還是先易后難?有沒有哪些任務是可以并列執行?
比如,學習成績差,他會想,是不是錯題本題目少了?是不是預習、復習的環節沒做好?是不是考試的時候答題策略不對?
這類人是典型的方法論追求者,他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方法。
第四層:信念和價值觀
什么是信念?
即我們看待事物積極樂觀的態度。
什么是價值觀?
即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處在這一層次的人,知道選擇大于努力,知道先確定好方向。有句話叫做: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另外,年輕的時候跟對人做對事,都說明了選擇的重要性。
而選擇是由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決定的。方向選對了,即使進步慢,至少不會白努力。
第五層:身份。
處在這一層次的人,能夠從自己的身份定位思考,即“我要成為一個人什么樣的人?要做什么事?”有了這層身份認同,就會產生內驅力。
第六層:使命。
處在這一層次的人,開始考慮自己的使命了。前段時間我看的施一公院士的《自我突圍》,他創辦了西湖大學,為祖國培養高尖端科研人才,就已經上升到了使命階段。他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層面上。
最后,理解了NLP思維邏輯模型,我們可以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對照模型去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對同樣的問題,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對于個人的成長,我們最好一開始就站在“使命”層次去考慮問題,因為站的層次高,就可以避免了一些低層次問題的干擾。這就好比,你站在100層的高樓上往下看,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小點,更別說這些人口中對你的指指點點了。
好吧,想明白,你人生目標和意義是什么?,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