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有言:“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作為世上最復雜的動物,想要看透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往往需要付出許多時間與代價。
畢竟人可以通過千萬種方法偽裝自己,若只是淺嘗輒止的感受,恐怕只是在盲人摸象。
而且人心并非一成不變,想要猜透或是看穿并不容易,想要完全了解更是難上加難。
正所謂:“品現于事,心藏于身。”
其實,一個人的為人處世與言行舉止中,便深藏著他所有的真實人品與面貌。
若你也想要徹底看清一個人,從這3個細節之中,便能窺知一二。
01
對待父母的態度,見人品
《孟子》中有言:“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作為子女而言,如果不能做到孝親敬長,那么這輩子做人也是一種巨大的失敗。
父母無條件地將自己養大成人,費勁了半生心血與辛勞,理應對他們的付出做出回應。
而對待父母的態度,也最能反映出一個人最真實的品性。
有些人懂得烏鴉反哺的道理,對待父母時結草銜環,盡自己的努力去報以養育之恩。
還有些人則倚仗父母的關愛,肆無忌憚地向其索取,把父母的深恩看做是理所應當。
相傳,有一戶人家中有兩個雙胞胎兄弟,一個名叫楊溥,另一個名為楊富。
楊浦性格老實淳樸,生活過得拮據樸素,而楊富為人聰明伶俐,靠著做生意發了一筆小財。
村里的人都很羨慕楊富,每次見了他都畢恭畢敬,而對楊浦則是完全熟視無睹。
某日天降大雨,村里的河水暴漲,引發了山洪,孝順的楊浦第一時間背著母親上了上坡。
而楊富則不管母親的死活,只顧著收拾家中的財富,耽誤了時間,最后全家都被淹死了。
正所謂:“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人品必定也很問題,連父母都容不下的人,又如何容得下他人?
而能對父母盡孝的人,做事也必然更加靠譜,為人也一定忠厚善良,值得深交。
02
面對利益的態度,見人心
馬克思曾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只要在這個世上生活,就一定離不開與利益的關聯,而在利益面前,人心的真實面貌也將被揭開。
金錢是人本性的照妖鏡,也是人真心的試金石,與一個人的感情如何,通過利益最能看透。
或許有人能通過精心的裝扮,把自己打造成一幅人畜無害的模樣,在一旦涉及利益,便必定會原形畢露。
越是精于計算的人,越是容易被利益所誘惑,也因此越容易惹禍上身,害人又害己。
在金庸的小說《連城訣》中,外號“鐵鎖橫江”的戚長發,堪稱全書之中最會偽裝的小人。
他為人歹毒,城府極深,得到劍譜以后,不惜偽裝成鄉下的農民,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
為了獲取劍譜中的藏寶圖,他不惜犧牲自己的女兒和徒弟,又上演一出假死的好戲,騙過了所有人。
而等到發現寶藏他,他立刻褪去多余的偽裝,拼上性命去搶奪財寶,最后與寶藏同歸于盡。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一個人只有經受住了利益的考驗,才能證明他的人品合格,活得更加踏實,看的更加長遠。
見利忘義之輩,就算有再多的面具,也遮蓋不住那張貪婪的丑惡嘴臉。
小人在趨利避害,我們也要擇善而從,與有情有義之人相交,讓彼此的人生路更加寬闊。
03
對待弱者的態度,見修養
《六韜》中有言:“勿以人弱而辱之,勿以身貴而賤人。”
蕓蕓眾生并非絕對的平等,有人養尊處優,就有人在底層掙扎,但這絕非侮辱他人的資本。
許多人仗著自己有權有勢,便對別人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看似高高在上,實則暴露了自己不堪的修養。
因為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不以地位或貧富,去劃分一個人身份的高低,更不會通過踐踏弱者,證明自己的強大。
只有內心脆弱且毫無涵養的人,才會對弱者指手畫腳,以滿足自己可憐的虛榮心。
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便是此類案例中最典型的無能之輩。
他被別人打了,不是選擇向打他的人報復,而是轉過身去欺負比他還要弱小的人。
趙太爺打了他,他不敢反抗,也不敢當面反駁對方,只能躲在角落里自我安慰。
假洋鬼子打了他,他卻去欺辱小尼姑,以此贏得大家的喝彩,還認為這就是為自己報仇了。
而他每次發怒,也是看人下菜碟,對手力氣小,他就動手打,對方口訥,他便開口罵。
難怪魯迅先生會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人活于世,對強者尊敬崇拜,是人性的本能,而對弱者尊重友好,才是最難得的修養。
這輩子最難得的事,就是身處高處,依舊懷有一個善良慈悲之心。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才是一種難能可貴,也值得別人去信任和青睞。
《周易》中有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強大的靠山,最硬的底牌,更是行走人世最好的通行證。
人生能夠享受多大的福報,往往取決于他有多深厚的德行。
在父母面前的臉色,見一個人的真實品性,心懷感恩方能行天下。
在金錢面前的取舍,見一個人處世的格局,堅守道義才會走遠路。
在弱者面前的做法,見一個人未來的命運,以禮待人終要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