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董橋曾說:“中年,是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
人生如夢,往事如煙,到了五十歲的年紀,漸漸明白了順其自然的道理,一切皆隨緣。
或許過往有過輝煌的成就,也有過沉淪的低谷,但都已經是過眼云煙,無需再提。
經歷的世事不斷累積沉淀,身邊能依靠的人越來越少,孤獨與無助反而越來越多。
已過天命之年,凡事不再追求理想中的結果,眼見歲月流逝,做人也不應再肆意妄為。
人過五十,不管你多有本事,都不要得罪這3個人,以免晚景凄涼。
01
不要得罪你的伴侶,相守到老是福氣
這輩子,真正能陪自己走到生命盡頭的人,既不是父母,也不是兒女,而是伴侶。
父母再疼愛自己,總會走在自己前面,兒女再孝敬自己,沒法時時陪伴在身邊。
唯有伴侶,既是自己生命中最長久的觀眾,也是人生中最后一道溫暖人心的風景。
正如易卜生所說:“伴侶,是每個人一生之中最耀眼的太陽,照亮了對方,也溫暖了彼此。”
從年輕氣盛到滄桑遲暮,有一個人始終相愛相守,知冷知熱,便是莫大的福氣與幸運。
可有些人,偏偏喜歡與伴侶斤斤計較,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吵不休。
殊不知,真到了有一天孑然一身的時候,自己將要面對無盡的孤獨與哀愁,卻已悔之晚矣。
就像電視劇《親愛的她們》中的許建設,總是在挑剔妻子的毛病。
妻子回家晚了沒有做飯,他便大呼小叫,懷疑妻子貪污買菜錢,就嚷嚷著要調查記賬。
甚至妻子母親剛剛去世,他對其非但沒有安慰,還要求她準備飯菜,給自己過五十大壽。
直到兩人離婚后,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許建設,才終于開始反思懊悔,懷念妻子的好。
正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相愛容易相守難。”
人這一生,情竇初開不過是剎那煙花,青梅竹馬也不過是兒時舊夢。
兜兜轉轉,歷經風雨之后,有人與你共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才是晚年最大的幸福。
02
不要得罪你的兒女,兒孫繞膝享天倫
維斯冠曾說:“父母與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作為血緣關系最近的親人,這世上再沒有哪種關系,能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更加緊密。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將孩子含辛茹苦地養大成人,兒女理應聽自己的話,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活。
有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卻并不現實,也不可能真正的實現。
時間在飛逝,兒女會長大,父母也會變老,兩者不會在同一個軌道上并行,各自有著各自的生活。
若是一味地干涉對方的生活,試圖去改變他們的習慣,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致疏遠與嫌棄。
電視劇《小敏家》中的母親王素敏,一輩子都在兩個女兒操心勞累,卻也在無形中干擾了她們的正常生活。
當初大女兒小敏不愿意嫁給金波,王素敏力排眾議,堅持己見,還說女兒不懂事,不聽話。
后來金波家暴小敏,王素敏也秉持著老舊觀念,不讓女兒離婚,甚至還把結婚證藏了起來。
正是因為王素敏的干涉,小敏對母親的印象十分不好,相處時也常常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
有句話說得好:“子女是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上,但不是為了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懂得適時放手,給彼此一些理解和尊重,讓各自都有享樂的空間。
03
不要得罪你的鄰居,遠親不如近鄰
相比較伴侶和子女,鄰居似乎與自己的關系并不貼近,很少有人專門去經營這種關系。
但有時候,有個好鄰居,不僅讓你生活更開心,還能在危難中幫助到你。
畢竟到了退休的年紀,兒女都忙著各自的生活,就算關系再親再好,總有顧不過來的時候。
常言道:“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周圍的鄰居相處好了,就相當于半個家人,自己年事已高,子女不在身邊,有急事還得找鄰居。
在山東省德州市,就有這么一位熱心的老人張默德,他雖然已經83歲高齡,卻十分熱心。
隔壁的鄰居腿腳不便,他便每天幫對方買菜做飯、打掃衛生,主動承擔照顧鄰居的責任。
閑下來的時候,他還會幫忙照看鄰居的小孫女,并且對此樂在其中,不辭辛苦。
他之所以這么做,就是看到有些鄰居家中過得拮據,子女沒時間照顧,也沒錢雇傭保姆。
鄰居們都非常感謝他的善舉,一些鄰居的子女,還會在逢年過節時,買些禮物去看望他。
老話常說:“和得鄰居好,勝過穿皮襖。”
無論多有本事,也別在鄰居面前張揚炫耀,不論多么風光,也不要對鄰居趾高氣昂。
就算鄰里之間偶有矛盾,對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事請各退一步,互相包容才能鄰里和睦。
打理好鄰里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為自己的安全備份,總會在未來幫到自己。
非常欣賞唐代詩人鮑溶的一首詩:
“人生不期老,華發誰能避。感此惜壯年,壯年少為貴。”
人到中年,生命或許不夠完美,生活也可能有無數的遺憾。
但只要活得沒有愧疚沒有追悔,余生便始終能從容溫暖,心靈坦然。
人生下半場,若想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未雨綢繆,就要學會與他人的相處之道。
與伴侶相互包容,才能老有所依;
與兒女相互尊重,才能老有所養;
與鄰居相互幫助,才能老有所安。
學會與人為善,就是為己積福,經常行善助人,晚年才會順遂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