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其實都在做兩件事:
謀生,謀愛。
缺錢,會委屈我們的肉體;缺愛,會蒼白我們的靈魂。
所以,我們投身于工作,只為賺取錢財,滿足內心欲望;我們致力于交際,只為識三兩知己,豐盈自身靈魂。
然而,世道的艱難,卻將稚嫩的我們,鞭打到無地自容,現實的無情,迫使我們將天真收斂。
在不斷的受挫,不停的抱怨下,我們逐漸趨于世俗,妥協于現實。
但年少的純凈并未徹底消散,而是被深藏于心,隱匿于堅強外殼后。
面對外界的打擊,他人的否認,內心深處依然會顫動,依然會感傷。
實際上,現實就是如此,無論你做什么,總有人指指點點,無論你成就何許,總有人不滿意。
像莫言所說:
“這個世界總有人不喜歡你,這很正常。無論你有多好,也無論對方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
因為好與不好是一回事,喜歡與不喜歡是另一回事。”
如果有人不喜歡你,請牢記這句話。
不必迎合,當作灰塵拍掉
有些人,為了適應環境,為了合群,便會過度關注他人目光,在意他人看法。
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個舉動而惶恐不安,生怕冒犯到對方,引得別人不悅厭煩,進而討厭疏遠自己。
平日里,會把別人的喜怒哀樂視為首要,把別人的認知看法視為標準,把別人的工作要求視為使命。
不論觀點是錯是對,都會無腦認同,不論請求是否合理,都會拼命完成。
殊不知,你的刻意迎合,未必能換來別人的尊重。
在他人看來,你的善意只是廉價付出,你的妥協只是軟弱表現。
與其費心取悅別人,不如暢意享受自己。
莫言說:
“不喜歡你的人,就像是一陣風刮過,你只需要拍一拍身上的土,把他們忘掉就夠了。”
不要讓別人的看法束縛你的自由,你的人生應該由你自己定義。
放下對別人的期待,追尋內心的聲音,在自己的世界里獨善其身,在別人的世界里順其自然,這才是真正的快樂與自由。
不必較真,一笑而過即可
世間所有事,只有努力,一定會有正向的回饋,唯獨喜歡不行。
它是人的情感神經作祟,是人的本能選擇,毫無道理可言。
有的人,或許只是萍水相逢,便志趣相投,相見恨晚;有的人,雖常伴左右,仍談不上親密,甚至心有隔閡,舉止抵觸。
能獲取他人的認可喜歡,當然是幸事,在面對別人的不喜歡時,也不必較真,更不要陷入自我否定中。
別人的討厭,只是不同認知下產生的情感抉擇,與你本人的好壞,沒有關系。
就像網上的鍵盤俠,網暴別人是因為兩者間有無法釋懷的血海深仇嗎?其實并不是,他們只是情緒上頭的無差別攻擊而已。
因此,不要太過于糾結緣由。
莫言曾說:“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有為什么!”
太過追究原因,只會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煩擾中。
眾口難調,你也不必費力討好,一笑而過才是最理智的應對方法。
不必難受,自己開心就好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大的不幸,不是別人不喜歡自己,而是自己否定自己。
害怕歸屬感消散,便肆意討好,害怕關系破裂,便謹言慎行。
活在大眾價值的評判體系中,無法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甚至會為此難過介懷,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在《桃花塢》這檔節目中,宋伊人曾敞開心扉細聊過自己的困擾:
“就不喜歡自己,就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就很討厭自己。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就回會想很多,控制不住。”
王傳君說,這是個滑坡效應,你控制不住去想,接下來就會去想更不好的事。
而孟子義卻說:
“人生當中很多不開心的事,都是因為想得太多了。”
越在意外界的看法,別人的眼光,就會對自己越苛刻,當期望與能力不相匹配,就會惱怒,質疑,否認自己。
但人生本來就是自己的不是嗎?
是好是壞,全看自己感受,與他人毫無干系。
就算別人喜歡你,也不能改變你的人生現狀,就算別人不喜歡你,你的命運也不會跌宕起伏。
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意那么多呢?
莫言說:“我們風塵仆仆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不喜歡的人活著。”
對于世間的有些人,有些事,有時候就該肆意瀟灑一些。
時刻謹記,人生的主角是自己,別人只是階段性陪伴者,卻不是情緒操縱者,更不是命運決策者。
找到自我、忠于自我、活出自我才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人生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