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
截止到2022年,我國離結比已經達到了43.53%,如若要精細到各個省市,離結比的數據更是大得驚人。
所謂離結比,指的是某年結婚人與離婚人在總人口前提下的比率。
從另一方面來看,數據的多少直接證明了離婚率的高低,更揭示了當下社會的婚姻狀況。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彰顯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在帖子下評論:
“這幾年離婚的確實越來越多了,身邊同事,親戚,朋友都有這種現象。”
“和愛人去領結婚證,不想遇到超多要離婚的,那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讓人后怕。”
“領結婚證的那一小段時間里,便聽到四對夫妻要離婚,三對夫妻結婚的,其中有一對還是登記二婚,這比例,真的可怕?!?/strong>
不管是真實的數據,還是多變的生活,均道出了婚姻的不易。
很多夫妻只愿同甘,卻受不了共苦,當壓力備至,生活趨于平淡之時,不想解決,只想逃離。
無法齊心協力共赴未來,更無法感知照顧對方需求,婚姻只能以遺憾收尾。
其實,夫妻生活不順的本質,就是沒有互相“喂飽”。
身體:互相“喂飽”
《戀愛心理學》中有一段這樣的話:
“性愛,既不高尚也不可恥,但一定要有。不要在放蕩的年紀,端莊的活著。白天把身體交給世俗,夜晚把身體交給靈魂。”
在我國,性是一個令人羞恥,難以提及的話題,但在婚姻中,它卻是增進夫妻情感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性是愛的基礎,愛是性的升華,性因愛而神圣,愛因性而美好。
它們二者,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靠的關系。
夫妻生活就像是忙碌人生的調味品,雖不能占據情感全部,但卻能決定未來走向。
若是身體能得到滿足,所遇的大多苦難都能迎刃而解;若是無法滿足需求,不止是身體,連內心都會變得空虛寂寞。
日常相處,必然會萌生眾多不滿,內患難以安慰,生活怎能安悠。
在一段婚姻中,身體“喂不飽”,往往是情感有間隙的重大因素,若心中不安定,外界稍有誘惑,便會使人鑄成大錯,從而背叛婚姻,導致夫妻關系惡化,再難維系。
當男人的占有欲不在,女人的期待感無存,婚姻也只是名存實亡。
只有把彼此的身體喂飽,才有資本抵制外界的誘惑,共對現實的打壓。
心靈:互相“喂飽”
夫妻之間追求的不止是愛意的回饋,物質的提升,更得注重心靈的滿足。
當彼此的精神世界得不到顧及,縱使經濟能力再過強大,情感經驗再過深厚,都無法心安。
一段感情中,最悲哀的莫過于,我想尋求你的寬慰,得到的卻是敷衍不耐煩。
傅首爾有一段引以為傲的婚姻,在她的描述中,丈夫老劉是最適合結婚的那一個。
但在節目中,兩人相處的種種細節,卻暴露了關系中的不對等以及難滿足。
老劉說風景很漂亮,傅首爾會怒懟他,好好開車吧,看什么湖;
老劉興奮地跟傅首爾分享趕羊技巧,稱自己有趕羊天賦,傅首爾卻直言,在家你怎么不這么做;
老劉懟生柴火很感興趣,想邀她一起,傅首爾卻不以為然。
次次不如意,使得老劉的情緒越來越垮,當節目組詢問是否想離婚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是。
很多人吐槽老劉的不作為,有這么會掙錢的妻子養著,都不知道珍惜。
但換個角度想想,婚姻是物質支撐,還是愛意滿足呢?
已經結婚11年的他們,必然是后者,那若是愛人長期忽視你的情緒,不在意你的心靈,你又能否受得了呢?
自我的價值,得不到重視,所表達的情緒,得不到回應,夫妻間的情感,必然會慢慢沉淪。
就像三毛所說:
“對一個人最大的失望大概就是,我的事再也不想讓你知道,同樣你的事我也完全不想了解。”
刻意的躲避,終將會讓相愛的兩人遠離,讓美滿的婚姻破碎。
電影《無問東西》中有句臺詞是這樣說的:
“我們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真正的愛,一定是從心里發出的,這份由衷不會隨時間消散,反而會因歲月而堅定。
在愿意承擔責任的同時,不吝嗇對伴侶的愛護。
喂飽彼此的身體,充斥彼此的心靈,不論何時,都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樣的愛,才足以安心,這樣的情,才得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