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婚姻與愛情,說到底,都是一種需求。
誠如詩人丁尼生說:
“愛情埋在心靈深處,并不是住在雙唇之間。”
男女之間相處——
相較甜言與蜜語,女人所求不過是安全感、寵溺感與歸屬感。
而對男人而言,相比欲望與沖動,他們渴望的其實是下面這 3 種“感覺”。
一旦他在你身上嘗到了,就再也離不開你了。
安心的感覺
在感情中,男人和女人的顯著差異是 ——
女人多為感性所驅,男人則常以理性自持。
相較于女人奮不顧身的熱戀,男人更容易傾心于能讓自己安心的人。
心之所想,皆可傾訴,行之所至,無需拘謹。
不必斟酌再三,亦無惴惴不安,可坦然分享歡樂,能主動分擔憂愁,相互陪伴之際,感到一陣心安。
這種感覺,最令男人著迷。
曾看過網上的一個故事:
妻子與孩子外出歸來,看見丈夫一個人坐在車里發呆。
孩子正要喊爸爸的時候,妻子趕忙制止,輕聲道:“爸爸許是累了,咱們先回屋,不要打擾他。”
返家后,妻子一個人默默準備好丈夫平時喜歡吃的飯菜,等丈夫回來之后,一家人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吃飯、聊天。
我想,這就是所有男人都向往的狀態:
疲憊的時候,對方不逼問,而是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釋放壓力,然后默默陪伴。
換言之,在男人的認知里,安心勝于熱戀。
演員張智霖就說過:“我覺得愛情好像水,太熱的話會蒸發掉,可是如果太冷,會結冰。溫度要恰到好處,彼此才能自然舒適地相處下去。”
男女之間,僅有激情尚不足夠。
唯有懂得彼此留白,以彼此都安心的方式相處,男人才會情篤意深。
被懂得的感覺
有句話說:
“男人雖外表堅毅寡言,內心卻渴慕一處隨時可供休憩療愈的溫暖港埠。”
男人鐘情一個女人,往往源于她給予的理解之感。
女人希望被男人溫暖包容,男人又何嘗不希望這樣?
想起電影《花樣年華》。
片中,梁朝偉飾演的周慕云與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因種種機緣巧合而暗生情愫。
他們之間的情感含蓄而深沉,每一個眼神、每一次交談,皆飽含著欲說還休的心事。
蘇麗珍深知周慕云內心的孤寂與掙扎,她默默相伴,無需言語,卻已心領神會。
當周慕云身處困境,蘇麗珍的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能讓他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
許多人皆為片中二人細膩的情感所觸動:
默契、知心,使那份愛意在無聲中蔓延滋長。
其實,和女人需要的感情相比,男人想要的感情非常簡單。
或是一次專注的傾聽,或是一個會意的微笑,抑或是一份默默的支持,都會讓男人心生暖意,有一種被理解的慰藉。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如果一個男人能從你身上感受到理解,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都會緊緊相依,與你共赴歲月漫長。
恰如沈從文說: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
被欣賞的感覺
楊絳先生曾言:
“好的感情,是欣賞彼此的好,懂得彼此的苦。”
一段感情里,聰明的女人會讓男人有被欣賞的感覺,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與擔當,使這份感情愈發醇厚。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女子,與一位平凡的畫師相戀成婚。
婚后,她從不數落丈夫畫作的銷路不佳,亦不在生活中頤指氣使,總是滿含傾慕地欣賞丈夫的每一幅作品,讓丈夫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才華被珍視。
丈夫每完成一幅新作,她都會精心裝裱,掛于家中顯眼處,并贊嘆道:
“親愛的,你這畫里的意境如此獨特,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全世界都會看到你的才華。”
妻子的欣賞與鼓勵令丈夫才情泉涌,在不懈的努力下,他的畫作逐漸受到業界認可,舉辦了個人畫展,聲名遠揚。
丈夫也總是感慨,是妻子的欣賞讓他堅信自己的價值,擁有了堅持的勇氣。
一段感情破裂后,女人常怨男人寡情,忽視自己的付出。
卻未意識到,男人最渴望的從來就不是女人無休止的付出,只要能被欣賞、被需要,就足夠了。
所以,倘若你喜歡一個男人,千萬不要只懂得操勞和付出,一定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用贊美的形式,去滿足男人的被需要感與價值感。
如果你這么做了,男人怎會不將你視作珍寶,呵護一生?
徐志摩曾說: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美好的感情絕非一人的苦苦支撐,而是雙方的用心呵護。
男女之間,是相知,是相守,是知曉彼此的悲歡,于相互扶持中共同成長。
你愿為我遮風蔽雨,我愿許你歲月靜好。
從青澀到遲暮,煙火日常中,守得住;
從心動到白首,真情厚意里,愛不朽。
愿在這紅塵俗世中,有人伴你朝朝暮暮,有人陪你三餐四季,在那個叫家的地方,寫滿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