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段話:
“戀愛時以為只要愛得深就能走到底,分手后才明白遠遠不夠。”
當關系進入平淡期,當日常被雞毛蒜皮的爭執占據,當彼此的生活軌跡開始分岔時,你就會發現:
一段關系,僅僅依靠激情根本不足以維系,它更需要的是包容與理解。
說到底, 感情走到最后,全憑經營。
相互包容更幸福
沒有哪段感情能一直風平浪靜,總有一些波折突如其來。
或是生活的壓力,或是健康的危機,或是意外的打擊,將兩人拖入困境。
那個時候,再熾熱的愛,也會在日復一日的瑣碎、逐漸積累的疲憊、看不到希望的迷茫中慢慢消磨。
此時,你會發現,能讓這段感情走下去的不再是激情,而是對彼此的包容與理解。
作家張小嫻曾說,她始終記得一位朋友的故事:
朋友因工作失意陷入抑郁,整日情緒低落,甚至對女友冷言冷語。
女友卻從未抱怨,只是默默陪伴,直到他重新振作。
朋友問她:“你為什么能一直忍受我的壞脾氣?”
她回答:“因為我知道,你只是暫時迷路了,而我會一直等你回來。”
喜歡是心動,相愛是默契,長久的感情是彼此包容。
真正的幸福,不僅能共享甜蜜,更能共渡難關。
特別認同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歡》中的一句話: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不完美的人。”
感情的盡頭,是包容。
三觀相同更和諧
有人說:
“兩個人在一起,窮時考驗的是真心,富時考驗的是品性,但想要長久的走下去,全靠三觀。”
深以為然。
我們常常以為熬過磨合期便是和諧的起點,殊不知,平淡時刻更是對感情的考驗。
前陣子重溫《三十而已》,還是會對劇中的許幻山心生厭惡。
顧佳全心全意地經營家庭,支持他的事業,而他在事業稍有成就時,卻開始迷失自我,甚至背叛了這段感情。
不僅不珍惜顧佳的付出,還反過來埋怨她太過強勢。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心靈的橋梁。”
我們因為愛走到一起,而感情的維系需要的卻是彼此三觀的契合。
它是對彼此選擇的尊重與認同,是對這段關系的珍惜與守護,更是對自我價值觀的堅持與包容。
如果說激情是感情的開始,那么三觀就是一座橋梁的基石。
特別欣賞,身處浮躁社會卻始終堅守初心的李健。
在他看來,與其追逐那些浮華的名利,不如和妻子一起讀書、旅行,享受平淡中的美好。
一如他說:“我們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只要彼此理解,生活就是最好的樣子。”
愛是心動,感情卻是選擇。
一段關系走到最后,你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在跟一個人的三觀過日子。
感情最好的樣子,莫過于你迷茫時我默默支持,我成功時定會與你共享喜悅。
勢均力敵更長久
愛情的真諦,從來不是讓一方永遠仰望另一方。
《簡愛》中就說:
“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息。”
想要讓愛長久,關系穩固,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強求的同步只會讓彼此窒息。
不禁想起“蹺蹺板法則”——
兩個人想要玩得開心,必須找到平衡點,否則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只能被壓在地上。
只有勢均力敵,才能讓關系在互動中充滿樂趣與活力。
愛情里,亦是如此。
勢均力敵,意味著愛情雙方在感情和力量上保持平衡,互相尊重且沒有人處于支配地位,反而能讓關系更加穩固。
演員孫儷和丈夫鄧超就深諳此道。
孫儷喜歡安靜地練字、畫畫,鄧超則熱衷于運動和搞笑。
但他們不會強迫對方融入自己的世界,而是欣賞彼此的獨特之處。
有時孫儷會為鄧超的幽默捧腹大笑,有時鄧超會為孫儷的作品默默點贊。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擁有了一種絕對的默契。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更清楚對彼此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也更清晰自己的追求以及底線。
這樣的愛情,如并肩而立的橡樹,能滋養出最長久的愛意。
特別贊同作家亦舒的一句話:
“關系的長久,不是靠激情,也不是靠緣分,而是靠彼此的用心經營、相互成全的智慧,以及日復一日的珍惜。”
緣分決定了關系的開始,而經營卻決定了關系的結局。
這一生最難得的,莫過于與對方并肩同行,在平凡中互相扶持,在困境中彼此鼓勵,一起走過歲月的起起落落。
珍惜彼此,攜手到老。
點個贊,與朋友們共勉。